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自2016年7月份三部委聯合發布了特色小鎮培育的通知后,全國各地掀起特色小鎮的規劃、申報、建設熱潮,針對特色小鎮的媒體報道更是不遺余力,社會各界對特色小鎮關注熱潮一時無兩。那么,為什么在這個階段各地這么重視特色小鎮的建設?全國各省市針對特色小鎮都有哪些戰略布局?如何促使特色小鎮良性發展?
一、特色小鎮提出的背景
從歷史的視角看,其實,從80年代起,我國浙江、江蘇、廣州就已經有了這樣一批特色小鎮,例如溫州柳市鎮(中國電器之都)、浙江紹興縣柯橋鎮紡織市場、臺州市路橋區舊輪胎市場等。這些大大小小的市場中逐漸形成了規模經濟,有的產業甚至在發展中取得了一定的領先地位,占據了世界的江山。這些特色小鎮的發展歷史為后來的特色小鎮發展積累了經驗。
從經驗的視角看,在特色小鎮創建熱潮中,浙江的特色小鎮無疑是全國各地爭相學習的樣板,這不僅是因為浙江早在2014年底就開始省級特色小鎮的嘗試,更是因為其先后公布的兩批79個特色小鎮已經成為“產城人文”融合的成功案例。同時,2015年,中財辦的主任劉鶴到浙江調研后,寫了《浙江特色小鎮調研報告》,報告總結了浙江特色小鎮的發展經驗,特別指出特色小鎮有助于促進實體經濟和民營經濟的發展,并對當地實現現代化產業發展、高科技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希望能夠按照浙江推出特色小鎮的方法在全國復制一批特色小鎮。而且,根據國際經驗,歐美國家,包括日本,其中不少大企業、工業、創業企業,都是發端于中小城鎮,這也意味我國也應該遵循國際化的普遍規律,尋求大中小城市并舉發展的路徑。
從政策的視角看,特色小鎮培育工作是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特色小鎮、小城鎮建設,加快“十三五”期間發展特色鎮要求的重要舉措;是創新體制機制、加快推動經濟社會轉型,提高小城鎮經濟活力的重要內容;是推動全國城鎮化進程,開展新型城鎮化建設,提高小城鎮人口吸納能力的重要內容;是深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支撐能力的重要抓手。
從市場的視角看,目前,由于我們城市發展過快、城市發展成本過高,導致城市承載人口面臨的壓力越來越重,房價上漲趨勢也越來越明顯,真正的實體經濟需要尋求成本洼地。工業要根據成本變化遠離城市,創業也要根據成本向城市邊緣、小城鎮地區轉移。于是,按照市場規律來發現、引導特色小鎮發展,為實體經濟注入新的活力成為一種必然。
二、國內部分省市針對特色小鎮的戰略部署
住建部等三部委在《關于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通知》中提出,到2020年,培育1000個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閑旅游、商貿物流、現代制造、教育科技、傳統文化、美麗宜居等特色小鎮。不過,縱觀部分省市針對特色小鎮的戰略部署,管中窺豹,可見一斑,特色小鎮建設或有有過熱的跡象。


除以上省市外,江西、安徽、河南等也都在積極籌劃特色小鎮的建設。
三、特色小鎮建設容易出現的問題
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特色小城鎮建設理當作為推進新型城鎮化、促進城鄉發展一體化的重要突破口,不僅各級政府積極響應,還得到了民間投資者的關注。對于政府來說,特色小鎮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的重要平臺,是實現新型城鎮化的重要抓手,是促進城鄉統籌的重要手段,是推動經濟和產業轉型升級的主要動力。企業是特色小鎮開發的一大主體,更是市場化運作體制下彌補政府短板、激發市場活力的重要角色。
從特色小鎮政策提出的初衷,實際上我們希望它促進實體經濟發展,在降低城市發展成本的過程中帶動實體經濟和創業。但事實上,其建設過程似乎走了樣,容易出現的問題我們總結為兩個:一是房地產主導了特色小鎮建設,二是成為產業園區建設的變種。
房地產主導下的特色小鎮建設
從背景看,現在房地產發展在各類城市都遇到嚴峻的挑戰。由于特大城市控制人口,控制土地出讓,導致房價過高,在大中城市中,房屋空置率越來越高,過去那種房地產過度擴張的形式已開始出現嚴重危機,房地產要升級必須尋求新的發展空間。
于是,特色小鎮為房地產找到了一個新的由頭,特色小鎮既有創意空間,又有大量人口,必然為房地產商帶來新的機遇或是可能。一方面,特色小鎮大都選擇在城市郊區。過去城市郊區、小鎮或村莊的發展有太多限制,現在打著特色小鎮旗號,在城市的邊緣地區占領一塊空間,拿地成本遠遠低于大中城市,也會給買房者提供一種新的空間,可能催生新的房地產熱。另一方面,他們也在特色上做文章,所謂特色,實際上也是針對小鎮有別于城市霧霾、交通擁堵等問題的特點,這也使部分富人樂意去特色小鎮長期置業,等于給房地產商帶來了機會。
但是,一旦房地產商進駐特色小鎮,特色就很難實現。因為特色小鎮一旦被房地產商介入,創業者就要通過買房來創業,那就會大大提高創業成本。而歷史也證明,沒有一個特色小鎮是通過房地產商的進入帶動起來的。事實上,房地產發展意味著住房成本、土地成本大幅增加,第三產業進入以后,第二產業肯定要退出,加之環境、管理等多種因素,不可能促進所謂的特色小鎮發展。
產業園區變種的特色小鎮建設
過去的城市發展大概按照這樣的模式:政府招商,低價供地,同時投入基礎設施,吸引各類產業和產業園區建設,政府通過土地出讓金來彌補招商引資形成的虧損,這是中國產業園區的一般發展模式。然而,現在大中城市中這種發展模式已經難以為繼了,房子賣不出去,該擴展的空間也擴展完了,土地成本也上來了,招商引資面臨著非常嚴峻的挑戰,需要尋找新的模式。
原國家發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鎮中心主任李鐵就曾表示,打著特色小鎮的旗號,按照過去產業園區的模式,復制大中小城市、三四線城市的發展模式到特色小鎮身上,無疑只是又把高成本的發展模式復制到小鎮,最后產業發展還是會遇到瓶頸或危機。實際上,眼下打著特色小鎮旗號的小鎮中,除了文化旅游、體育特色之外,絕大部分正是產業園區模式簡單的向特色小鎮轉移。這打破了浙江特色小鎮發展的模式,實際上已經毫無任何特色可言。如果此時在此創業,面臨的問題依舊是在大城市、三線城市面臨的高成本問題。
四、特色小鎮建設需要冷思考
第一,要認清特色小鎮發展的規律。筆者認為,特色小鎮是自發生長出來,而且要堅持以人為本,這兩個特點要做到和諧統一。習總書記講,要不忘初心。特色小鎮建設也是,其最主要和終極的目標就是要提升小鎮核心人群(原住民)的幸福感,因此在特色小鎮的開發中除了要大力發展特色產業,首先要瞄準人的需求,包括生產、生活、交易、休閑等需求,即解決小鎮原住民的就業問題外,還需要為他們配套多樣化的公共服務設施、開發精品化的休閑度假項目、提供便捷化的公共管理服務、塑造文化精神領地。
第二,特色小鎮建設要充分尊重市場規律。在特色小鎮建設初期,應該盡可能的堅持產業引導,而不是房地產商介入去抬高小鎮創業成本。舉例來說,微軟、蘋果都是在車庫里成長起來的。松下公司在剛剛起步時只是一個小作坊。試想,如果我們在那里建了特色小鎮的話,他們還能在那兒做創業夢嗎?
第三,政府要明確自身的職責界限。從全世界特色小鎮的發展經驗來看,幾乎沒有一個特色小鎮是政府主導的,幾乎都是通過市場來聚集。在市場實現集聚的時候,政府應該要提供服務。基于這個理解,筆者認為,一方面,特色小鎮建設之初,地方政府對特色小鎮要有容忍度,要把握好自己的功能,不能盲目制定所謂行政命令,不能人為地去確定指標,而是要樹立改革的思維,本著降本增效的原則,為小鎮提供更寬松、更好、更適宜創業發展的管理環境和制度環境。
中機產城規劃設計研究院10余年來致力于產業及園區、鄉村旅游綜合體、農業休閑綜合體的研究,積累了豐富的項目經驗、專家及政資源。客戶遍布全國各地!經手上項目500+例,其中田園綜合體方面的案例有汕尾市陸河縣林中花溪農業綜合開發田園綜合體項目策劃、河間景和田園綜合體發展規劃、九臺區大健康田園綜合體策劃、北京大興區愛情海玫瑰園定位及業態規劃、恩施硒茶產業園產業規劃與招商前置研究、北京蟹島農業觀光園總體建設規劃、國家首批試點項目中國高安巴夫洛田園綜合體規劃等。
特色業務:田園綜合體規劃、創意農業園規劃設計、休閑旅游農業園規劃設計等服務,項目包含現代農業、休閑文旅、田園社區三大板塊,主要規劃有鄉村旅游主力項目集群、田園主題樂園、健康養生建筑群、農業產業項目集群、田園社區項目集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