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必須繼續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我們推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科學指引、擘畫發展藍圖。
楊柳吐穗,草木萌動。在這個春天,新質生產力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為各地的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動力。向“新”前行、逐“新”而進,陽泉市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錨定三“產”夯基礎、聚焦三“新”育優勢、聚力三“化”增動能,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努力塑造高質量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傳統破局 以新提質
一雙“大眼睛”,360度旋轉、180度仰視,謹慎地偵查著周邊環境,進行著數據采集、安全測評;一張“嘴巴”,可以實現與集控后臺的遠程無線對講,遇到故障時能及時發出聲光報警,最大限度找出細微的安全隱患。
在華陽集團豎井井口,一個樣貌奇幻的“小黃人”隨著豎井罐籠緩緩升起,這就是礦上來的“新戰友”——井筒安全智能巡檢機器人。
井筒內的“小黃人”可是個“找茬”的高手,轉動脖子、瞪著眼睛,時不時停下來認真巡檢,對關鍵部位和可疑部件進行拍照采集、智能分析,判定它們的健康狀態。而另一頭,豎井絞車房內,技術人員正通過后端監控屏幕觀看“小黃人”一路的“所見所聞”,設備的運行情況盡在他們的掌握中。
提到新質生產力,更多人想的是戰略性新興產業。事實上,傳統產業也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大舞臺,“傳統”不“傳統”,關鍵要看技術和工藝。
作為典型的資源型城市,產業升級是陽泉的根本出路。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新質生產力可謂是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所在。
傳統優勢產業厚實的“底座”,同樣意味著向上生長的廣闊空間。煤炭產業作為陽泉市的傳統優勢產業,今年以來,陽泉市積極踐行新發展理念,以新質生產力推動煤炭產業轉型升級,以科技創新積蓄發展動能,以引才聚智重塑產業面貌,推動傳統“煤城”邁入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發展新路徑。
煤礦智能化是煤炭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技術支撐,對于保障煤炭穩定供應、提升煤礦安全生產水平具有重要意義。陽泉市制定深入推進煤礦智能化建設年度工作方案,明確智能化建設工作目標任務,大力推廣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提升單產單進水平,并根據工作需要及時到煤礦開展“一礦一策”入企服務和工作指導,加快推進煤礦智能化建設步伐。
升級改造、提速換擋,智能化為陽泉的煤礦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截至目前,陽泉市建成5座智能化礦井、131處智能化采掘工作面,煤炭先進產能占比94.5%、全省第二。全省累計建成的4處智能化高級掘進工作面全部在華陽集團。
不僅如此,陽泉市還堅持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方向,全面推動各傳統優勢產業高端高值發展——在煤機裝備制造方面,著力提高生產過程智能化和產品服務化水平,推動華鑫電氣煤機標準化生產再制造工業園區項目投產達效;在有色產業方面,加快整合有效利用電解鋁產能指標,實施節能降碳改造,推進新型穩流保溫節能電解槽技術應用;在耐火材料方面,以發展高端耐材、綠色耐材為方向,充分運用政策支持,高標準建設郊區耐火材料專業鎮,提高產業集中度,打造新型耐材基地;在建材產業方面,加快低碳化生產,建設智能工廠、綠色工廠,全面完成水泥行業超低排放改造。
得益于多年來的積淀,陽泉市在以新質生產力推動傳統產業轉型的道路上不斷前進。
產業向新 搶灘未來
這里有亞洲最大的單體智算中心,這里有引領全國新型智慧城市數字應用領域的“陽泉城市大腦”,這里是全國首個全域開放自動駕駛的地級市,這里正在打造智車之城、網絡直播之城、數智雙碳之城,聚力實現從“煤城”到“數智新城”的驚人之變……
這里,就是陽泉。
求“新”,就要勇于走出“舒適區”,去探索新模式,拉動新產業。數字經濟是一場經濟的變革,是具備顛覆性、全局性和根本性的宏觀經濟的新形態。
不以簡單的產業思維發展數字經濟,陽泉將數字經濟發展提升到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戰略高度,將發展數字經濟作為重構生產力、重塑生產關系的關鍵抓手和戰略高地。
該市不斷構建數字經濟政策體系,出臺《陽泉市數智新城建設行動方案(2023-2025年)》,進一步明確了“數智新城”建設目標路徑和重點任務?!皵抵切鲁恰苯ㄔO得到省發展改革委、省工信廳、省人社廳、省教育廳等部門的大力支持,省發展改革委將“支持陽泉市制定‘數智新城’行動計劃”列入今年全省數字經濟發展工作要點,批準陽泉市建設省級區域型數字化轉型促進中心和省級數字經濟示范型園區。
新質生產力,往往來源于區域協同、產業鏈上下游集聚發展形成的“乘數效應”。
以“新”求“變”,數字經濟的高速發展推動著陽泉市整體結構產業的不斷升級、不斷向新,新質生產力正為陽泉的產業轉型帶來新模式、注入新動能,放眼山城,“新”潮涌動——
以“智變”促“質變”,走進晉能控股華越機械的生產車間,一個個焊接機器人上下擺動著手臂,將一個個工件的斷面慢慢“縫合”。詳細的參數、精密的設備,讓產品的加工精度和一致性有了進一步的提升,依托智能裝備、數字管理支撐,華越機械公司產品成套化、數智化、高端化特征愈加明顯,不僅實現多套煤機裝備在省內的成套銷售,還成功打開了省外市場;
1個人養10萬只雞的“天方夜譚”,如今在陽泉天龍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已成為現實。在這里,不僅有“萬物互聯”的“智慧巢”,更有“數控全局”的“智慧腦”,無論是環境調節、健康分析,還是自動投喂、雞舍清理,都實現了“一鍵啟動”;
……
數字生態持續優化,產業平臺不斷升級……在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道路上,陽泉搶灘布局、投資未來。
優化環境 要素保障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p>
何以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讓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順暢流動?離不開良好的營商環境。
“聚力打造一流營商環境,全力構建高標準市場體系?!边@句話出現在陽泉市政府工作報告的“2024年主要任務”部分??v觀政府工作報告,營商環境已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著力點。
營商環境是“軟實力”,但需要“硬措施”來托底。近年來,陽泉市堅持把打造一流營商環境作為推動全市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聚焦市場有效、政府有為、企業有利、群眾有感,大膽創新、努力突破,以優化營商“軟”環境,構筑經濟發展“硬”支撐。
31項重點工作任務、92個改革事項均取得顯著成效;全市經營主體總量達15.34萬戶,同比增速高出全省9.59個百分點,位居全省第一;130個省市重點工程項目關鍵性前期手續辦結率達89.4%……一串串令人欣喜的數據成為陽泉市以一流營商環境激活高質量發展的縮影。
新質生產力落地生根、茁壯成長,必然需要適宜的環境。為了打造更好的“環境”,陽泉市陸續推出多項舉措。陽泉市行政審批服務管理局創新工作方法,開展省級“證照聯辦”改革試點工作,圍繞營業執照與食品類、藥械類、計量類、特種設備類許可(備案)等部分事項開展試點聯辦,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分步實行相關業務“一次申請、一套材料、一網通辦、一次辦成”。開展建設工程招投標“評定分離”改革,讓評標委員會回歸為“專業顧問”角色。該項改革入選省住建廳典型案例。開通省市重點工程項目審批“綠色通道”,創新建立“百日攻堅”和重點工程30條快辦工作機制,為省市重點工程及新建工程項目審批開辟“綠色通道”,提供“一站式”“零距離”政務服務。
同時,陽泉市持續深化政務服務“三化”改革,引領政務服務從“可辦”向“好辦、易辦”轉變,全力推動“清單之外無審批”。將“7×24小時”政務服務超市打造為“陽泉政務會客廳”,組建“全代辦”專業團隊,為企業群眾提供“一站式”“零距離”政務服務。積極推進山西中部城市群政務服務一體化工作,100項政務服務事項在陽泉和太原、晉中、忻州、呂梁5個市實現“跨市通辦”。深化“一件事一次辦”改革,加快推動“5+8”一件事在全市落地開展。全面實施“三個分離”,以透明高效的服務,堵塞暗箱操作的漏洞,壓減制度性成本,切實提高企業和群眾辦事的滿意度。
截至2023年底,全市經營主體總量達15.34萬戶,同比增速高出全省9.59個百分點,位居全省第一;千人擁有企業32.82戶,同比增長29.37%,增速高出全省10.69個百分點,位列全省第三。
傳統破局、產業向新、環境優化,在以新質生產力打造高質量發展新優勢的道路上,陽泉市沖在前、走在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