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從省農業農村廳傳來消息,按照農業農村部《關于實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升行動的通知》要求,結合山西省實際,近日山西省編制印發《關于開展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提升行動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到“十四五”末,基本形成以家庭經營為基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依托、社會化服務組織為支撐的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到2025年末,全省縣級及以上農民合作社示范社、示范家庭農場分別達到10000個和4500個;以家庭農場為主要成員的農民合作社達到12000個,農民合作社聯合社達到500個,農業產業化省級示范聯合體達到300個。
《意見》的指導思想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為主線,以內強素質、外強能力為重點,推動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由數量增長向量質并舉轉變,力爭到“十四五”末,基本形成以家庭經營為基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依托、社會化服務組織為支撐的現代農業經營體系,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意見》確定了“十四五”時期的主要目標,即著力完善基礎制度、加強能力建設、深化對接服務、健全指導體系,穩步提升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發展質量效益,顯著增強服務帶動能力,到2025年末,全省縣級及以上農民合作社示范社、示范家庭農場分別達到10000個和4500個。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強聯合合作,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和組織機制,發揮小農戶、家庭農場的生產主體作用和農民合作社的組織平臺功能,加快構建主體多元、功能互補、運行高效的現代農業產業組織體系,到2025年末,以家庭農場為主要成員的農民合作社達到12000個,農民合作社聯合社達到500個,農業產業化省級示范聯合體達到300個。
《意見》聚焦“多舉措強化規范運營、多主體共享融合發展、多路徑提高經營能力、多渠道提升能力素質、多方式創新指導服務、多模式分享發展利益、多舉措支持穩糧擴油、多途徑參與鄉村建設、多措施深化社企對接”等九項重點工作。全面推行“一碼通”管理服務機制,推廣使用家庭農場“隨手記”記賬軟件,實現管理服務數字化;加強農業農村領域非法集資風險排查、監測預警和宣傳教育,防范以農民合作社名義開展非法集資。發揮鄉村特色優勢資源,以“運城蘋果”“長治小米”“大同黃花”“隰縣玉露香梨”等地理標志和區域公共品牌為依托,統一生產標準,授權更多符合生產標準的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規范使用區域公共品牌,實現品牌共建共享;支持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品牌化經營,加強綠色農產品、有機農產品、地理標志農產品認證和管理,打造地方知名“特”“優”農產品品牌,培育一批產業競爭力強、區域知名度高的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到2025年末,全省擁有注冊商標的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分別達到1800個、500個。到2025年末,全省創辦農產品加工、流通、營銷等實體的農民合作社達到3000個。實施“耕耘者”振興計劃,2022-2024年,連續三年實施“耕耘者”振興計劃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培訓,以農民合作社帶頭人、家庭農場經營者為重點,突出規范建設、品牌創建、市場營銷等重點內容,全省線上培訓10000名以上、線下培訓1000名以上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實施“頭雁”培育項目,2022-2026年,連續五年實施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培育“頭雁”項目,從干得好、有潛力、能帶動的優秀農民合作社理事長、家庭農場主等中遴選培育對象,原則上每年為每個縣培育10名“頭雁”,著力打造一支能夠引領一方、帶動一片的“頭雁”隊伍。實施“千員帶萬社”行動,利用三年時間,全省培養1000名優秀輔導員,為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提供點對點指導服務。
《意見》要求各級農業農村部門高度重視培育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明確責任分工,確保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各項舉措落實落地。要加強調查研究、形勢分析和總結調度,及時解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面臨的困難和問題。鼓勵各地統籌利用中央財政農業生產發展資金中的適度規模經營資金及自有財力,整合當地財政支農相關項目,形成政策集聚效應,提高資金使用效益,采取先建后補、以獎代補等方式,支持符合條件的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加強農產品初加工、倉儲烘干、冷藏保鮮等關鍵環節能力建設,不斷提高物質裝備水平和產業支撐能力,推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高質高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