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就生態理念背景下山地型露營基地規劃設計時,應遵循以下五個原則、四大理念、并把露營基地規劃從選址、營地功能分區、場地設計、建筑設計進行了詳細的講解。

一、規劃原則
生態理念背景下山地型露營基地規劃設計時,應遵循以下五個原則:
(1)功能性原則——使山地型露營基地的生態功能、景觀功能、觀賞功能、庇蔭功能、安全功能完美結合。
(2)生態性原則——尊重保護自然,科學利用山脈間的自然景觀資源,營造良好的營地景觀。
(3)以人為本原則——努力創造空氣清晰,環境優美、尺度怡人、舒適度高的露營空間,滿足游客休閑活動需求。
(4)識別性原則——規劃時結合當地人文資源,充分挖掘營地的歷史文化、民俗文化及民族風格,塑造具有歷史文化氛圍和本土文化底蘊的空間環境,創造具有識別性的露營景觀。
(5)經濟性原則——遵從市場經濟發展規律,強調營地的綜合利用和合理開發,做到遠期目標與近期目標結合,并對規劃的實施和管理提出科學可行的建議。
(6)安全性原則——規劃時,不僅要保證營地景觀工程自身的安全性,還要確保營地景觀場所的安全性,即要求露營景觀工程或場所不會對游人在營地露營、活動等產生損害。
二、規劃理念
生態環境越來越被重視,人類的未來與綠色生態息息相關,因此在人們注重生態發展的背景下,山地型露營基地的規劃中也逐漸重視并貫穿綠色生態理念。生態露營基地規劃理念如下:
(1)堅持生態優先,以環境為本。為了保護露營基地原有的自然環境,并得以有效的保護和延續,規劃時應該盡量維持原有的地理環境,充分發揮自然自身的基礎功能。
(2)營造自然優美的環境,以建立生態文化體系。在兩型社會建設背景下,營地應建立文化設施,弘揚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
(3)轉變生活方式,以實現節能減排的目標。在露營基地規劃建設中,不僅要節約露營基地的土地資源、合理配置水資源,還要遵循自然生態制衡、循環再生與自我調節規律,同時要用生態科學的方法去處理環境、能源等問題。
(4)優化營地產業結構,構建生態化產業鏈。以生態露營基地建設為導向,引導產業發展,并積極運用營地重點項目帶動文化產業、服務產業等綠色產業的發展。
三、規劃內容
露營基地是一個營地服務游憩系統,由一系列服務和功能子系統構成。營地的每個區域相互獨立,又相互呼應相互作用,形成一個完整的營地產品組團。因此,基于生態理念的山地型露營基地規劃不單單是擺放幾輛車和幾個帳篷等露營設施,一個完整的露營基地規劃需要從營地的選址、營地功能分區、場地設計、建筑設計等展開。
3.1營地選址
營地的選址與營地的用途有關,作為臨時露營地的選址要求不高,周邊環境優美,交通便利,安全性較好即可;但是,作為旅游度假圣地的露營地由于游客停留時間較長,會選址周邊環境良好、具有吸引力的場地。具體地說,營地的選址需要滿足區位條件優越、自然文化資源豐富、交通便捷、項目用地充足四方面要求。例如:香山露營基地位于香山森林公園內,交通發達、自然資源豐富、交通便利且有充足的項目用地,符合露營基地選址的要求,因此適合規劃建設露營基地。
3.2功能分區
山地型露營基地根據其類型、自身特色及目標客源市場的消費特征設置了營位區、管理中心、體育休閑區、附屬設施等功能區,露營地各功能區的詳細功能設施見表5.1.

表5.2 露營地各功能區的詳細功能設施
3.3場地設計
(1)空間布局
露營基地的空間布局一般有主軸線型、均勻發展型和輻射型三種方式。其中,主軸線型布局適合地形復雜的山地環境或景點相對分散的環境;均勻發展型布局適宜于場地平整、形狀規整的環境,如廣闊的平原、低緩的丘陵等;輻射型布局適宜于景區有可利用空間成輻射型分布,如森林、河流沖擊沿岸等。因此,根據山地型露營基地的自然環境特征,規劃時應選擇輻射型和主軸線型布局方式。
(2)道路設計
道路按在山地型露營基地道路系統中所處的地位劃分為一級道路、二級道路、三級道路,所有道路都應路基堅實、平坦、排水良好。一級道路一般為車行道或營地主干道,寬度應不小于6m。二級道路一般為林下綠道或營地次干道,寬度不小于3m。三級道路一般為游步道或健身步道,寬度應不小于lm。山地型露營基地道路規劃不僅要確保營地內的交通順暢,還要滿足露營基地的消防安全要求。
(3)停車場設計
山地型露營基地停車場設計要符合國家相關規范,如:自駕車停車位的標準面積25~30 m2.房車停車位的標準面積40 m2.停車位的方式多種多樣,但直角停車位為最佳。營位停車處地面可以設計多樣形式的鋪裝,但盡量用生態性鋪裝,可提高露營基地的生態效益。除此之外,設計時要在停車位附近要預留出水、電、煤氣等接口,預留設備的形式須與房車設備配套或考慮轉換設備。
(4)出入口設計
山地型露營基地出入口應根據城市主干道、營地規模及總體布局設置。出入口的位置及大門應方便各種車輛的出入,同時應滿足安全需求。出入口處不僅要設接待室、服務中心,還要設立臨時停車區、垃圾站和向導標志牌等。
(5)營位設計
1)空間要求
基于生態理念的山地型露營基地規劃研究露營基地的等級越高,其單個營位所占空間就越大,國際露營總會對各等級營地的營位就設有最小空間的要求(表5.2)。

表5.3各等級營地的營位空間要求
2)營位分區
露營基地的營位可分為三個區,即活動區、帳篷區、停車位。其中,活動區主要為游人提供炊事、用餐、交流等空間;帳篷區是為游人提供扎營、休息空間:停車位是為了方便游人停車,一般為硬質鋪裝,且面積比普通停車場的車位要大。營位地面應平整耐踐踏、排水良好,地面坡度在2一--5%為宜。營位之間一般運用灌木綠籬、原木等自然材料進行隔離,營造營位的私密空間。
3)布置方式
營位布局的任務就是合理安排各個營位及配套生活設施,營造舒適、安全、便捷的露營活動空間。但用地大小、地形、地貌、自然植被分布、營位組合形式等都能夠影響營位區布局。因此,山地型露營基地的營位布置需要結合營地地理環境及現狀條件布置。通過比較各種營位的特點,挑出了三種適宜于山地型露營基地的布局方式,即樹枝式布局、圍合式布局、混合式布局。其中,樹枝式布局適用于受諸多自然條件限制的狹長地形,如山谷,河岸等;圍合式布局適用于較為規則平整的場地,營位沿著道路周邊布置,并以道路圍合出較大而開闊的活動空間,用作集體活動的帳篷營位等。混合式布局適用于形狀不規則、且地勢起伏較大的場地。香山露營基地的地勢起伏較大、形狀不規則且原生環境較為復雜,因此規劃時營位選擇了混合式布置方式,以達到空間利用率高,與自然環境恰當融合的目的。
3.4建筑設計
營地建筑是山地型露營基地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獨一無二的作用。精美的營地建筑不僅能夠提升露營基地的形象,還能使露營者放松身心、回歸自然。山地型露營基地的特點使露營基地的建設更具可塑性,給予游人高品質的露營體驗,營地建筑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因此,山地型露營基地對營地建筑的要求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山地型露營基地建筑自身的要求
營地建筑首先要滿足建筑的一般性總體要求,即安全、堅固、經濟。其次,營地建筑建造于自然環境中,建筑的安全要求主要是防災,即地災、水災、火災。因此,為了保證營地建筑及露營場所的安全性,我們必須做好以下幾點:
1)做好露營基地的安全風險評估,保證場地安全;
2)注重結構選型,確保結構安全;
3)慎重選擇景觀材料;
4)考慮特殊人群的使用;
5)了解災害的的種類及特點;
6)熟悉露營空間的防災避難的功能;
7)掌握相關防災規劃理論和設計方法;
(2)山地型露營基地建筑作為旅游吸引物的要求
營地建筑的設計不僅要融入營地自身環境,還要關注周圍環境和景觀,且有較高的生態性要求。優質的營地建筑不僅具有優良的品質和精美的外觀,還能傳遞積極的精神力量,與營地自然景觀融為一體,為游人提供不一樣的露營體驗,成為露營基地的吸引物,如山頂的觀景臺、茅屋露營建筑等。
(3)山地型露營基地建筑與文化相融合的要求
營地建筑融入文化更加具有生命力、想象力、傳播力,使得露營者在放松的同時,可以從營地建筑的一磚一瓦中品味出其蘊藏的文化氣息,從而提升度假體驗。營地建筑與文化融合并不是一味懷舊和復古,而是在保留營地地域文化精髓的前提下,充實和發展本地區的地域文化。
(4)山地型露營基地建筑的設計要求
營地建筑設計必走生態之路,因此,在設計營地建筑時,我們可以從設計、材料與構造、以及系統三方面對光、熱、風、水、土以及綠化生物進行生態設計。香山露營基地作為湖南首個國際露營基地,營地建筑應該在生態上起到示范作用,因此我們選擇了一些看得見,摸得著的生態設計手段,讓游人真切的感受到營地在建筑節能上的態度。
(5)山地型露營基地建筑的施工要求
為了保證營地建筑最終能夠達到設計的景觀效果,我們應嚴格監督管理建筑的施工。施工要求如下:
1)施工現場嚴格按照施工圖紙的要求施工;
2)施工前需檢驗建筑材料是否合格;
3)應注意保護建筑周邊的植物;
4)尊重原有地形,盡量減少土方量:
5)建筑施工時,需考慮施工方便、技術難易等因素;
6)施工機械簡單化,避免大型重型機械的使用,以免破壞露營基地的自然環境。(作者:喻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