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關系必須與生產力發展要求相適應。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要堅持向改革要動力、向開放要活力,大力推進制度創新,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完善產業治理體系,營造良好發展環境,讓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順暢流動,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推進新型工業化提供強大動力支撐。
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激發新質生產力發展動力活力。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推動深化國有企業改革,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完善中小企業發展支持政策,健全防范化解拖欠企業賬款長效機制,為各類所有制企業創造公平競爭、競相發展的良好環境。推動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推動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破除地方保護和區域壁壘,促進要素自主有序流動、高效公平配置。加快培育發展數據要素市場,加強數據確權、交易、跨境傳輸等基礎制度建設,規范數據采集、處理等行為,培育數據產業經營主體,構建產業發展良好生態,推動數據價值挖掘與創造,更好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

提升產業治理現代化水平。更好發揮戰略、規劃、政策、標準引導作用,推進產業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推進新型工業化提供有力保障。發揮規劃戰略導向作用,健全規劃實施機制,強化政策協同,抓好工業和信息化“十四五”規劃落實,合理引導市場預期和經營主體行為。完善產業政策體系,優化產業政策實施方式,強化發展實體經濟的政策導向,推進產業政策與財稅、金融、科技、貿易、環保等政策協同,加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提升政策整體效能。推動優化財稅支持政策。落實關于深化制造業金融服務、助力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通知要求,深化產融合作,擴大實施“科技產業金融一體化”專項,推動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引導和鼓勵更多金融資源支持科技創新、先進制造、綠色發展和中小微企業等重點領域。完善工業和信息化領域法律制度體系。加強標準體系建設,提升我國標準的國際化水平。創新管理和服務方式,健全政府部門與企業常態化溝通交流機制,增強政策措施針對性有效性。
加強制造業人才隊伍建設。人是新質生產力生成與發展最活躍的因素,也是最具決定性的因素。人才是第一資源。大力加強制造業人才隊伍建設,以鍛造重點人才隊伍為主攻方向,以實施重大人才項目計劃為抓手,全方位培養、引進和用好人才,充分激發各類人才創新創造的熱情與活力。依靠人才發展項目、依托項目培養人才,培養造就一批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深入實施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素質提升工程、知識更新工程,組織開展卓越工程師薪火計劃、制造業人才支持計劃,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開展大規模職業技能培訓,培養大批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和更多高技能人才。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企業家精神、工匠精神,營造勇于創新、善于創新的良好氛圍。
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對外開放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注入強大動力。擴大工業和信息化領域高水平對外開放,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和合作,用好全球創新要素資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營造良好國際環境。落實全面取消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措施,開展增值電信業務擴大對外開放試點,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落實外資企業國民待遇,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持續建設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強化重點外資項目服務保障,引導外資更多投向先進制造業、高新技術、節能環保等領域和中西部、東北地區。深化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產業優勢互補合作,持續推進金磚國家新工業革命伙伴關系建設,推動構筑安全穩定、暢通高效、開放包容、互利共贏的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