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隨著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籌建工作取得重要進展,中國宣布設立絲綢之路基金,并醞釀出臺“一帶一路”規劃綱要,“一帶一路”建設進入務實合作階段,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贊賞和熱情歡迎。同時,源于一些西方媒體的誤讀、曲解之聲也不絕于耳,“一帶一路”是“中國版馬歇爾計劃”的說法被西方媒體熱炒,又被國內一些人簡單地引用,不但誤解了“一帶一路”建設的真正內涵,同時也給那些正努力抹黑中國的西方輿論增加了注腳。
歷史和現實證明,二者的本質和內涵有天壤之別,絕不能混為一談。
首先,出發點不同。馬歇爾計劃既是二戰后美國對西歐各國進行經濟援助、協助重建的計劃,也是其遏制蘇聯、發動冷戰的經濟工具。冷戰將歐洲大市場一分為二,人為地加劇了貧困、饑餓,而馬歇爾計劃又把同樣遭受戰爭摧殘并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做出重要貢獻的前蘇聯和東歐國家排除在外,實際上加重了這種人為的分割。而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順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區域經濟一體化加快推進的大背景下,既滿足了自身發展的合理需要,也有助于進一步激發沿線地區經濟發展活力和合作潛力。“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契合沿線國家的共同發展需求,為沿線國家優勢互補、開放發展開啟了新的機遇之窗。
其次,秉持的理念不同。馬歇爾計劃以意識形態的一致性為先決條件,服務于美國的全球霸權目標。通過實施馬歇爾計劃,美一方面將西歐國家收在旗下,成為其抗衡蘇聯的小兄弟,另一方面逐步確立了超級大國地位。而中國倡導的“一帶一路”以發展為目標,弘揚的是“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新絲路精神,對合作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其鮮明特征是開放性和包容性,對所有尋求發展的國家開放,絕不搞“集團政治”和對抗性的“結盟”。古代陸海絲綢之路上的國家、中國的友好鄰國,都可以各種方式參加進來,強調相關各國要打造互利共贏的“利益共同體”和共同發展繁榮的“命運共同體”。
第三,實現的方式和手段不同。馬歇爾計劃由美國一家主導,西歐國家總體處于被動接受地位,對計劃幾無發言權。在援助西歐的過程中,美國側重為其過剩資本和生產力尋求市場,其援歐款項大多用于購買美國產品和服務,為美國經濟的擴張打開了大門。而“一帶一路”強調“共商、共建、共享”。有關各國自愿平等參與,完全根據本國利益自主作出決斷。各國發揮各自優勢,實現互利互補。中國不但努力實現自身發展,也愿意同各國分享發展紅利,實現共同發展。“一帶一路”倡議的主線是經濟合作和人文交流,優先領域是互聯互通和貿易投資便利化,亞投行、絲路基金等倡議和舉措秉持開放包容原則,不謀求取代現有的合作機制,而是與它們互相補充,加強合作,更好地滿足地區國家的發展需要,促進共同發展和繁榮。
從以上事實不難看出,將“一帶一路”同“馬歇爾計劃”相提并論,不但有悖歷史事實,更是對中國負責任大國形象的抹黑。一些西方媒體故意做這樣的類比,不是誤解、誤讀,就是居心叵測。世界潮流浩浩湯湯,隨著“一帶一路”蓬勃發展,有關誤讀和曲解在歷史和現實面前終將不攻自破。
絲綢之路是中國人2000年前率先走出來的,但這條路是屬于全世界的。絲綢之路精神的核心是和平、友好、開放和包容,這已成為人類文明的共同財富。“一帶一路”重大倡議與古絲綢之路精神一脈相承,為中國同沿線各國開展合作、共謀發展勾畫了藍圖。只要大家攜手努力,必將迎來各國人民共同的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