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旅游業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提出要創新綠色發展機制,并細化了旅游、環保、質檢、住建等部門職責分工。專家表示,此舉將構筑起旅游業綠色發展制度圈,有利于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提升旅游業發展對于生態文明建設的價值。
“通過建立綠色認證、環境預警、綠色監管等制度,將加快對旅游景區、飯店、交通等企業的綠色監管指導。”北京交通大學旅游系教授王衍用認為,目前在旅游開發過程中,破壞性建設和建設性破壞的現象客觀存在,“一心一意地搞開發,好心好意地搞破壞”的行為飽受詬病。從文化文物、生態環境保護的角度來講,《規劃》就創新綠色發展機制作出部署,順應業界乃至社會各界的期待。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旅游管理學院旅游規劃系主任唐承財認為,創新綠色發展機制是“十三五”期間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綠色發展理念的重要保障機制。首先,針對不少旅游景區存在資源消耗強度過大、環境容量超載的情況,建立旅游環境監測預警機制與完善旅游預約制度將有助于科學管理旅游景區的資源消耗和保持合理的旅游環境容量。其次,旅游企業的綠色認證制度是我國旅游產業綠色發展的重要保障。實施綠色認證制度將推動綠色旅游產品、企業的認證,建立健全以綠色景區、綠色飯店、綠色建筑、綠色交通為核心的綠色旅游標準體系,引導企業執行綠色標準。第三,針對生態保護區和生態脆弱區開展旅游項目建設,建立健全綠色發展監管制度,將有助于該區域開展旅游項目的實施類型限制、空間的規制和 強度的管制,有助于生態保護區和生態脆弱區實施生態環境審計和問責制度,完善旅游開發利用規劃與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信息公開機制。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博士張飛表示,《規劃》提出要創新綠色發展機制,完善旅游業綠色發展的保障體系,至少具有三個方面的戰略意義。一是樹立了旅游業綠色發展的風向標。實施綠色認證制度,建立綠色旅游標準體系,推行綠色旅游產品和企業認證制度,統一綠色旅游認證標識,有助于調動各類市場主體發展綠色旅游的積極性,解決“干不干”和“怎么干”的問題。二是設置了旅游業綠色發展的報警器。對達到最大承載量的旅游景區實行預警提醒和限制性措施,完善旅游預約和流量管控機制,這是對旺季部分熱點旅游景區超載運營、嚴重擁堵等問題的有效回應。三是構筑了旅游業綠色發展的防火墻。健全綠色發展監管制度,對生態旅游區域實施用途管制、審計問責和公眾監督等機制,劃定了旅游業綠色發展的底線和紅線,具有強制性和創新性。
創新綠色發展機制,任重而道遠。唐承財建議,建立綠色發展制度圈,一是借鑒澳大利亞生態旅游認證體系,全力確保綠色旅游標準體系的科學性與合理性,在編制各類綠色旅游企業的標準時應考慮各企業的建設、運營、管理的特點。二是借鑒資源流、物質流、生命周期等理論,全面系統了解旅游產業各環節所消耗的資源環境,精準測算旅游產業體系中各類資源與環境的消耗。三是借鑒國土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等,科學評估擬開展旅游活動的生態保護區與生態脆弱區的資源環境承載力與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
“旅游業的綠色發展,不能一直停留在理念認識階段。”張飛認為,《規劃》的發布,在旅游行業吹響了綠色發展的總號角。“十三五”時期,還需進一步加強與環保、住建、質檢等相關部門的聯動,盡快出臺推動旅游業綠色發展的認證標準細則、監測預警方案和監督管理辦法,開展好試點示范工作,逐步將綠色發展的理念落實到旅游業的各個領域。
王衍用建議,旅游部門應聯合環保部門針對旅游環境容量評價、旅游廁所排污等問題加快出臺相關制度的實施細則,明確相關標準的認定,在旅游規劃開發中防止破壞性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