宏觀經濟的穩定離不開現代農業的發展,加強政府宏觀調控職責和能力,離不開重要農產品的總量平衡和生產力結構優化,離不開農產品市場的平穩運行。從服務于宏觀經濟發展全局出發探討現代農業的戰略定位,近年來有三個問題值得關注:
一是以產值論英雄,農業基礎地位有所松動。隨著農業占國民經濟的比重逐年下降,社會上對農業保障食物供給的基礎性地位的認識有所動搖,農業投入“只增不減”的持續增長機制難以確立,農業投入很容易成為財政“緊縮”的對象。
二是宏觀調控“一刀切”,農業易受傷。例如,當采取穩健的財政政策和緊縮的貨幣政策時,盡管農業投入品價格漲幅趨緩,但農產品價格往往低迷,甚至出現“賣難”,農戶、合作社和農業企業“貸款難”明顯加劇。
三是社會關注CPI,農產品易成替罪羊。由于我國CPI構成中食品所占比重較大,每當農產品價格出現短期隨機波動,CPI就會在第一時間出現夸張性反應,容易使人將CPI上漲與農產品價格上漲等同起來。而政府為了平息物價波動,便會立刻出臺各類農產品價格調控措施。實際上,農產品價格短期波動與通脹并沒有必然的聯系,政府以此進行宏觀調控,可能會錯失調控的良機。
圍繞加強政府宏觀調控職責和能力,在促進現代農業發展上,建議:
一是從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出發,形成農業穩定增長的投入機制。糧食生產如果出現滑坡,宏觀經濟的系統性風險將被放大,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目標就有可能成為泡影。因此,必須建立農業投入穩定增長的機制,并以法律而不僅僅是中央1號文件的形式固化下來,避免出現財政收入波動就壓縮農業投入的現象發生。
二是從農業的特殊性出發,將宏觀調控與現代農業的產業政策相結合。農業生產具有周期性,是自然再生產與經濟再生產相互交織的過程,農業生產經營者在轉移成本、管理風險、穩定收入等方面應對宏觀經濟變化的能力普遍較弱。宏觀調控應充分考慮農業的產業特征,在收入補貼、農業投資、金融支持等方面給予一定的“綠色通道”政策,將財政政策、貨幣政策與農業價格、產業政策結合起來,提高調控的靈活性,避免農民利益和農業產業發展受調控影響過大。
三是從提高調控的科學性和創造良好的農業發展環境出發,建立CPI調整優化機制,逐步降低食品權重。由于隨著國民經濟總量的快速增長,食品消費占收入的比重越來越低,因此,世界大多數國家均適時對CPI構成進行調整,以更加真實地反映物價水平的變化。應盡快建立我國CPI構成的定期調整優化機制,逐步降低食品權重,以更加科學地衡量通脹水平,更好地服務于國家宏觀調控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