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導意見》解讀
1.產業優勢
經過多年的發展,北京節能環保產業呈現出以節能環保關鍵技術和產品研發為支撐,以節能環保工程集成服務為主的綜合性新興產業。北京已經成為我國節能環保產業資源的主要集聚地之一,產業創新資源豐富,科技創新能力突出。在蓄熱式高效燃燒、高壓變頻、水處理及雨洪綜合利用、脫硫脫硝等領域技術水平處于國內領先地位,擁有北控水務、首創股份、環衛集團等大型企業集團,同時涌現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型企業,如碧水源、神霧集團、雪迪龍、桑德集團、高能環境等。
2.發展目標
到2020年,本市節能環保產業創新能力顯著增強,高效節能、先進環保和資源循環利用等領域關鍵核心技術與知識產權取得重點突破,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大幅提升;產業集中度明顯提升,培育10家營業務收入過百億的龍頭企業,培育100家左右營業務收入過十億的骨干企業;質量效益穩步改善,重點企業盈利能力穩步增強,核心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大幅提升,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知名品牌;產業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得到充分發揮,技術轉移和服務輸出的溢出效應充分顯現。
3.重點方向
重點圍繞市場應用廣、節能減排潛力大、需求拉動效應明顯、自主知識產權薄弱的重點領域,加快相關技術裝備的研發、推廣和產業化,促進產業智能發展。
一是做優高效節能產業。
聚焦高效鍋爐、節能電機、能量系統優化領域先進技術及裝備研發及應用。推進清潔高效燃燒與余熱余壓利用技術突破;提高高效電機設計、匹配和關鍵材料、裝備,以及特大功率高壓變頻、無功補償控制系統的技術水平;鼓勵先進節能技術、信息控制技術與傳統生產工藝的集成優化運用,推廣系統節能綜合解決方案。
二是做大先進環保產業。
水污染防治領域,重點發展電子、醫藥、食品加工等工業行業廢水處理核心技術,以及工業園區廢水深度處理技術、水體生態修復重建技術等。大氣污染及噪聲防治領域,重點發展煙氣多污染物協同處理技術、選擇性還原等脫硫脫氮關鍵技術、PM2.5和臭氧主要前體物聯合脫除技術等。研發新型大氣污染物監測儀器、汽車尾氣處理裝置等設備。推動城市軌道交通、道路等噪聲治理及建筑隔聲防護綜合技術的研發與應用。固體廢棄物處置領域,重點發展污泥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技術,研發垃圾焚燒關鍵設備。土壤污染防治與生態修復領域,重點提高土壤污染診斷水平,提升污染物快速檢測、修復技術水平,加快污染場地等修復整治技術推廣和應用。
三是做精資源循環利用產業。
重點突出可再生資源逆向物流體系構建和資源循環利用關鍵技術裝備發展。開展新型回收利用體系建設試點。以電器電子產品為突破口,逐步擴大回收利用廢棄物范圍,推動建立逆向物流回收體系。發展報廢汽車和廢舊電器電子產品的智能拆解和拆解物自動化分選技術,報廢動力蓄電池、廢碳纖維材料等資源化利用及無害化處理技術。
四是做強節能環保服務業。
節能服務注重引導企業由單一能源管理向綜合能源服務轉變。環保服務企業要向一體化服務模式發展,培育環境綜合服務提供商。同時,鼓勵重點企業、園區開展多種形式的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試點。
二、典型案例
案例1.龍頭企業: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碧水源由歸國學者創辦于2001年,是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高新技術企業,堅持以自主研發世界領先的膜技術解決中國“水臟、水少、飲水不安全”三大問題,以及為城市生態環境建設提供整體解決方案。2010年在深交所創業板掛牌上市,目前凈資產逾160億元,市值近600億元。
多年來,碧水源以創新為靈魂,矢志成為中國環保行業的思想者,以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管理與機制創新為三大引擎,已發展為全球最大、產業鏈最全的膜技術企業之一;中國環保行業、水務行業領軍企業;環保行業及創業板市值最大的企業之一;中關村自主創新著名品牌之一。
公司在北京懷柔建有全亞洲最大的膜生產研發基地,核心技術包括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微濾膜(MF)、超濾膜(UF)、納濾膜(DF)和反滲透膜(RO),以及膜生物反應器(MBR)、雙膜新水工藝(MBR+DF)、智能一體化污水凈化系統(CWT)等膜集成城鎮污水深度凈化技術。目前已形成市政污水和工業廢水處理、自來水處理、海水淡化、民用凈水、濕地保護與重建、海綿城市建設、河流綜合治理、黑臭水體治理、市政景觀建設、城市光環境設計建設等全業務鏈。
作為環保領域最早試水PPP模式的企業,碧水源已在全國范圍內建立數百家PPP合資企業,在業內保持領軍地位。同時具有強大的融資能力和資金實力,已獲得銀行綜合授信共計近千億元,亦是北京市首家民營銀行中關村銀行的發起人和大股東。
案例2.創新型企業:神霧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神霧集團是中國節能環保領域領軍、專業從事化石能源、礦產資源及可再生資源高效清潔利用技術研發與推廣的高新技術企業。公司成立于1996年,注冊于昌平科技園區。目前擁有9家控股子公司(含2家中國A股上市公司,神霧節能和神霧環保),資產360億元,員工4000余人。
公司擁有節能減排技術研發、工程轉化、核心裝備制造、投融資、資產運營及管理五大平臺。核心研發團隊(神霧研究院)600余人,碩士、博士及中級以上高工占80%以上。在中關村科技園區昌平園建有國內唯一、國際領先的神霧節能與大氣霧霾治理技術大型中試實驗室,一個國家工程實驗室、國家企業技術中心、四個北京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一個國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及中關村開放實驗室,是工信部、財政部認定的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獲各類科技成果獎及榮譽五十余項;擁有國內外專利2400余項,發明專利占近50%;參與制定國家和行業標準四項;擁有包括化工、冶金及爐窯三個甲級工程設計院、電力和環保固廢兩個乙級設計院。
自成立以來,公司依托上述五大平臺,以顛覆性技術創新為先導,以解決各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行業或企業的節能減排關鍵共性技術難題為目標,已成功將自主創新的七項源頭治理污染物排放節能環保新技術應用于鋼鐵、有色、化工、火力發電、有機固廢及金屬固廢處理等行業,每年已可為國家節能3000萬噸標煤以上、減排二氧化碳7000萬噸以上。
案例3.民營企業:北京雪迪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雪迪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創立于2001年,是專業從事環境監測、工業過程分析、智慧環保及相關服務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公司始終堅持以“環境監測業務”為核心,著力拓展環境監測、環境信息化、環境大數據、環境治理四大領域業務;并積極推廣智慧環保項目建設,以專業的監測感知技術、豐富的環保綜合應用能力及強大的服務網絡為政府及企業提供環境咨詢、規劃設計、環境監測、環境信息化、環境治理、項目投資、設施運營等“一站式”環境綜合服務。
公司業務圍繞水、氣、土監測相關的“產品+系統應用+運維服務”開展,經過多年發展,公司已由單一監測設備供應商逐漸發展為環境綜合服務提供商。公司不斷實現橫向業務領域的擴展和縱向產業鏈的延伸,公司的業務范圍已涵蓋環保及工業等諸多領域,監測范圍已覆蓋廢氣、空氣、廢水、水質、土壤等多個監測要素;監(檢)測類別已涵蓋在線監測、實驗室監測、應急監測及第三方檢測;同時通過投資合作形式開展環境治理業務。
目前,公司市值一百億左右,年產值十億左右,年納稅額一億左右。公司員工大約1300人,其中700人是技術服務工程師,分布在全國除西藏臺灣的72家分公司和辦事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