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化工園區發展迅速,化工園區的數量與日俱增。園區內危化企業眾多,生產、儲存的危險化學品種類多、數量大,加之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協調,重招商輕安全的現象仍時有存在。因此,安全問題成了化工園區發展的大患!今天,中機院為您解讀中國化工園區的現狀、問題及對策,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1 化工園區安全現狀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化工企業不斷向化工園區集中,園區化已經成為石化化工行業發展的主要趨勢。
近年來,我國化工園區的建設駛入了快車道,沿海、沿江的一些地區利用自身航運、交通、水源、環境的優勢,大力實施園區建設,化工園區的數量伴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也在與日俱增,國內涌現出了一批以上海、寧波、南京、大亞灣為代表的專業化管理水平較高的化工園區,據不完全統計,近十多年,各類型化工園區有600余家,省級以上人民政府批準建設的化工園區達200多家。
國內多數化工園區借鑒新加坡裕廊島化工區、德國路德維希化工區等國外先進化工園區的發展經驗:
堅持安全環保一體化理念,努力打造生態、安全、環保的石化基地,在推動石化化工行業安全生產、節能減排、循環經濟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但化工園區內危化企業眾多,生產、儲存的危險化學品種類多、數量大、密集度高,能量高度積聚,加之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協調,重招商輕安全的現象仍時有存在,安全容量難以得到有效控制,一旦發生安全生產事故,如未能得到及時、有效應急處置,極易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造成極大的人員財產損失和不良的經濟社會效益,后果不堪設想。
2 化工園區安全發展的4大問題
近年來,化工園區快速發展,規模越來越大,在為地方經濟帶來巨大貢獻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安全問題,園區內危險化學品事故也不斷發生,興園研究認為國內化工園區安全發展仍然存在諸多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部分化工園區整體安全水平較低
目前,國內化工園區歸口管理部門體制不一,且有較大差距,其中上海化工區管理委員會是上海市人民政府派出機構,惠州大亞灣石油化學工業區隸屬惠州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南京化工園區已于2017年6月整建制并入江北新區直管區,武漢化工區管委會也于2017年9月由武漢市人民政府派出機構調整為在青山區掛牌等。
總體上園區體制建制不一,安全建設水平參差不齊。
一方面,部分園區發展程度較低,尤其部分中西部城市為謀求自身經濟發展,鑒于招商壓力先發展后安全的思路依然存在,招商引資安全準入把關不嚴,致使入園企業本質安全化程度不高,產業鏈關聯度較低,企業布局不甚合理,加大了后期安全監管難度;
另一方面,部分化工園區決策層及體制機制轉換過快,前期制定的安全規劃及發展戰略無法得到有效落實,嚴重制約了化工園區整體安全發展,公共區域安全尤甚。
2)園區安全容量難以有效計算
化工園區作為特殊的化工企業積聚區域,企業間相互影響,安全風險疊加效應顯著。為保障化工園區可持續發展,更好的控制化工園區危險物質總量,近年來,安全容量逐步進入政府、科研院所監管及研究視野,核定園區安全容量便于園區管理人員精準把握園區產業類型、規模和整體布局規劃。
目前國內外學者針對安全容量的研究主要是基于風險評估,安監部門也在參照企業安全評價逐步推動園區整體安全風險評價,全面掌握園區整體風險水平,提高安全風險預判和防范能力。
但目前都尚處于探索階段,園區安全容量的計算方法和范圍未形成統一意見,不能簡單照搬化工企業安全風險核定,加之安全風險評估本身存在的動態性、即時性,園區安全容量尚未形成指導性技術指標,難以給園區管理者提供實際的決策幫助。
3)公共設施領域安全基礎薄弱
國際上工業區基礎設施建設一般有兩種模式:
一是先招商建廠,根據生產的需要和擴展情況逐步解決交通、供電、供 水、排污等問題;
二是從整個工業區全面發展出發,按照總體建設規劃的要求,先投入主要力量建成完整的基礎設施,為工業區的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目前,國內化工園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大都采用第一種模式,雖然有效緩解了前期建設資金不足的難題,但同時帶來了新的安全問題。
一方面邊招商邊建設邊生產勢必會造成交叉施工作業,各主體間相互影響,責任邊界擴大,各利益主體相互間難以協調,加大了安全管理難度,如武漢某化工園區內環氧乙烷產業鏈上的供應方、使用方均已投產多年,運輸管道至今仍未建設完成,槽車運輸安全風險較大,同時加大了危化品道路交通運輸安全管理難度;
另一方面,部分化工園區建設產業關聯度不高,公共建設資金有限,難以滿足多主體需要,致使公共安全領域基礎設施建設普遍滯后;
第三,化工園區供水、供電、照明、蒸汽等公共基礎建設目前主要執行市政標準,顯然不能滿足化工園區的需要,一定程度上增加了 安全風險。
4)應急管理能力普遍不高
根據國家安全生產應急救援指揮中心統計數據可知,目前危險化學品應急救援主要依靠武警消防力量和中石化、中石油等央企的應急救援力量,一方面,江蘇、上海等部分重點化工區域尚無應急救援隊布局;
另一方面,化工園區建設應急救援力量較為分散,資源難以得到有效整合,未能形成集中戰斗力。總體來說,應急救援力量遠不能滿足要求。
同時,針對化工園區裝置集約化、一體化、大型化、風險積聚化給安全生產應急救援工作帶來的新問題,園區管理者如何開展工作提高應急管理能力,應急救援工作的可靠性,國內學術界尚在探索階段。
3 化工園區4大安全對策
研究化工園區既不同于單一的化工企業,也不同于一般的工業園區,作為高風險的集聚區,為全面管控區域安全風險,遏制重特大安全生產事故發生,興園研究認為今后需園區、企業及社會服務機構等各安全參與、責任主體共同努力,重點可開展以下四項工作:
1)創新園區安全管理模式
化工園區安全管理應介于企業安全管理和政府安全監管之間,園區管理者既不能簡單等同于安全監管部門,應協調保障園區公共管廊、管線、封閉園區管理等公共區域、服務安全,確保安全責任鏈條無管理盲區;
又不等同于企業安全管理,應綜合考慮園區整體風險,合理規劃企業選址布局,優化相互影響,嚴把安全準入。
園區管理者作為一個特殊的管理主體,應創新安全管理模式,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如安全準入方面應研究制定出臺相應化工園區入園評分標準(包括承接退城入園 項目)、廠界外施工、試生產、公共區域檢維修、招商前置安全審查等,定期召開企業安全負責人聯席會議,共同協調區域安全生產。
2)核定研究園區安全整體風險
園區安全整體風險核定評估作為新的命題研究已開展多年,后期應重點考慮園區企業安全風險疊加效應、產業鏈完整度風險、園區整體規劃布局風險、先建對后建的影響、建設生產交叉影響、公共設施生產廠房相互影響等,借鑒吸取國外先進化工園區安全發展經驗教訓,堅持生命至上原則、效益原則、動態原則、地域原則、各相關方協商原則開展園區整體風險研究。
利用人、機、環境、管理等風險管理的基本要素,基于風險的基本理論構建評估指標體系,結合各園區可接受風險值,定期核算安全容量,以指導化工園區健康持續發展。
3)推進化工園區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標準研究
現有化工園區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標準執行市政標準所帶來的安全風險及后果目前尚無定論,但市政標準不能匹配、滿足化工園區安全發展需要已成事實,政府、園區管理者及社會 安全服務力量應共同努力,結合化工園區發展實際,從供電、供 水、蒸汽、公共管廊等方面研究相關園區建設標準,以保障園區本質安全化程度。
4)優化配置區域應急救援能力
化工園區作為一個整體,應利用自身區域優勢,綜合利用政府、社會、企業等各方應急救援力量,未來應重點考慮、優先發展區域應急救援一體化建設,調研區域內可利用應急資源。
包括政府武警消防力量、各級安監部門布局的區域應急救援力量及企業自身應急救援力量,開展應急資源同園區存在的安全風險匹配性研究,合理優化配置區域應急資源,分區域、主體儲備應急救援物資,構建定期巡查模式,及時補給,提高儲備統籌效率,科學規劃應急避難場所,構建安全、環保、消防智能應急 援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