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世界主要國家的軍民融合發展道路
當今世界各個主要國家,都圍繞軍民融合進行了探索。
美國“軍民一體化”模式是軍民融合發展的一個典型,在計算機、通訊網絡、航空航天等領域軍用和民用已經完全融合在了一起。這方面,政府發揮了主導作用。波音飛機就大量采用了軍用飛機的先進技術。
俄羅斯軍民融合的特點是“先軍后民、以軍帶民”。俄羅斯的國防工業一度幾乎要崩潰,普京上臺以后,加大了國防軍事投入,遏制了困難的局面,并推動軍工企業向股份制、市場化改革,保持了軍事技術領先的地位,因而也帶動了相關經濟的恢復發展。
歐盟國家搞防務一體,就必須要“軍民一體,多國一體”,這些國家聯合起來共同研制復雜的技術裝備,組建跨國公司,實現區域化的軍民融合。所以,歐盟的軍民融合的特點是區域化、跨國、多國一體。
日本的特點可以概括為“以民掩軍、藏軍于民”。這一特點讓日本得以規避不容許搞國防軍的二戰戰敗條款,以高新技術商業開發應用保證了軍事技術的領先。比如三菱重工,實際上已經成為門類齊全、潛力大、能力大、技術高的軍工企業,一旦有戰事,先進的武器裝備就能源源不斷生產出來。
以色列是個小國家,但高科技很強,這個國家是“以軍帶民”、“全民皆兵”,你可以從這個“全民皆兵”體會到軍民融合包括產業在內的高度統一。
2.中國軍民融合發展進程
新中國成立之初就提出了“軍民兩用”、“軍民兼顧”,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舉全國之力、集軍民才智建立了自己的國防工業體系,特別是“兩彈一星”,很不容易。改革開放初期確定了十六字方針:“軍民結合、平戰結合、軍品優先、以民養軍”,拓展了軍民融合領域,之后通過實踐這十六個字又發展為新的十六個字:“軍民結合、寓軍于民”“兩頭兼顧、協調發展”。
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軍民融合發展的思想,認識不斷深化。黨的十八大作出了“堅持走中國特色軍民融合發展道路,堅持富國與強軍統一”的戰略部署,軍民融合發展站到了新的起點上。十八屆三中全會把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作為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的三大任務之一,把健全國防工業體系作為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一個重要內容。至此,軍民融合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去年7月發布了《關于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融合發展的意見》。
黨的十八以來,軍民融合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軍事效益,比如載人飛船、重載火箭、遠程導彈,在航空方面的殲擊機、轟炸機、武裝直升機,在海軍方面的航母、潛艇、驅逐艦、護衛艦、新型雷達,以及陸軍方面先進的坦克、火炮等武器研制生產。另一方面,國防和科技工業對國民經濟的帶動也大幅度提高,比如北斗衛星導航、深海探測、超高速計算機、光纖通訊、氣象保障、無人機、核電、精密制造等等,其中很多是國防軍事技術向民用轉移,帶動了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