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末及“十五五”時期,我國進入重大變革期,國際形勢復雜多變,國內經濟韌性十足,中國式現代化強國建設面臨諸多的挑戰。國家和地方的“十五五”規劃前期研究應聚焦十大痛點:
一是,美歐扼制中國戰略與我國外貿突圍的具體策略問題。美國遏制中國及歐盟等國的經濟金融政策跟進,嚴重影響了我國對外開放與出口貿易。《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等對中國經貿國際化產生了深遠而廣泛的不確定性影響。
二是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及高質量發展問題。我國經濟結構中低端產品為主,高科技、低能耗產品偏少,生產產品的單位能耗高,缺乏國際競爭力。同時,服裝等初級加工與傳統產品的產業鏈從我國向印度、越南等國家轉移,加大了我國經濟轉型發展的難度與壓力。
三是,政府債務化解與金融風險防控問題。地方政府債務相對偏高,債務到期償還的難度大,保工資、保開門、保就業等實際需求亟待破解。一些城市債務較高,金融風險加大,鋼鐵、化工、輪胎、冶煉等傳統工業金融流動性風險仍存在。如何化解政府債務、優化融資結構等是個難題。
四是,鄉村振興戰略與農民共同富裕問題。我國鄉村振興戰略進入深水期,糧食安全剛性管理與政府補貼偏低的矛盾加大,農民種糧的積極性與利益如何保障?村莊撤并后的農業種植養殖難題、城鎮樓房居住的高成本,以及人均過低的農地、集體經濟偏弱等,與農民共同富裕的矛盾如何化解?
五是,零碳試點(雙碳示范)與經濟可持續發展問題:總書記與國家大力推動雙碳戰略,3060目標的現實壓力、歐盟收取碳關稅的現實威脅,國合院倡導推動的百城千企零碳行動促進了全國的零碳試點,零碳試點與綠色循環、可持續發展的矛盾如何化解衡?零碳試點的生態補償、碳匯交易等如何實施?亟需研究與破解。
六是,投資預期偏低與民營經濟生存困難的問題。一些地方政府、園區、企業等投資信心不足,招商難,民營經濟生存困難,大量民營企業破產,國家強制注冊資金實繳政策的實施等加大了民營經濟的經營壓力,如何推動民營經濟公平公開競爭與國企的差異化、和諧發展?如何提升外商投資的信心等,亟需破題。
七是,政府財政收支缺口與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問題。地方政府財政剛性開支大,財政收入不足等困境,亟需增加稅收等予以解決。同時,鄉村就業、養老、托幼、教育、醫療等向城鎮集中,導致了城鄉公共服務不均衡,婚姻擇偶的樓房化、汽車化、物質化等,倒逼農村年輕人進城買房生子,父母被迫補貼子女購房資金與進城看護孫子孫女,加大了青年農民外流與資金向城市逆向流動等現實問題,加大了鄉村空心化、老齡化、貧困化等風險。
八是,政府信用重構與市場公平公開問題。當前各類拖欠嚴重、政府債務規模大且政府失信現象普遍存在,影響了企業信用、商業信用、銀行信用、司法信用等,形成了較大的債務鏈、三角債,導致了一些企業破產與行業失信等,對建設信用中國、信用城市非常不利。同時,民營經濟在融資、工程、科研、市場等方面處于不公平、受歧視的狀態,國企央企憑借國有信用獲得了大量工程、項目、資金、人才與市場等,加上疫情影響、電商、抖音等野蠻生長及行業監管政策不均等,加大了民營經濟、實體經濟生存的難度,這一矛盾必須解決。
九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新質生產力提升問題。我國鋼鐵、石化、服裝等行業、酒類、電器等傳統產品規模大,國內購買力相對不足,出口導致歐美國家遏制,以及高精尖產品與科技成果受到美國、日本等封鎖的影響,我國國際分工被動脫鉤的風險加大。科技研發、成果轉化、科技競爭、新質生產力等軟實力亟需提升。我國經濟增長的目標與市場受制于人的現實如何突圍,考驗國家部委和地方政府的智慧與戰略定力。
十是,“三座大山”松綁與提振“三駕馬車”發展動能問題。當前,城鄉居民身上承載了太多的成本與壓力,使得多數人不敢消費、無能力消費、不愿意消費,而且對未來支付、生活保障能力等存在擔憂。“三座大山”主要是較高的教育醫療費用、長期償還的住房貸款、尚不健全的養老托幼體系;如何通過勞動力二次分配、教育醫療的公共承擔、住房價格的改善與租賃房屋的保障,養老托幼服務的社會化,逐步或徹底釋放生存壓力、住房壓力、老幼壓力,讓資金更多的用于流通與消費,讓消費、投資、出口三駕馬車二次啟航,再次爆發新動能,為中國經濟破解十大難題,為共建中國式現代化強國、為突破美國等經濟金融的島鏈封殺而揚帆起航,不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