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升級與創新驅動
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大對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綠色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投入與支持,通過政策扶持、資金引導、稅收優惠等方式,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集群,推動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工程,鼓勵傳統制造業企業加大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力度,推進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建設,提高生產效率、產品質量和企業競爭力。支持傳統產業向產業鏈高端延伸,加強品牌建設和質量管理,提升產品附加值,實現傳統產業的鳳凰涅槃、浴火重生。
強化科技創新支撐:持續增加基礎研究投入,優化科研創新環境,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激發科研人員創新積極性。建設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機構和創新平臺,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鼓勵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合作開展研發活動,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提高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

內需市場與消費升級
促進消費擴容提質:完善促進消費的體制機制,出臺鼓勵消費的政策措施,穩定和擴大汽車、家電等傳統消費,培育壯大智能消費、綠色消費、健康消費等新型消費。加強消費基礎設施建設,優化消費環境,提升消費體驗,釋放消費潛力,促進消費升級,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發揮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基礎性作用1.
擴大有效投資:優化投資結構,加大對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投資力度,重點投向新型基礎設施、新型城鎮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以及民生保障、生態環保、科技創新等領域。發揮政府投資的引導作用,激發民間投資活力,拓寬投資渠道,提高投資效率,保持投資合理增長,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1.
區域協調與城鄉融合
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加強區域間的合作與協同發展,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等深度融合。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加強產業轉移與承接,促進區域間要素自由流動和資源優化配置,縮小區域間發展差距,實現區域共同富裕。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等特殊類型地區加快發展,加強對欠發達地區的幫扶力度,提升區域整體發展水平。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村居民生活水平。加快發展鄉村產業,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加強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建設美麗宜居鄉村,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
綠色轉型與可持續發展
加快綠色低碳發展:堅定不移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制定實施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推動能源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強節能減排和資源綜合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強度。發展綠色金融,支持綠色技術創新和綠色產業發展,引導社會資本投入到綠色低碳領域,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加強環境監管與治理:持續加強環境污染防治,嚴格環境執法監管,加大對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治理力度,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推進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加強森林、草原、河流、湖泊等生態系統建設,提高生態系統穩定性和服務功能。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加強對生態保護紅線的管控,嚴守生態安全底線,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良性互動。
對外開放與合作共贏
推動貿易自由化便利化:堅定維護多邊貿易體制,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加快推進貿易創新發展,培育貿易新業態新模式,提升貿易競爭力。加強與主要經濟體和周邊國家的貿易合作,優化貿易結構,擴大貿易規模,提高貿易質量和效益,促進內外貿一體化發展。
加強國際科技合作:加強與世界各國在科技領域的交流與合作,積極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人才,提升我國在全球科技創新格局中的地位。鼓勵企業開展國際科技合作,在海外設立研發機構,加強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推動我國科技成果走向世界,提高我國科技的國際影響力。
市場主體培育與營商環境優化
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扶持力度,完善中小企業政策支持體系,落實減稅降費、融資支持、政府采購等優惠政策,幫助中小企業緩解經營壓力,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加強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提供技術創新、人才培訓、市場開拓等全方位服務,促進中小企業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發展,培育一批 “專精特新” 中小企業和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
優化營商環境:深化 “放管服” 改革,進一步簡化行政審批流程,提高政務服務效率,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一流營商環境。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建立健全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提高全社會誠信意識和信用水平,為經濟高質量發展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