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bbr id="8u4o4"><source id="8u4o4"></source></abbr>
    <abbr id="8u4o4"></abbr>
  • <dl id="8u4o4"></dl>
    <li id="8u4o4"><dl id="8u4o4"></dl></li>
    <code id="8u4o4"><tr id="8u4o4"></tr></code>
    首頁 > 田園綜合體專題研究 > 各地政策江西田園綜合體政策

    江西田園綜合體政策

    來源:中機院  時間:2018-08-22  點擊: 1114次
    為全面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一步調整優化農業結構,提升農業發展質量和效益,推動我省現代農業強省建設,結合我省農業發展實際,特提出本行動計劃。

    江西田園綜合體政策

    江西省人民政府印發關于加快農業結構調整行動計劃的通知
     
    各市、縣(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
     
    現將《關于加快農業結構調整的行動計劃》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抓好貫徹落實。
     
    2017年12月24日
     
    (此件主動公開)
     
    關于加快農業結構調整的行動計劃
     
    黨的十九大明確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近年來,我省在農業轉方式、調結構、促改革等方面進行積極探索,為推進農業轉型升級打下了一定基礎,但農產品供求結構失衡、要素配置不合理、資源環境壓力大、農民收入持續增長乏力等問題仍然突出,增加產量與提升品質、成本攀升與價格低迷、小生產與大市場等矛盾亟待破解。為全面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一步調整優化農業結構,提升農業發展質量和效益,推動我省現代農業強省建設,結合我省農業發展實際,特提出本行動計劃。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緊緊圍繞“穩糧、優供、增效”,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綠色生態、高產高效、特色精品”為目標,以“擴面積、優結構、提質量、創機制、增效益”為路徑,加快推動農業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科技化、機械化、品牌化發展,打造全國知名的綠色有機農產品供應基地,為鄉村振興發展、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富裕美麗幸福江西提供有力支撐。
     
    (二)基本原則。
     
    ——堅持綠色發展。依托我省綠色生態優勢,引導和鼓勵各地突出特色、錯位競爭、差異發展,選擇適宜功能區加快產業發展,推廣立體種養、生態種養等新模式。在新建產業基地時,嚴禁破壞生態環境,嚴禁破壞生態公益林和天然林。積極發展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等新業態,挖掘綠色生態財富,發揮綠色有機農業競爭優勢。
     
    ——堅持市場導向。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根據資源稟賦和生產優勢,科學確定農業結構調整方向和重點產業,進一步激發農業經營主體參與產業發展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促進品種結構優化升級,全面提升農產品檔次和效益。擴大農業對外開放與合作,拓展農產品銷售市場。
     
    ——堅持轉型升級。大力推進農業體制機制創新和科技創新,深化現代農業發展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構建現代農業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產業體系,促進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滿足消費者對優質、高效、特色農產品消費需求。
     
    ——堅持區域推進。因地制宜優化農業產業布局,整縣制、整片帶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發展,提高產業集聚度,打造區域特色,形成區域優勢,進一步唱響“生態鄱陽湖、綠色農產品”品牌,不斷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
     
    ——堅持提效增收。突出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機銜接,充分發揮政府和市場的作用,省市縣三級聯動,強化“三農”政策支持,建立健全與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推進農業產業精準扶貧,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三)主要目標。
     
    到2020年,全省現代農業實現跨越發展,農業結構進一步優化,農業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主要農產品供給得到有效保障,特色優勢農產品比重明顯提升,農產品區域品牌價值不斷增加,農業供給體系質量顯著提高,農業綠色生態效益初步彰顯,基本形成“產地生態、產品綠色、產業融合、產出高效”的現代農業發展新格局。培育產值超1000億元的產業6個(稻米、蔬菜、果業、畜牧業、水產、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超100億元的產業3個(茶葉、中藥材、油茶);年銷售收入超10億元以上龍頭企業100家、超50億元以上龍頭企業10家、超100億元以上龍頭企業3家;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0%以上,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0%以上,農業信息化水平達到60%以上;實現新增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000億元左右,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到4000億元以上,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8000元。
     
    二、主要任務
     
    (一)實施優質稻米產業發展工程。大力發展優質大米、富硒功能大米、有機大米等三大優勢品種,重點建設“四個產業園”,即鄱陽湖優質大米產業園、撫吉優質大米產業園、富硒功能大米產業園、贛西有機大米產業園,逐步建立以品牌為引領、以品種為紐帶、以加工企業為龍頭、以種糧大戶為基礎、以技術服務為依托的優質大米產業發展新機制。重點打造以鄱陽縣、萬年縣、余干縣、都昌縣、永修縣、貴溪市、安義縣等為重點的400萬畝鄱陽湖優質大米產業基地,以吉水縣、新干縣、泰和縣、崇仁縣等為重點的200萬畝撫吉優質大米產業基地,以豐城市、樟樹市、高安市、袁州區等為重點的300萬畝富硒功能大米產業基地,以萬載縣、銅鼓縣、宜豐縣、蓮花縣、渝水區等為重點的100萬畝贛西有機大米產業基地。到2020年,每個產業園大米加工能力達到百萬噸以上、大米銷售收入達到百億元以上、落實訂單面積1000萬畝以上,打造具有江西特色的大米區域品牌4個,區域品牌大米市場占有率達到30%左右,全省稻米產業綜合產值達到1200億元。
     
    (二)實施蔬菜產業發展工程。重點發展南昌縣、新建區、柴桑區、樂平市、高安市、豐城市、袁州區、渝水區、永豐縣、吉州區、上饒縣、廣豐區、章貢區、贛縣區、南康區、湘東區、貴溪市、臨川區、安源區等城郊產區,安義縣、永修縣、青原區、蘆溪縣等供港產區,瑞金市、興國縣、于都縣、寧都縣、石城縣、全南縣、龍南縣、信豐縣、尋烏縣等供沿海及“一帶一路”產區,廣昌縣、萬載縣、瑞昌市、黎川縣、鉛山縣、都昌縣、蓮花縣、泰和縣、新干縣、峽江縣、崇仁縣等特色產區,鄱陽縣、余干縣、湖口縣、瑞昌市、上栗縣、都昌縣、永修縣、廬山市、德安縣、濂溪區等水生產區。到2020年,全省新建設施蔬菜基地60萬畝,蔬菜總播種面積達到1300萬畝(其中設施蔬菜播種面積達400萬畝),產量達到2200萬噸,蔬菜產業綜合產值達到1000億元。“三品一標”蔬菜產品認證數量增加30%,新增蔬菜儲藏保鮮能力15萬噸。
     
    (三)實施果業發展工程。做大做強以“臍橙、蜜桔、甜柚”等柑橘為主的優勢產區,加快發展早熟梨、獼猴桃、葡萄等特色產區,著力培育藍莓、火龍果等新型特色水果示范基地,形成“一主多特”(即以柑橘為主,多種特色水果共同發展)的果業發展格局。主要形成安遠縣、信豐縣、尋烏縣、瑞金市、贛縣區等臍橙產區,南豐縣、南城縣、廣昌縣、渝水區、尋烏縣、永修縣等蜜桔產區,吉水縣、青原區、吉州區、吉安縣、安福縣、遂川縣、萬安縣、泰和縣、永新縣、廣豐區、上饒縣、萬年縣等甜柚產區,遂川縣等金桔產區,永修縣、湖口縣、金溪縣、彭澤縣、柴桑區、廬山市、蓮花縣、貴溪市、峽江縣等早熟梨產區,奉新縣、宜豐縣、靖安縣、安遠縣、尋烏縣、武寧縣、永修縣、蘆溪縣、井岡山市等獼猴桃產區,新余仙女湖區、新余高新開發區、柴桑區、瑞昌市、湘東區、吉安縣、新建區等葡萄產區,南昌經濟技術開發區、安義縣、柴桑區、永修縣、安福縣等藍莓產區,南昌縣、吉安縣、武寧縣、柴桑區、永修縣、蘆溪縣、尋烏縣、青原區等火龍果產區。到2020年,全省新建標準水果基地100萬畝,新建高效設施特色水果基地10萬畝,水果總面積達到800萬畝(其中柑橘面積達到600萬畝),總產量達到800萬噸,水果產業綜合產值達到1000億元。新增水果儲藏保鮮能力15萬噸,新增或提升水果良種繁育基地20個。
     
    (四)實施茶產業發展工程。加快發展“生態、綠色、有機”茶葉,重點打造遂川縣、井岡山市、永新縣、萬安縣、泰和縣、上猶縣、崇義縣、興國縣等狗牯腦茶產區,修水縣、廬山市、瑞昌市、都昌縣、濂溪區、柴桑區、銅鼓縣等廬山云霧茶-寧紅茶產區,婺源縣、上饒縣、玉山縣、德興市等婺源綠茶產區,浮梁縣、樂平市等浮梁茶產區,以及資溪縣、靖安縣等白茶產區。到2020年,全省新建標準生態茶園100萬畝,打造20萬畝以上茶葉主產縣4個,茶園面積達到260萬畝,總產量達到12萬噸,茶葉產業綜合產值達到150億元。新增年產值1億元以上的茶葉龍頭企業5家,在“四綠一紅”基礎上繼續打造全國茶葉知名品牌1-2個。
     
    (五)實施中藥材產業發展工程。加快推進中藥材基地建設,重點發展樟樹市、臨川區、新干縣、修水縣、會昌縣、南城縣等以車前子、黃梔子、茱萸子、枳殼為主的“三子一殼”中藥材產區,東鄉區、峽江縣、遂川縣、德興市、全南縣等以杜仲、厚樸、黃柏等為主的特色中藥材產區,橫峰縣、萬載縣、上高縣、銅鼓縣、貴溪市、余江縣、龍南縣、井岡山市、南城縣等以葛、百合、鐵皮石斛、芡實、黃精、青錢柳、山藥、皇菊、蓮子為主的藥食同源中藥材產區。到2020年,全省新建210萬畝中藥材種植基地,中藥材種植面積達到300萬畝,總產量達到80萬噸,中藥材產業綜合產值達到200億元。
     
    (六)實施草地畜牧業發展工程。圍繞宜春片、吉安片肉牛優勢產區,重點建設高安市、泰和縣、吉安縣、豐城市、安福縣、樟樹市、渝水區、信豐縣、瑞金市、永新縣等10個肉牛養殖重點縣(市、區);圍繞贛西、贛西北和贛東北肉羊優勢產區,重點建設修水縣、上栗縣、萬載縣、廣豐區、湘東區、銅鼓縣、樟樹市、蘆溪縣、安福縣、瑞昌市等10個肉羊養殖重點縣(市、區);加大我省7個地方豬遺傳資源保護和保種場建設,大力開發地方高端豬肉產品。到2020年,全省生豬出欄量達到3300萬頭,其中地方豬(含雜交豬)出欄30萬頭以上;生豬產業綜合產值達到1800億元,其中地方豬(含雜交豬)綜合產值達到10億元以上。到2020年,全省牛出欄量增加30萬頭、達到190萬頭,羊出欄量增加40萬只、達到140萬只,牛羊肉產量占肉類總產比重由5?8%提高到8%以上,肉牛、肉羊規模養殖比重分別由18%、32%提高到25%、40%以上,草地畜牧業綜合產值達到220億元。
     
    (七)實施水產業發展工程。鞏固提升常規水產業,加快發展特色水產業,加快形成生態良好、生產發達、裝備先進、產品優質、漁民富裕、漁區和諧的現代漁業發展新格局。重點打造以鄱陽縣、余干縣、南昌縣、萬年縣、都昌縣、進賢縣、柴桑區、永修縣、彭澤縣等為重點的蝦蟹特色優勢產區,以南豐縣、弋陽縣、余江縣、黎川縣、永修縣、玉山縣等為重點的龜鱉特色優勢產區,以余江縣、東鄉區、鄱陽縣、余干縣、新建區、進賢縣、新干縣、信豐縣、遂川縣等為重點的鰍鱔特色優勢產區,以彭澤縣、都昌縣、永修縣、萬載縣、余江縣、南豐縣、新建區、廣昌縣、南城縣、石城縣、鄱陽縣、余干縣、蓮花縣、會昌縣、于都縣、吉水縣、崇仁縣等為重點的稻漁綜合種養產區。到2020年,全省水產品總產量達到320萬噸,漁業綜合產值達到1200億元,稻漁綜合種養面積達到300萬畝。
     
    (八)實施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發展工程。培育一批產業特色鮮明的田園綜合體,壯大一批示范帶動能力強的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龍頭企業,打造一批在全國叫得響的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基地和品牌企業,重點構建贛北現代休閑農業示范區、贛東北景觀農業度假區、贛西綠色生態農業養生區、贛中鄉村耕讀文化探秘區、贛南客家民俗風情體驗區等五大功能片區和環鄱陽湖濱水休閑農業游憩帶。到2020年,全省創建田園綜合體50個,規模以上休閑農業園區(點)達到6000家,農家樂總數超過30000家,從業人員超過150萬人。
     
    (九)實施油茶產業發展工程。加快低產林改造和病殘果園樹種調整,推進高產油茶林新造、低產林改造、品牌建設,重點打造袁州區、豐城市、樟樹市、高安市、渝水區、分宜縣、湘東區、蘆溪縣、修水縣、武寧縣等贛西重點縣(市、區),永豐縣、遂川縣、萬安縣、永新縣等贛中重點縣(區),贛縣區、信豐縣、上猶縣等贛南重點縣(區),進賢縣、瑞昌市、鄱陽縣等贛北重點縣(市、區),上饒縣、玉山縣、崇仁縣、廣昌縣、貴溪市等贛東北重點縣(市、區)。到2020年,全省新造高產油茶林100萬畝,改造低產林30萬畝,高產油茶林面積達到600萬畝;對油茶產品品牌進行整合推介,打造3-5個全國知名茶油品牌;實現年產茶油40萬噸,油茶產業綜合產值達到500億元,在全省形成相對完備的油茶產、供、銷產業鏈以及資源相對充足、利用水平高、產出效益顯著的產業發展格局。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成立以省政府主要領導為組長的現代農業發展領導小組,下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在省農業廳,全面統籌協調加快農業結構調整促進現代農業發展各項工作。各地要成立相應機構,落實工作責任,切實把各項政策措施落到實處。省級層面強化頂層設計,明確發展思路和目標任務。各市、縣(區)要積極統籌加大支持力度,出臺推進措施,整合資源要素,全面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形成上下聯動的強大工作合力。
     
    (二)強化政策扶持。健全完善財政支持政策,按照省市縣共推共擔的原則,到2020年,每年省級通過整合存量資金、新增專項資金,市、縣(區)按省、市、縣1∶0?5∶1的比例聯動統籌財政支持資金,構建九大產業穩定投入機制。嚴格規范申報流程,實行競爭立項擇優確定項目,實施以獎代補、先建后補。九大產業發展所需新增建設項目用地計劃,在符合集約節約用地的前提下予以應保盡保,并對符合省重大項目用地管理規定的重點項目用地,優先列入省重大項目推進平臺予以解決。支持創辦農業頻道,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宣傳力度,傳遞江西農業好聲音,營造農業結構調整良好社會氛圍。
     
    (三)創新金融服務。加快農業、林業等部門優質資產與支農資金的有效整合,組建省級現代農業投資集團公司,積極引進金融資本、社會資本投入九大產業發展。突出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深入推進“財政惠農信貸通”建設,加快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建設,抓緊研究出臺支持農業信貸擔保公司政策和監管辦法。推進“兩權”(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開展以大型農機具、運輸工具、水域灘涂養殖權等為抵(質)押標的物的融資試點,擴大林權抵押貸款品種和規模。支持符合條件的農業企業通過上市、掛牌和發行各類債務融資工具,提升直接融資水平。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鼓勵金融機構對有資質的農民合作社授信,推廣“合作社+農戶”等信貸模式,確保涉農貸款增量不低于上年、增速不低于各項貸款平均增速。鼓勵保險機構圍繞九大產業擴大保險規模、開發特色保險產品,穩步提升農業保險水平。
     
    (四)推進改革創新。鞏固提升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成果,推動確權成果在政策補貼、土地流轉、抵押貸款等領域的運用。完善農村綜合產權交易市場體系,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探索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新模式,不斷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實施“生態鄱陽湖、綠色農產品”品牌發展戰略,探索農產品全產業鏈流通模式。落實農產品質量安全屬地管理責任,深化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治理,擴大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覆蓋面,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
     
    (五)強化技術支撐。對標九大產業發展布局,加強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鞏固提升水稻、生豬、茶葉、蔬菜、大宗淡水魚、獼猴桃、柑橘、油菜、水禽、特色水產等十大產業技術體系,圍繞中藥材、特色水果、肉牛、肉羊、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油茶等產業新建10個產業技術體系。聚焦制約產業發展的關鍵和共性技術難題,開展協同創新,聯合攻關,加速成果轉化,打造農科教結合、產學研一體、省市縣貫通的產業技術格局,全面提高產業科技支撐能力。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努力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為農業結構調整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
     
    (六)強化考核評價。堅持以目標為導向,強化全過程管理,突出農業產業結構、產業融合發展、物質技術裝備、農業資源利用和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水平等指標,構建現代農業發展目標管理和績效考核體系,并納入市、縣科學發展目標管理績效考核范圍。加強督查指導,建立健全定期調度和通報工作機制,切實推動各項目標任務有效落實。
     
    附件:1、江西省優質稻米產業發展工程實施方案
     
    2、江西省蔬菜產業發展工程實施方案
     
    3、江西省水果產業發展工程實施方案
     
    4、江西省茶產業發展工程實施方案
     
    5、江西省中藥材產業發展工程實施方案
     
    6、江西省草地畜牧業發展工程實施方案
     
    7、江西省水產業發展工程實施方案
     
    8、江西省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產業發展工程實施方案
     
    9、江西省油茶產業發展工程實施方案
     
    附件1
     
    江西省優質稻米產業發展工程實施方案
     
    一、總體思路
     
    按照“穩糧、優供、增效”的總體要求,以提高糧食生產效益為目標,遵循“提品質、優結構、樹品牌、增效益”的發展思路,大力發展優質大米、富硒功能大米、有機大米等三大優勢品種,重點打造鄱陽湖優質大米產業園、撫吉優質大米產業園、富硒功能大米產業園、贛西有機大米產業園,建立以品牌為引領、以品種為紐帶、以加工企業為龍頭、以適度規模經營為基礎、以技術服務為依托的優質大米產業發展新機制。
     
    到2020年,每個產業園大米加工能力達到百萬噸以上,大米銷售收入達到百億元以上,對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1000個以上,落實訂單面積1000萬畝以上,打造4個具有江西特色的大米區域品牌,區域品牌大米市場占有率達到30%左右,全省稻米產業綜合產值達到1200億元。
     
    二、產業布局
     
    (一)鄱陽湖優質大米產業園。包括環鄱陽湖地區鄱陽縣、萬年縣、余干縣、都昌縣、永修縣和貴溪市、安義縣等地。重點培育江西鄱陽湖米業有限公司、萬年貢米集團等龍頭企業,加快鄱陽湖優質大米產業園建設,園區大米加工能力達到100萬噸以上,對接種糧大戶、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1000個以上,每年落實訂單面積400萬畝以上。
     
    (二)撫吉優質大米產業園。包括吉水縣、新干縣、泰和縣和崇仁縣等地。重點培育一批省級以上龍頭企業,加快撫吉優質大米產業園建設,園區大米加工能力達到100萬噸以上,對接種糧大戶、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1000個以上,每年落實訂單面積200萬畝以上。
     
    (三)富硒功能大米產業園。包括豐城市、樟樹市、高安市和袁州區等地。重點培育一批龍頭企業,建立基地涵蓋宜春市的富硒功能大米產業園,園區大米加工能力達到100萬噸以上,對接種糧大戶、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1000個以上,每年落實訂單面積300萬畝以上。
     
    (四)贛西有機大米產業園。包括萬載縣、銅鼓縣、宜豐縣、蓮花縣和渝水區等地。重點培育一批龍頭企業,加快贛西有機大米產業園建設,園區大米加工能力達到100萬噸以上,對接種糧大戶、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1000個以上,每年落實訂單面積100萬畝以上。
     
    三、重點任務
     
    (一)品牌區域化。按照“一個優勢區域、一個公共品牌、一套標準體系、多個經營主體和產品”的產業發展思路,通過電視廣告、網絡媒體廣告、戶外廣告、產銷對接推介會等形式,對區域品牌集中宣傳,擴大區域品牌知名度和市場影響力。率先做大做強鄱陽湖優質大米、撫吉優質大米、富硒功能大米、贛西有機大米等四個規模較大的區域公共品牌。
     
    (二)加工規模化。在區域品牌整合完成后,加大對江西鄱陽湖米業有限公司、萬年貢米集團等四個園區八個核心企業規模擴建的扶持力度。對新增大米精選加工生產線的企業,加大訂單種植、融資貸款、用地政策等扶持力度,力爭到2020年,實現八個核心企業平均加工能力達到30萬噸以上,爭取建設2個百萬噸核心企業,提高核心企業的經營實力和帶動能力。通過核心企業帶動,4個園區加工能力達到100萬噸以上。
     
    (三)基地標準化。鼓勵區域品牌加工企業建立訂單基地,對與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種糧大戶等簽訂的種植訂單進行補助。通過企業訂單約束機制,大力推行“五個統一”,即統一良種供應、統一肥水管理、統一病蟲防控、統一技術指導、統一機械作業,實現良田、良種、良法、良機、良制配套,提高生產組織化程度,建設一批產業融合緊、種植效益好的優質大米基地。
     
    四、補助政策
     
    對收購訂單進行補助。重點對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種糧大戶等經營主體收購優質稻的訂單合同進行補助,以種植訂單和實際收購訂單為依據,縣級農業部門負責核實種植訂單和收購訂單合同的合法合規性,對高于同期市場價格的收購訂單合同,每噸省級財政補助16元。配套推進優質稻米技術服務與推廣體系建設,每年省級財政補助500萬元。市、縣(區)按省、市、縣1∶0?5∶1的比例聯動安排財政補助資金。
     
    五、工作安排
     
    第一階段(2018年),產業整合提升。重點對產業園進行整合,實現區域品牌一體化改造。同時,開展加工企業設備擴建,基本建成百萬噸的優質大米加工產業園區,基本形成以核心企業為龍頭的區域品牌,完成大戶對接任務和1000萬畝的訂單種植任務。
     
    第二階段(2019年),品牌價值提升。重點提升品牌價值,通過區域品牌整合、品牌宣傳、產品推介等形式,不斷提升四個區域品牌知名度和品牌價值,實現1000萬畝大米產業增值增效。在廣東、浙江、上海、福建等沿海城市的大米銷售量實現快速增長。
     
    第三階段(2020年),產業機制提升。重點完善產業發展機制,通過對重點環節的扶持,強化企業自我發展能力和經營管理水平,加快企業與農戶、生產與市場的有效對接,全面形成產業鏈經營主體“優勢互補、緊密聯系、分工協作、利益分享、融合發展”的優質稻米產業發展新機制。
     
    附件2
     
    江西省蔬菜產業發展工程實施方案
     
    一、總體思路
     
    以推動全省蔬菜產業提質增效為目標,按照“擴規模、調結構、保供給、增效益”的發展思路,推進蔬菜規模化、標準化、設施化、產業化發展,重點破解設施蔬菜比重低,蔬菜儲藏保鮮能力不足等產業發展瓶頸,努力擴大蔬菜播種面積,提高蔬菜產量,實現全省蔬菜安全有效供給。
     
    到2020年,全省新建設施蔬菜基地60萬畝,蔬菜總播種面積達到1300萬畝(其中設施蔬菜播種面積達到400萬畝),產量達到2200萬噸,蔬菜產業綜合產值達到1000億元。“三品一標”蔬菜產品認證數量增加30%,新增蔬菜儲藏保鮮能力15萬噸。
     
    二、產業布局
     
    (一)城郊蔬菜產區:南昌縣、新建區、柴桑區、樂平市、高安市、豐城市、袁州區、渝水區、永豐縣、吉州區、上饒縣、廣豐區、章貢區、贛縣區、南康區、湘東區、貴溪市、臨川區、安源區等;
     
    (二)供港蔬菜產區:安義縣、永修縣、青原區、蘆溪縣等;
     
    (三)供沿海及“一帶一路”蔬菜產區:瑞金市、興國縣、于都縣、寧都縣、石城縣、全南縣、龍南縣、信豐縣、尋烏縣等;
     
    (四)特色蔬菜產區:廣昌縣、萬載縣、瑞昌市、黎川縣、鉛山縣、都昌縣、蓮花縣、泰和縣、新干縣、峽江縣、崇仁縣等;
     
    (五)水生蔬菜產區:鄱陽縣、余干縣、湖口縣、瑞昌市、上栗縣、都昌縣、永修縣、廬山市、德安縣、濂溪區等。
     
    三、重點任務
     
    (一)設施蔬菜基地建設。2018-2020年共新建設施蔬菜基地60萬畝,按照3?5的復種指數計算,三年共新增設施蔬菜播種面積210萬畝。主要建設簡易鋼架塑料大棚、鋼架連棟塑料大棚等,推進水肥一體化高效節水灌溉設施建設,配備田間貯水池和排灌泵房,完善田間道路、供電及其它設施。
     
    (二)蔬菜標準體系建設。開展蔬菜產業標志標識、生產規程、質量標準、分級包裝、儲藏等標準體系制定、二維碼等質量安全可追溯系統、產品防偽系統構建。
     
    (三)蔬菜儲藏能力建設。每年新增5萬噸蔬菜儲藏保鮮庫,三年共新增15萬噸蔬菜儲藏保鮮庫。以龍頭企業為主體,建設蔬菜儲藏保鮮庫,用于合理調控新鮮蔬菜上市時間,保障蔬菜周年供應。
     
    (四)蔬菜加工設備升級。以龍頭企業為主體,引進現代化蔬菜罐藏、干制、腌制和速凍等加工設備,推廣先進的蔬菜加工配套技術,擴大蔬菜加工種類,促進蔬菜加工增值。
     
    四、補助政策
     
    重點支持設施蔬菜基地建設,主要建設簡易鋼架塑料大棚、鋼架連棟塑料大棚等。對集中連片50畝以上規模種植的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種植大戶,每畝省級財政補助400元。市、縣(區)按省、市、縣1∶0.5∶1的比例聯動安排財政補助資金。
     
    五、工作安排
     
    第一階段(2018年),設施化水平提升。重點開展優勢產區設施蔬菜基地建設,通過擴大設施蔬菜種植規模,實現設施蔬菜播種面積達到200萬畝以上。
     
    第二階段(2019年),產品結構優化。重點開展優勢產區設施蔬菜基地建設,加快蔬菜生產規程、質量標準、分級包裝、儲藏等標準體系制定,構建質量可追溯系統、產品防偽系統。實現設施蔬菜播種面積達到300萬畝以上,“三品一標”蔬菜產品認證數量增加20%。
     
    第三階段(2020年),供給能力提升。重點開展特色蔬菜產區設施蔬菜基地建設,帶動蔬菜能力提升,實現設施蔬菜播種面積達到400萬畝,提高我省蔬菜產品數量與品質,改善蔬菜季節性供應不平衡的現狀。
     
    附件3
     
    江西省水果產業發展工程實施方案
     
    一、總體思路
     
    以做大做強區域特色果業為目標,圍繞“一主多特”布局,按照“擴規模、調結構、提品質、樹品牌、增效益”的思路,充分發揮我省水果產業優勢,強化政策扶持,突出產品質量安全,加快標準化水果基地建設、水果品種選育及良種繁育基地建設、加工能力提升,提高獼猴桃、火龍果、葡萄等高效設施特色水果比重,推動我省向現代果業強省轉變。
     
    到2020年,全省新建100萬畝標準水果基地,新建10萬畝高效設施特色水果基地,水果總面積達到800萬畝(其中柑橘面積達到600萬畝),總產量達到800萬噸,水果產業綜合產值達到1000億元。新增水果儲藏保鮮能力15萬噸,新增或提升水果良種繁育基地20個。
     
    二、產業布局
     
    (一)優勢柑橘產區。
     
    臍橙產區:主要集中在贛南地區,包括安遠縣、信豐縣、尋烏縣、瑞金市、贛縣區等地;
     
    蜜桔產區:主要集中在贛中地區,包括南豐縣、南城縣、廣昌縣、渝水區、尋烏縣、永修縣等地;
     
    甜柚產區:主要集中在贛中南地區,包括吉水縣、青原區、吉州區、吉安縣、安福縣、遂川縣、萬安縣、泰和縣、永新縣、廣豐區、上饒縣、萬年縣等地;
     
    金桔產區:遂川縣等地。
     
    (二)特色水果產區。
     
    早熟梨產區:主要集中在贛北地區,包括永修縣、湖口縣、金溪縣、彭澤縣、柴桑區、廬山市、蓮花縣、貴溪市、峽江縣等地;
     
    獼猴桃產區:主要集中在贛西和贛南地區,包括奉新縣、宜豐縣、靖安縣、安遠縣、尋烏縣、武寧縣、永修縣、蘆溪縣、井岡山市等地;
     
    葡萄產區:主要集中在贛中、贛北地區,包括新余仙女湖區、新余高新開發區、柴桑區、瑞昌市、湘東區、吉安縣、新建區等地;
     
    藍莓產區:南昌經濟技術開發區、安義縣、柴桑區、永修縣、安福縣等地;
     
    火龍果產區:南昌縣、吉安縣、武寧縣、柴桑區、永修縣、蘆溪縣、尋烏縣、青原區等地。
     
    三、重點任務
     
    (一)水果品種選育及良種繁育基地建設。
     
    鼓勵科研院所開展水果新品種選育,重點新建或提升20個果樹無病毒良種繁育基地。
     
    (二)標準化生態水果基地建設。
     
    1、標準水果基地建設。2018-2020年共新建100萬畝標準水果基地,實現規模化、良種化、標準化、生態化目標。按照高標準設計、高起點建設的要求,優化品種結構,推廣實用新技術,實施標準化栽培,深化規范化管理,提高產量,改善品質,增加效益。
     
    2、高效設施特色水果基地建設。2018-2020年共新建10萬畝獼猴桃、葡萄、火龍果等高效設施特色水果基地,實現設施化、高效化、特色化、生態化目標。按照高標準設計、高起點建設的要求,大力發展高效設施特色水果,實施設施化栽培、規范化管理。
     
    3、加工能力提升。扶持市級以上龍頭企業建立冷藏庫和冷藏運輸設施設備,鼓勵龍頭企業加強新產品研發,延長產業鏈條,增加產品附加值,提高產業綜合效益。重點新增水果儲藏保鮮能力15萬噸。
     
    四、補助政策
     
    重點支持標準水果基地建設和高效設施特色水果基地建設等產業發展關鍵環節。對集中連片100畝以上規模種植的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種植大戶,新建標準水果基地每畝省級財政補助200元,新建高效設施特色水果基地每畝省級財政補助300元;配套推進水果品種選育、良種繁育體系等建設,每年省級財政補助500萬元。市、縣(區)按省、市、縣1∶0.5∶1的比例聯動安排財政補助資金。
     
    五、工作安排
     
    第一階段(2018年),產業規模擴大。擴大柑橘種植規模,實現柑橘面積達到500萬畝以上,新增高效設施特色水果基地3萬畝。
     
    第二階段(2019年),產業結構優化。新增高效設施特色水果基地4萬畝,改變現有水果品種單一現狀。力爭水果總面積達到700萬畝,其中柑橘面積達到570萬畝。
     
    第三階段(2020年),品牌價值提升。促進水果品牌價值提升,通過水果基地建設、品牌宣傳、產品推介等形式,擴大我省水果品牌知名度,力爭水果總面積達到800萬畝(其中柑橘面積超過600萬畝),新建高效設施特色水果基地3萬畝。
     
    附件4
     
    江西省茶產業發展工程實施方案
     
    一、總體思路
     
    以重振江西茶產業輝煌為目標,遵循“市場引導、品牌引領、擴面提質、加工增值”的發展思路,按照種植、加工、銷售、品牌等全產業鏈和農戶、合作社、企業、經銷商、服務組織等全行業鏈多維布局,以標準生態茶園、茶葉良種繁育體系、茶葉加工業、茶葉品牌建設為抓手,突破規模和品牌兩個瓶頸,加快發展“生態、綠色、有機”茶葉,構建生產高效、品牌突出、市場暢銷的江西現代茶產業新格局。
     
    到2020年,全省新建標準生態茶園100萬畝,打造20萬畝以上茶葉主產縣4個,茶園面積達到260萬畝,總產量達到12萬噸,茶葉產業綜合產值達到150億元。新增年產值1億元以上的茶葉龍頭企業5家。在“四綠一紅”基礎上繼續打造1-2個全國茶葉知名品牌。
     
    二、產業布局
     
    (一)狗牯腦茶產區。
     
    重點在遂川縣、井岡山市、永新縣、萬安縣、泰和縣、上猶縣、崇義縣、興國縣等地,新發展茶園40萬畝,狗牯腦茶產區茶園面積達到80萬畝以上。
     
    (二)廬山云霧茶-寧紅茶產區。
     
    重點在修水縣、廬山市、瑞昌市、都昌縣、濂溪區、柴桑區、銅鼓縣、彭澤縣、武寧縣等地,新發展茶園30萬畝,廬山云霧茶-寧紅茶產區茶園面積達到63萬畝以上。
     
    (三)婺源綠茶產區。
     
    重點在婺源縣、上饒縣、玉山縣、德興市等地,新發展茶園15萬畝,婺源綠茶產區茶園面積達到40萬畝以上。
     
    (四)浮梁茶產區。
     
    重點在浮梁縣、樂平市,新發展茶園5萬畝,浮梁茶產區茶園面積達到20萬畝以上。
     
    (五)白茶產區。
     
    重點在資溪縣、靖安縣、貴溪市、永豐縣等地,新發展茶園10萬畝,白茶產區茶園面積達到15萬畝以上。
     
    三、重點任務
     
    (一)標準生態茶園建設。到2020年,全省新建100萬畝標準生態茶園。要求配套路、溝、渠、套種林木,構建茶園機械生產、病蟲害綠色防控體系,基地茶園達到品種良種化、栽培標準化、生產綠色化、產品安全化目標。
     
    (二)茶葉良種繁育。研究、推廣適合本區域種植的高產優質茶樹良種。力爭到2020年,在贛西北、贛東北、贛中南三個片區各建設1個茶葉良種繁育基地,實現茶葉主產區全覆蓋,基本滿足全省需求,全省茶樹良種率達80%以上。
     
    (三)茶葉加工能力提升。每年啟動20個清潔化和初、精制茶葉加工示范項目,重點引進茶葉先進生產線,提升茶葉加工水平和產品品質。
     
    四、補助政策
     
    重點支持標準生態茶園建設,對集中連片100畝以上規模種植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種植大戶,每畝省級財政補助400元;配套推進茶葉良種繁育體系等建設,每年省級財政補助500萬元。市、縣(區)按省、市、縣1∶0.5∶1的比例聯動安排財政補助資金。
     
    五、工作安排
     
    第一階段(2018年),產業規模擴大。重點開展標準生態茶園建設,通過擴大茶葉種植規模,實現全省茶園面積達到200萬畝。
     
    第二階段(2019年),產業結構優化。重點開展標準生態茶園建設,帶動茶葉良種繁育體系建設,實現全省茶園面積達到230萬畝,茶樹良種率達到80%以上。
     
    第三階段(2020年),品牌價值提升。重點促進茶葉品牌價值提升,通過茶葉基地建設、品牌整合、品牌宣傳、產品推介等形式,擴大我省茶葉品牌知名度,實現全省茶園面積達到260萬畝,并在“四綠一紅”基礎上,打造出1-2個全國知名品牌。
     
    附件5
     
    江西省中藥材產業發展工程實施方案
     
    一、總體思路
     
    以做優做強道地中藥材為目標,按照“擴規模、提品質、樹品牌、增效益”的思路,穩步擴大優勢區中藥材規模,大力推廣規范化、標準化種植,提高中藥材品質,增強市場競爭力;培育道地藥材大品牌,推行中藥材訂單生產,做優做強中藥材產業,構建特色明顯、質量可靠的中藥材種植產業群。
     
    到2020年,全省新建210萬畝中藥材種植基地,中藥材種植面積達到300萬畝,總產量達到80萬噸,中藥材產業綜合產值達到200億元。
     
    二、產業布局
     
    (一)“三子一殼”產區。“三子一殼”為梔子、吳茱萸、車前子、枳殼,是江西主要大宗藥材品種,在全國市場占據重要份額。其中梔子主要分布在撫州市、吉安市、贛州市、宜春市、九江市、上饒市等地,吳茱萸以樟樹市為主,臨川區、新干縣、修水縣、瑞昌市、崇義縣有部分種植,車前子主要分布在泰和縣、修水縣、樟樹市、新干縣、武寧縣等地,枳殼主要分布在樟樹市、新干縣、柴桑區、南城縣等地。
     
    (二)特色中藥材產區。杜仲、厚樸、黃柏主要分布在井岡山市、萬載縣、上高縣、新干縣、武寧縣、分宜縣、遂川縣、靖安縣、崇義縣、全南縣等地;龍腦樟主要分布在吉水縣、吉安縣、峽江縣、安福縣、泰和縣、青原區、尋烏縣、會昌縣等地;陳皮主要分布在新干縣;覆盆子主要分布在德興市;白花蛇舌草主要分布在東鄉區、遂川縣、興國縣、彭澤縣、修水縣等地;澤瀉主要分布在廣昌縣、石城縣等地;金銀花主要分布在臨川區、蓮花縣、蘆溪縣等地;蔓荊子、艾草主要分布在都昌縣、永修縣等地;半夏主要分布在南豐縣、南城縣、信豐縣等地;三葉青主要分布在玉山縣、上饒縣等地。
     
    (三)藥食同源品種產區。主要包括葛、百合、鐵皮石斛、芡實、黃精、青錢柳、瓜蔞、山藥、皇菊、蓮子等。其中,葛主要分布在橫峰縣,百合主要分布在萬載縣、永豐縣、泰和縣等地,鐵皮石斛主要分布在余江縣、上饒縣、德興市等地,芡實主要分布在余干縣、進賢縣、豐城市、鄱陽縣等地,黃精主要分布在萬載縣、分宜縣等地,青錢柳主要分布在修水縣等地,瓜蔞主要分布在武寧縣、彭澤縣等地,山藥主要分布在瑞昌市、南城縣等地,皇菊主要分布在修水縣、婺源縣等地,蓮子主要分布在廣昌縣、石城縣、蓮花縣、永豐縣等地。
     
    三、重點任務
     
    (一)中藥材種植基地建設。重點扶持建設一批示范帶動強,符合規模種植、標準生產、組織經營、安全保障要求的中藥材種植基地,全面提升我省中藥材綜合生產能力。2018-2020年共扶持新建中藥材種植基地69萬畝(一年生基地15萬畝、多年生基地54萬畝),帶動各地新建中藥材種植基地達到210萬畝。
     
    (二)中藥材品種選育和良種繁育。鼓勵選育抗病蟲害、優質高產的中藥材重點品種,加快中藥材良種繁育體系建設,2018-2020年新建10個左右重點品種良種繁育基地。
     
    (三)中藥材種植技術標準制定與推廣。支持中藥材種植技術標準研究、制定,并補貼開展技術標準的培訓、推廣工作。2018-2020年制定10個左右中藥材品種種植技術標準,并通過相關地方標準認定。
     
    (四)中藥材加工設備升級。以企業、合作社為主體,引進現代化中藥材干燥、加工、炮制設備。
     
    四、補助政策
     
    重點支持中藥材種植基地建設,對集中連片100畝以上規模種植的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種植大戶,一年生中藥材每畝省級財政補助80元,多年生中藥材每畝省級財政補助200元。配套推進中藥材品種選育、良種繁育體系等建設,每年省級財政補助500萬元。市、縣(區)按省、市、縣1∶0?5∶1的比例聯動安排財政補助資金。
     
    五、工作安排
     
    第一階段(2018年),產業規模擴大。重點開展“三子一殼”道地中藥材、特色中藥材及藥食同源中藥材基地建設,通過擴大種植規模,實現全省中藥材種植面積達到160萬畝。
     
    第二階段(2019年),產業品質提升。實現全省中藥材種植面積達到230萬畝。發揚我省樟幫和建昌幫炮制技術的獨特優勢,重點突破中藥材科技創新、標準制定、良種繁育、加工能力提升等瓶頸環節,進一步提升中藥材品質。
     
    第三階段(2020年),產業地位提升。繼續發揚我省傳統中藥材種植優勢,促進中藥材基地建設和產品品質提升,實現中藥材種植面積達到300萬畝,把我省建成全國重要中藥材種植基地,提高我省中藥材產業地位。
     
    附件6
     
    江西省草地畜牧業發展工程實施方案
     
    一、總體思路
     
    堅持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畜牧業現代化發展道路,鞏固提升生豬產業,在大力發展草地畜牧業。生豬產業以地方豬遺傳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作為結構調整的突破口,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牛羊產業按照“良繁提質、擴群增量、草畜配套、加工增效”的發展思路,通過完善良繁體系,解決供種瓶頸,提高良種供給能力和質量;通過改良草地、人工種草和充分利用農副產品資源等解決草料供給不足瓶頸;通過發展規模經營,增加養殖總量,提高農民和養殖場經濟效益;通過發展加工和品牌建設,提高綜合效益,推進畜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到2020年,全省生豬出欄量達到3300萬頭,其中地方豬(含雜交豬)出欄量達到30萬頭以上,生豬產業綜合產值達到1800億元,其中地方豬(含雜交豬)綜合產值達到10億元以上。全省牛出欄量增加30萬頭、達到190萬頭,羊出欄量增加40萬只、達到140萬只,牛羊肉產量占肉類總產比重由5?8%提高到8%以上,肉牛、肉羊規模養殖比重分別由18%、32%提高到25%、40%以上,草地畜牧業綜合產值達到220億元。
     
    二、產業布局
     
    (一)肉牛養殖重點縣。以宜春片、吉安片優勢肉牛生產區域為重點,發展高安市、泰和縣、吉安縣、豐城市、安福縣、樟樹市、渝水區、信豐縣、瑞金市、永新縣等10個肉牛養殖重點縣(市、區),帶動全省肉牛規模養殖發展。到2020年,重點縣肉牛出欄量占全省肉牛出欄總量的比重達到45%以上。
     
    (二)肉羊養殖重點縣。以贛西、贛西北和贛東北肉羊養殖基地為重點,發展修水縣、上栗縣、萬載縣、廣豐區、湘東區、銅鼓縣、樟樹市、蘆溪縣、安福縣、瑞昌市等10個肉羊養殖重點縣(市、區),帶動全省肉羊規模養殖發展。到2020年,重點縣肉羊出欄量占全省肉羊出欄總量的比重達到70%以上。
     
    (三)草資源開發基地。在草地資源清查的基礎上,對于成片的草地資源進行開發利用,配套建設牛羊規模養殖基地。到2020年,新增改良利用天然草地12萬畝以上。
     
    (四)地方豬遺傳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基地。加大我省7個地方豬遺傳資源保護和保種場建設,大力開發地方特色高端豬肉產品。
     
    三、重點任務
     
    解決產業發展的瓶頸和關鍵環節,重點扶持良種繁育體系建設、牛羊規模養殖場建設、草畜配套基地建設。
     
    (一)良種繁育體系建設。加強牛羊鵝兔良種場建設,加大原種保護和良種引進,建設18個地方資源保種場和擴繁場,提高良種供應能力。加強1個省級種公牛站和縣鄉(區域性)配種站(點)建設,加大良種推廣力度。發展母牛養殖專業戶(場、合作社),提高飼養母牛的積極性,新增犢牛10萬頭。加大7個地方豬遺傳資源保護和保種場建設,提高地方豬供種能力。
     
    (二)規模養殖場建設。深入開展畜禽養殖標準化示范創建活動,大力發展牛羊鵝兔等草食畜規模化、標準化生產,以設施化、無害化、資源化利用為重點完善基礎條件,以制度化、規范化為重點提升經營水平,創建、改造升級300個牛羊鵝兔標準化示范場,提高優質草食畜產品的供應能力和質量。
     
    (三)草畜配套基地建設。加大草地改良與合理開發利用力度,推廣糧草輪作,利用秋冬閑田、撂荒地等種植牧草,促進糧經飼三元結構調整,提高草料供應能力。建設草畜配套的牛羊規模養殖企業和合作社,改良天然草地和人工種草12萬畝,降低飼養成本,提高養殖效益。
     
    四、補助政策
     
    重點支持良種繁育、規模養殖、草資源利用等產業發展瓶頸和關鍵環節。良種繁育體系建設,每年省級財政補助500萬元;母牛規模養殖戶(場)和農民合作社飼養母牛,每產一頭犢牛省級財政補助600元;肉牛、肉羊、鵝、兔標準化示范場建設,每個場省級財政補助20-60萬元;草畜配套的牛羊規模養殖企業和農民合作社改良天然草地和人工種草,每畝省級財政補助360元。市、縣(區)按省、市、縣1∶0?5∶1的比例聯動安排財政補助資金。
     
    五、工作安排
     
    第一階段(2018年),重點完善良繁體系。主要開展保種場、良種場、省級種公牛站建設,發展母牛養殖專業戶(場、合作社),解決供種瓶頸,提高良種供給能力和質量。
     
    第二階段(2019年),重點發展規模經營。主要開展草食畜標準化示范場建設,擴大養殖總量,提升標準化水平。
     
    第三階段(2020年),重點提升草畜配套。主要開展草畜配套基地建設,增加草料供應,提高飼草資源利用效率,提高草地畜牧業綜合效益。
     
    附件7
     
    江西省水產業發展工程實施方案
     
    一、總體思路
     
    圍繞推動我省由漁業資源大省向漁業強省轉變,以科學發展、漁民增收為主線,突出綠色發展主題,調優漁業產業結構,做大做強鄱陽湖品牌,進一步加強漁業基礎設施建設,創新漁業生產經營機制,推進健康生態養殖,加大精準扶貧力度,加快形成生態良好、生產發達、裝備先進、產品優質、漁民富裕、漁區和諧的現代漁業發展新格局。
     
    到2020年,全省水產品總產量達到320萬噸,漁業綜合產值達到1200億元。稻漁綜合種養面積達到300萬畝。全省漁業經濟結構和產業布局優化,基礎設施完善,物質裝備先進,科技支撐有力,經營管理高效,漁業生態環境改善,產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和競爭力達到先進水平,基本實現漁業現代化。
     
    二、產業布局
     
    (一)蝦蟹特色優勢產區。以鄱陽縣、余干縣、南昌縣、萬年縣、都昌縣、進賢縣、柴桑區、永修縣、彭澤縣等地為重點,其它縣(市、區)為補充,充分利用湖區資源優勢,發展河蟹、小龍蝦等特色優勢產業。到2020年,全省蝦蟹產業綜合產值達到150億元。
     
    (二)龜鱉特色優勢產區。以南豐縣、弋陽縣、余江縣、黎川縣、永修縣、玉山縣等地為重點,其它縣(市、區)為補充,充分發揮龜鱉傳統產區技術優勢,發展中華草龜、中華鱉等特色養殖品種。到2020年,全省龜鱉產業綜合產值達到100億元。
     
    (三)鰍鱔特色優勢產區。以余江縣、東鄉區、鄱陽縣、余干縣、新建區、進賢縣、新干縣、信豐縣、遂川縣等地為重點,其它縣(市、區)為補充,培育、引進一批規模化的鰍鱔繁養殖企業,發展泥鰍、黃鱔等特色養殖品種。到2020年,全省鰍鱔產業綜合產值達到150億元。
     
    (四)稻漁綜合種養產區。以彭澤縣、都昌縣、永修縣、萬載縣、余江縣、南豐縣、新建區、廣昌縣、南城縣、石城縣、鄱陽縣、余干縣、蓮花縣、會昌縣、于都縣、吉水縣、崇仁縣等地為重點,其它縣(市、區)為補充,發展稻蝦、稻蟹、稻鱉、稻魚、稻鰍、稻蛙等綜合種養模式,創建稻漁綜合種養示范區10個,稻漁綜合種養面積達到300萬畝,稻漁綜合種養綜合產值達到300億元。
     
    三、重點任務
     
    (一)優勢特色水產品健康養殖基地建設。大力發展優勢特色水產產業和創匯漁業,推進水產養殖綠色發展,推廣池塘循環水養殖等新技術新模式,每年改造150個優勢特色水產品健康養殖基地,加快工廠化養殖基地建設,提高水域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增強漁業生產、抗御風險、市場競爭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二)育繁推一體化優勢特色水產種業基地建設。提升優勢特色水產種業生產水平,結合本地資源優勢,重點打造以蝦、蟹、泥鰍、甲魚、烏龜、黃鱔等品種為主,區域優勢品種為補充的水產良種繁育體系,整合現有水產良種場、苗種場種業資源,建設一批生產技術先進、市場營銷網絡健全、技術服務到位、育繁推一體化的優勢特色水產種業基地。
     
    (三)稻漁綜合種養整縣推進建設。每年創建10個整縣推進稻漁綜合種養示范縣,建設15萬畝規模化、標準化、生態化和品牌化的稻漁綜合種養示范基地。實現“一水兩用,一田雙收”,達到畝均“百斤魚、千斤糧、萬元田”的目標。
     
    四、扶持政策
     
    重點支持優勢特色水產品健康養殖基地建設、育繁推一體化的優勢特色水產種業基地建設、稻漁綜合種養基地建設等產業發展關鍵環節。優勢特色水產品健康養殖基地(包括工廠化養殖和循環水養殖)建設,每個省級財政補助40萬元;育繁推一體化的優勢特色水產種業基地建設,每年省級財政補助500萬元;稻漁綜合種養基地建設,每畝省級財政補助400元,扶持整縣推進示范縣及100畝以上集中連片基地。市、縣(區)按省、市、縣1∶0.5∶1的比例聯動安排財政補助資金。
     
    五、工作安排
     
    第一階段(2018年)。稻漁綜合種養面積達到100萬畝,建設一批優勢特色水產品健康養殖示范基地和育繁推一體化優勢特色水產種業基地。
     
    第二階段(2019年)。稻漁綜合種養面積達到200萬畝。發展規模化經營,改造漁業養殖基礎設施,提高我省優勢特色水產品種的苗種供應能力。
     
    第三階段(2020年)。稻漁綜合種養面積達到300萬畝。開展健康養殖示范基地建設,提高綠色有機水產品供應能力,保障水產品質量安全。
     
    附件8
     
    江西省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產業發展工程實施方案
     
    一、總體思路
     
    以促進農民就業增收、滿足居民休閑消費需求、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為目標,按照“發展加快、布局優化、質量提升、領域拓展”的發展思路,以推進工程建設為抓手,培育一批產業特色鮮明的田園綜合體,壯大一批示范帶動能力強的休閑農業龍頭企業,打造一批在全國叫得響的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基地和品牌企業。
     
    到2020年,全省創建田園綜合體50個,規模以上休閑農業園區(點)達到6000家,農家樂總數超過30000家,從業人員超過150萬人。
     
    二、產業布局
     
    (一)贛北現代休閑農業示范區。依托中心城市交通、資金、信息、人才和市場優勢與廬山、廬山西海、梅嶺等旅游景區,依托特色農業產業資源和優良的生態環境,打造一批精致農業、景觀農業項目,培育一批規模化、精致化、品牌化現代休閑農業觀光園、市民農園、現代農業示范園等示范引領項目,建設一片環城市休閑農業游憩帶。
     
    (二)贛東北景觀農業度假區。依托區域旅游產業發展優勢和豐富的鄉村資源,在三清山、龍虎山和婺源古村落等大型景區周邊大力發展休閑農業,提升農業景觀價值和休閑度假功能,加強園區和景區的互動發展,強化旅游和農業的關聯度,做優休閑農業精品旅游帶,使休閑農業成為區域旅游發展的重要補充和拓展。
     
    (三)贛西綠色生態農業養生區。依托贛西優良生態環境,大力發展綠色生態休閑農業。依托昌銅高速,建設昌銅高速生態農業風光帶。依托105國道、320國道,發展規模化生態休閑農業產業園區。依托明月山、仙女湖、武功山、三爪侖等景區,發展生態休閑農業產業集群,著力引導發展富硒農業、綠色有機農業,促進休閑農業和養老養生、醫療保健等行業的融合發展。
     
    (四)贛中鄉村耕讀文化探秘區。依托深厚的地方文化、保存完好的古村鎮、美麗鄉村和特色農林資源,大力推進區域休閑農業特色化、規模化、產業化、集約化發展。著力打造特色農業產業觀光游、古村鎮休閑體驗游、農業科普教育游等各具特色的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充分挖掘民俗文化、農業文化遺產,使農業文化遺產展示利用成為贛中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突出亮點。
     
    (五)贛南客家民俗風情體驗區。以贛南突出的客家風情和厚重的農業文化為依托,以特色鄉土建筑、文化古村、新農村示范點、農業產業基地、民俗風情活動、客家美食和鄉土特產為主要內容,著力開發形式多樣、特色鮮明的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產品,加快建設一批有影響力和吸引力的風情小鎮與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項目。
     
    (六)環鄱陽湖濱水休閑農業游憩帶。充分發揮本區域濱湖資源以及濕地資源特色,以農業休閑、漁作體驗、科普教育等功能為主,重點發展濕地科普教育農園、垂釣樂園、漁家樂等濱湖休閑體驗項目,形成以水產經濟、稻作文化、漁家風情、候鳥觀賞為特色的濱湖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板塊。
     
    三、重點任務
     
    (一)創建省級田園綜合體。重點支持農業產業特色鮮明、服務接待設施完備、三產融合度較高、農業景觀創意突出、區位條件優越、發展潛力較大的企業。以休閑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美麗休閑鄉村等為主要載體,以農旅文三位同步發展為主要建設模式,每年創建15個左右省級田園綜合體,三年共創建50個省級田園綜合體,充分帶動區域內農民參與和受益。
     
    (二)推進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品牌建設。堅持以農為本、突出特色、持續發展為主要原則,繼續開展江西省美麗休閑鄉村、星級農家樂、十佳休閑農莊、十大精品線路等品牌創建工作,進一步提升我省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發展水平和品牌效應。
     
    (三)休閑農業示范點提質增效。對已創建成功的省級休閑農業示范點實施提質增效工程,幫助企業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提升園區規劃布局、培育特色農業景觀等,將示范點建成我省有較大影響力、有較旺旅游人氣、有較好經濟效益的精品旅游休閑園區。
     
    四、補助政策
     
    重點支持省級田園綜合體創建。創建省級田園綜合體每個省級財政補助200萬元。市、縣(區)按省、市、縣1∶0.5∶1的比例聯動安排財政補助資金。
     
    五、工作安排
     
    第一階段(2018年),擴大產業規模。進一步擴大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產業總體規模,增加規模企業數量,提高全省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接待容量,增加旅游人數和農民就業人數。
     
    第二階段(2019年),優化產業結構。重點推動企業向模式多種、功能多樣、項目新穎、鄉味濃厚等方面發展,形成全面協調、整體優化、類型豐富、功能完善、特色鮮明的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產業發展格局。
     
    第三階段(2020年),完善體系建設。制定全省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服務規程和行業標準,建立科學的統計體系,實行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園區的動態管理,加強規劃指導和監督管理。
     
    附件9
     
    江西省油茶產業發展工程實施方案
     
    一、總體思路
     
    以改善人民群眾食用油結構,維護國家油料安全為目標,遵循“市場主導、鞏固提高、強化品牌、提升效益”的發展思路,逐步建立以資源培育為基礎,科技創新為先導,企業帶動為突破,“五統一分”為模式的高產油茶產業發展機制,充分利用宜林荒山荒地、低丘緩坡地等林地資源,同時加快低產林改造和病殘果園樹種調整,重點開展高產油茶林新造、低產林改造、品牌建設等工作,突出打造贛西、吉泰盆地、贛南原中央蘇區、環鄱陽湖地區的油茶產業發展重點地域。
     
    到2020年,全省新造高產油茶林100萬畝,改造低產林30萬畝,高產油茶林面積達到600萬畝。對油茶產品品牌進行整合推介,打造3-5個全國知名茶油品牌。實現年產茶油40萬噸,油茶產業綜合產值達到500億元,在全省形成相對完備的油茶產、供、銷產業鏈以及資源相對充足、利用水平高、產出效益顯著的產業發展格局。
     
    二、產業布局
     
    (一)資源培育。全省除完全城區化的行政區外的所有縣(市、區)均為高產油茶產業發展區,突出打造贛西、吉泰盆地、贛南原中央蘇區、環鄱陽湖地區的油茶產業發展重點地域。高產油茶林標準化示范基地重點布局在高產油茶林面積大、群眾積極性高的縣鄉村。
     
    1、贛西重點縣。袁州區、樟樹市、豐城市、高安市、渝水區、分宜縣、湘東區、蘆溪縣、上栗縣、蓮花縣、修水縣、武寧縣等。
     
    2、贛中重點縣。永豐縣、遂川縣、萬安縣、永新縣等。
     
    3、贛南重點縣。贛縣區、信豐縣、上猶縣、定南縣、寧都縣、于都縣、興國縣、瑞金縣、會昌縣、尋烏縣、石城縣等。
     
    4、贛北重點縣。進賢縣、瑞昌縣、鄱陽縣、萬年縣等。
     
    5、贛東北重點縣。上饒縣、玉山縣、德興市、貴溪市、崇仁縣、廣昌縣、樂安縣等。
     
    (二)加工利用。以江西春源、源森油茶、恩泉油脂、綠海油脂、贛花油脂、山村油脂、友尼寶、綠源油脂、青龍高科、宜春元博、好口福油脂、天玉油脂等油茶重點企業為龍頭,依托當地資源,突出規模化、高檔化、多樣化等綜合加工利用,創優投資環境,扶持新產品研發,延伸產業鏈,提高附加值,培育核心競爭力。鼓勵通過資產重組、資本運作等方式,加快技術改造和工藝設備更新,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做大做強龍頭企業,催生出具有強大經濟實力和品牌效應、能夠有效帶動和輻射一方經濟發展的油茶綜合加工企業,提升企業市場競爭力。
     
    三、重點任務
     
    (一)高產油茶林新造。全省3年新造高產油茶100萬畝。選擇地勢開闊、光照充足、土層深厚的宜林地,實行全墾整地,施足基肥,選用省林業廳指定的油茶定點苗圃培育的苗木種植。
     
    (二)低產林改造。每年改造低產油茶林10萬畝,3年共30萬畝。實施林地墾復、調整密度、整形修剪、施足追肥等措施,促使油茶在短時期內實現高產穩產。
     
    (三)品牌建設。加強江西油茶“三品一標”認證及商標、質量建設。加大茶油品牌整合和推介力度,大力宣傳江西油茶,打響“江西油茶”品牌。扶持發展龍頭企業,提高油茶產品質量,重點打造3-5個全國知名茶油品牌,加快構建油茶產品交易市場體系。
     
    四、補助政策
     
    重點支持高產油茶林新造、低產林改造。新造高產油茶林,每畝省級財政補助500元;改造低產油茶林,每畝省級財政補助100元。市、縣(區)按省、市、縣1∶0?5∶1的比例聯動安排財政補助資金。
     
    五、工作安排
     
    第一階段(2018年),產業規模擴大。重點開展高產油茶林新造、低產油茶林改造,擴大油茶種植規模,全省高產油茶林面積達到540萬畝。完成公共油茶商標的注冊及商標使用、管理等有關制度的制訂,制作江西油茶宣傳片。
     
    第二階段(2019年),產業結構優化。繼續開展高產油茶林新造和低產油茶林改造,全省高產油茶林面積達到570萬畝。重點培植油茶龍頭企業,聚集相關產業,開發系列產品,延伸油茶產業鏈。做好省級公共油茶商標使用、管理,開展油茶質量安全監管。
     
    第三階段(2020年),品牌價值提升。繼續開展高產油茶林新造和低產油茶林改造,全省高產油茶林面積達到600萬畝。重點促進油茶品牌價值提升,通過基地建設、品牌整合、品牌宣傳、產品推介等形式,擴大我省油茶品牌知名度,打造3-5個全國知名茶油品牌。
     
        中機產城規劃設計研究院10余年來致力于產業及園區、鄉村旅游綜合體、農業休閑綜合體的研究,積累了豐富的項目經驗、專家及政資源。客戶遍布全國各地!經手上項目500+例,其中田園綜合體方面的案例有汕尾市陸河縣林中花溪農業綜合開發田園綜合體項目策劃、河間景和田園綜合體發展規劃、九臺區大健康田園綜合體策劃、北京大興區愛情海玫瑰園定位及業態規劃、恩施硒茶產業園產業規劃與招商前置研究、北京蟹島農業觀光園總體建設規劃、國家首批試點項目中國高安巴夫洛田園綜合體規劃等。
        特色業務:田園綜合體規劃、創意農業園規劃設計、休閑旅游農業園規劃設計等服務,項目包含現代農業、休閑文旅、田園社區三大板塊,主要規劃有鄉村旅游主力項目集群、田園主題樂園、健康養生建筑群、農業產業項目集群、田園社區項目集群等。
    上一篇:安徽田園綜合體政策
    下一篇:福建田園綜合體政策
    規劃首頁 | 業務領域 | 規劃收費標準 | 資源優勢及資質 | 咨詢業績 | 官網地圖
    Copyright 2000-2020 中機產城規劃設計研究院 版權所有 北元律師事務所提供法律支持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總部基地漢威國際廣場4區3號樓5層
    全國免費咨詢熱線:400-666-8495
    傳真:010-51667252-666
    備案號:京ICP備08008382號-3
    掃一掃關注
    中機院
    園區規劃
    產業規劃
    中機院微信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天操天天干天天爽| 极品少妇被猛的白浆直喷白浆| 在线欧美精品国产综合五月| 亚洲欧美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xxxxx做受大片视频| 菠萝蜜视频入口| 巨胸喷奶水视频www网快速| 亚洲高清视频免费| 福利视频757| 无翼乌口工全彩无遮挡里| 免费的一级毛片| 4444亚洲人成无码网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四虎精品成人免费视频| 99精品国产高清一区二区| 最近更新中文字幕影视| 国产91精品在线| 99精品国产在热久久无毒不卡| 欧美xxxx网站|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6| AV天堂午夜精品一区| 最近最新的免费中文字幕| 四虎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 99久久精品日本一区二区免费| 最新精品国偷自产在线| 北美伦理电线在2019| 2018中文字幕第一页| 欧美成人第一页| 国产乱子伦精品免费无码专区| www.日本在线播放| 欧美jizz8性欧美| 午夜阳光电影在线观看| 三年片韩国在线观看| 美团外卖猛男男同38分钟| 国产超碰人人模人人爽人人喊|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一区| 狼群视频在线观看www| 国产妇乱子伦视频免费| 一个人的突击队3电影在线观看| 欧美中日韩在线| 午夜在线观看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