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鎮作為集旅游景區、消費產業聚集區、新型城鎮化發展區三區合一的新型城鎮化模式,對于改善農村居住環境、提高生活品質;推動農村產業發展,提升區域經濟競爭力;增強商貿活力,繁榮現代服務業;豐富區域發展內涵,提升文化吸引力等都具有積極的作用。因此,從徽文化及其產業化角度探討黃山市特色小鎮建設問題,賦予黃山市特色小鎮發展的文化內涵和產業支撐,對于促進黃山市特色小鎮的持續平穩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徽文化及其產業化與特色小鎮融合發展既符合黃山市發展特色小鎮的最大市情,也是對黃山市所具文化資源優勢的最大彰顯。黃山市小城鎮的經濟基礎普遍薄弱,缺乏規模化的工業產業,更缺乏在規模化基礎上所形成的工業特色產業。從目前黃山市確立的十二個特色小鎮情況看,除休寧溪口鎮是以汽車配件產業作為特色產業來打造外,其它小鎮都不具有工業特色產業。但是徽州文化不僅有物質文化遺存,而且還以社會形態、精神形態延續至今,這既能彰顯黃山市特色小鎮的特色,也為發展融合特色產業提供了豐富的發展空間和足夠的產業內容支撐。徽文化是古徽州一府六縣歷史上所創造或形成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可以說涵蓋了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既包括了物質的文化遺存,又包含了知識形態和觀念形態的文化,深深地刻上了徽州大地上歷史發展痕跡的烙印,因而也就凸顯出濃厚的地域特色。同時,徽文化具有打造相關產業或融合相關產業的巨大空間。一方面,文化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產業。對徽文化而言,其大量的文獻、文書、物化遺存以及延續至今的徽州民俗、徽州方言、徽州戲曲等是研究中國封建社會后期農村社會實態的不可多得的資料,也是發展文化出版、文化演藝、文化觀光、文化體驗等文化產業的資源寶庫;另一方面,地域特色明顯、內容豐富的徽文化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既有巨大的產業空間,又能凸顯產業特色,這就為黃山市打造特色小鎮的特色產業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二、推動黃山市徽文化及其產業化與特色小鎮融合發展的思考
1.全市一盤棋,統籌發展,錯位發展。徽文化歷史悠久,內涵豐富,涉及面廣,其文化的因子浸淫到當代黃山大地的方方面面,但如果每個城鎮都以此來挖掘與打造文化及其相關產業,不僅會出現市場賣點雷同、產業雷同的問題,而且會因為文化資源的分散使用而影響產業規模、影響產業鏈、價值鏈的打造與延伸,進而造成一種粗放式的發展,從而極大地浪費黃山市所擁有的寶貴文化資源。所以,黃山市在推進特色小鎮發展的過程中,一定要有全市一盤棋的思想,統籌全市的文化資源,合理布局,在綜合考慮各個小鎮具體情況、發揮各個小鎮最大優勢的前提下實現特色小鎮的錯位發展,以此來打造黃山市特色小鎮文化特色濃厚、產業各有千秋的發展格局。
2.制定專業化的特色小鎮、特色產業發展規劃。發展特色小鎮,規劃必須先行。規劃制定的合理與否,決定著特色小鎮建設的成敗。所以,必須要有懂規劃、熟市場、善營銷的專業化人士,在進行大量的調研、分析、比較的基礎上來制定規劃,規劃既要突出小鎮的特色,又要發揮小鎮的優勢,當然更要有可操作性。基于此,發展黃山市的特色小鎮,不能全面鋪開,而應該分批發展,有序推進。
3.政府主導、市場化運作、名企引領。小城鎮普遍存在著經濟發展水平偏低、基礎設施相對落后的狀況,這對于資金、技術、人才等各種生產要素的聚集是非常不利的。政府主導,制定相關的扶持政策,不斷完善軟硬件環境,對于彌補小城鎮存在的以上不足是非常必要的。但政府主導是建立在市場化運作的基礎上,這一過程中尤其要重視名企的引領作用。實踐證明,名企因為其巨大的市場影響力,高超的市場運作水平、雄厚的資金技術人才實力,往往在推動特色小鎮發展,特別是在推動特色產業的形成與發展方面作用巨大。
4.以集約化發展為理念,開發文化資源,將文化產業鏈拉長,產業價值鏈做深。黃山市特色小鎮在打造文化產業的過程中,要深耕細作,集約化發展。避免特色小鎮發展雷同、特色產業發展雷同,最終失去特色小鎮發展的生命力——特色。粗放式發展的結果極有可能導致產業無法做大做強,甚至半途而廢。所以,黃山市應該從全市統籌的角度,合理分配與使用文化資源,對于具有市場賣點和產業開發價值的文化資源,進行科學合理的設計、規劃與布局,使特色小鎮都能找到各自的定位,只針對某一文化元素,將其打造為特色產業,并且在拉長產業鏈、挖掘價值鏈上做足文章,充分地開發、利用文化資源,擁有合理的特色產業。
總之,文化及其產業化為特色小鎮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而徽文化則賦予了黃山市特色小鎮和特色產業發展以巨大的資源優勢與市場操作空間,只要我們規劃好、運用好這一寶貴的文化資源財富,黃山市特色小鎮的發展就一定會迎來一個良好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