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湖南省特色工業小鎮——株洲市蘆淞區白關服飾小鎮為例,通過對小鎮服飾產業的發展與研究,認為:現階段,白關服飾小鎮面臨著生產配套滯后、高端服飾人才缺乏、原創品牌附加值低,龍頭企業缺乏等問題,并提出了小鎮的目標定位與產業發展思路。
1、小鎮概況
白關服飾小鎮位于湖南省株洲市蘆淞區白關鎮,服飾產業歷史悠久,是炎帝神農氏“制麻為布,始做衣裳”的故鄉,已榮獲“全國紡織產業轉移示范園區”“中國服裝品牌孵化基地”等多項榮譽。2020 年小鎮范圍內服飾產業產值突破 70 億元,年繳納稅收 2060 萬元,產值占全國同類市場超過 30%,占省內市場達到 70%左右,現已入駐服飾企業 52 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 16 家,吸納就業 1 萬余人,是沿海服飾產業轉移、株洲服飾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基地。
2、產業發展現狀
株洲市紡織服飾產業產業鏈擁有上游的紡織、中游的成衣加工和下游的物流、服裝貿易等,已經初步具備了打造產業集聚、快速發展的全產業鏈發展基礎。形成了以蘆淞為核心,醴陵、荷塘、茶陵、炎陵為補充的產業發展格局。其中,蘆淞區主要為服飾產業全產業鏈,面輔料環節主要布局在茶陵、炎陵,生產加工環節主要布局在蘆淞、醴陵、荷塘。(詳見圖 1)。白關服飾小鎮作為株洲市東拓戰略,向東聯絡醴陵的重要節點,是株洲服飾產業的主要聚集區,主要產業類型為服飾加工。
3、產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機遇:一是政策利好。2016 年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了《紡織工業發展規劃(2016-2020 年)》,提出要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的“三品”戰略為重點,推進智能制造和綠色制造,形成發展新動能,創造競爭新優勢,初步建成紡織強國。二是消費穩步增長。內需擴大和消費升級是紡織服飾產業發展的最大動力,城鄉居民收入增長、新型城鎮化建設以及二孩政策全面實施等發展紅利和改革紅利疊加,將推動升級型紡織服裝消費增長。三是互聯網+。紡織服飾產業與信息技術、互聯網深度融合為創新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行業互聯網整合、跨境電商、工業 4.0 等新模式新技術對行業轉型升級提供了無限可能。四是制造價值正在被重新認知。新技術變革帶來的是產業鏈核心能力與核心價值的變遷,制造價值正在被重新認知。以智能化、服務化為方向,制造環節正逐漸成為產業創新與價值實現的中樞,制造環節并不必然處在價值鏈的低端,供應鏈日漸成為競爭的核心的戰略資源。

圖1 株洲市服飾產業總體分布示意圖
挑戰:一是缺少共識。由于產業鏈各環節主體眾多,相關企業基本是民營資本,服飾市場、物流公司、生產企業之間缺乏共贏誠信的共識,競爭激烈無序,引發對產業人才和資本的“驅逐效應”。二是缺少管理。政府對產業的綜合統籌乏力,相關部門工作人員服務意識有待加強,行業商協會等自律組織在規范引導成員做大做強等方面的作用相當有限。三是缺少品牌。產業業態以二級批發和品牌代理為主,市場銷售的商品大部分來自外地,本土生產產品比重僅為 6%。現有本土原創品牌或大而不強,或實而不名,產品銷售不暢,附加值低。四是缺少配套。商貿展示環節在硬件和軟件上仍比較低端;生產加工環節基礎設施及生產、生活配套滯后,倉儲物流環節現代化的倉儲物流仍在建設中。五是缺少政策。省、市、區三級層面,針對服飾產業的發展出臺了相關支持政策,但服飾從業者普遍認為比不過同類地區的政策支持,在具體操作中針對性不強,難以落實。
4、目標定位
依托“蘆淞服飾”名片,在白關鎮打造一個以時尚服飾產業為引領,集服飾創新設計、服飾智能化生產、服飾博覽會展于一體,“生產、生活、生態”協調發展的特色產業小鎮,成為全國服飾產業創新發展示范基地、沿海服飾產業轉移、株洲服飾產業轉型升級,成為株洲建設全國最具影響力的千億級紡織服飾功能性產業集群的重要載體。將白關服飾小鎮打造成“中國時尚服飾小鎮”“全國服飾創新設計示范基地”“全國服飾智能生產示范基地”“全國服飾智能生產示范基地”“全國時尚服飾博覽會展中心”。
5、產業發展思路
以服飾產業鏈發展思路引領小鎮發展框架,構建“一核、三極、四化”的產業發展格局,其中:一核主要指打造以時尚服飾加工制造為主,拓展研發設計、人才培訓等上游產業,完善商貿物流電商平臺等下游產業,形成完整的服飾加工產業鏈核心。三極指依托產業核心延伸發展的文創產業極、文旅產業極、和會展博覽極。四化是指從智慧化、新型化、品牌化和配套完善化四個方面強化配套支撐體系。(作者:熊瑤)

圖 2 白關服飾小鎮產業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