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聯合相關單位編制的《武漢開發區(漢南區)航空產業發展規劃及空間布局研究(2018-2025)》正式對外發布。《規劃》從國際、國內和湖北省航空產業發展環境、發展戰略、空間布局、重點業務等進行詳細分析與規劃,認為武漢發展通航產業正當時。
據悉,這是武漢發布的首個航空產業發展規劃。
3年內,全國通航產業將超萬億元
《規劃》認為,我國通航產業正迎來重要發展機遇期。
根據國務院和中國民航局規劃,到2020年,我國通航機場將達500個以上,通航飛行器超過5000架,通航飛行員人數達到7000人,經濟規模超過1萬億元。至2020年,全國將建成50個通航產業綜合示范區。
而目前,我國通航飛行器不到3000架,通航機場不足300個。與美國擁有通航飛行器21萬架、通航機場1.68萬個、通航飛行員達50萬名相比,我國發展空間巨大。
從產業結構看,美國通用飛機占民用飛機比例達97%、通用機場占民用機場比例達96%,而目前我國,商業航空與通用航空正相反,呈“倒金字塔”形。
通航產業包括通航運營、通航制造、通航服務及相關聯產業。近4年,我國通航企業數量和通用航空器研發制造,均保持15%至20%速度增長。《規劃》提出,未來10年,我國航空發動機市場將超過千億元,其中,民用直升機渦軸發動機每年需求量在900臺以上;支線、公務機、小型通用飛機,活塞式發動機每年需求量近2萬臺。航電器材方面,全球有上千種通用飛機,航空電子、航空零部件,包括起落架、螺旋槳、座椅、緊固件等,需求潛力大。《規劃》提出,2014年,我國無人機銷量2萬架,預計到2020年,無人機銷量達29萬架,并在相當一段時間內,將保持50%速度增長。通航運營方面,未來5年,我國大陸購買公務機需求預計增至2300架,價值超過4600億元。公務機機場將成為一、二線和區域中心城市標配。同時,隨著航空運動文化普及,低空旅游市場潛力巨大,通航教育培訓市場前景廣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研究認為,我國目前在職飛行人員不到3000人,未來3年缺口達7000人,同時,機務維修、地面保障等專業人才缺口持續加大。同時,隨著人民對高質量醫療需求增大,航空醫療救援市場正蓬勃興起。預計到2025年,我國航空醫療救援通航飛機需求量超過1000架。
武漢發展通航產業正當時
《規劃》認為,武漢開發區發展通航產業,條件得天獨厚。
從區位看,武漢是全國地理中心,是中部地區最大都市和唯一副省級城市,是我國內陸最大水陸空綜合交通樞紐。武漢開發區瀕臨長江,境內京珠、滬蓉高速交匯,東到上海、西抵重慶、南至廣州、北達北京,均在1000公里半徑內。此外,該區地處武漢西南,河湖縱橫,發展腹地廣闊,是發展低空旅游理想地。
從產業基礎看,武漢工業雄厚、人才集聚,作為武漢工業主戰場,該區綜合實力位居全國219個國家級開發區中第八,中西部地區第一。擁有世界500強企業54家,280多家外資企業,產業技術工人數十萬。
同時,該區通航產業運動基礎厚實。近年來,該區承辦了跳水世界杯、羽毛球亞洲錦標賽、中國汽摩運動大會、富秋音樂節等眾多國際賽事和活動。2017年,國際航聯飛行者大會已永久落戶該區。2019年10月,第七屆世界軍人運動大會將在此隆重召開。
面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該區率先提出打造“通航產業之都”。《規劃》認為,未來,武漢開發區應通過并購、合作生產、技術引進等方式,開展飛機組裝、制造,待技術和人才積累到一定時期,加大創新研發,突破關鍵性技術。當前,要大力發展航空運動和低空旅游,進一步加強通航基礎設施建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