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習近平首次提出要“把軍民融合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同時,“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實施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形成全要素、多領域、高效益的軍民深度融合發展格局”。
2015年12月26日,為紀念毛澤東主席誕辰122周年,“軍民融合強國興軍”主題研討會26日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舉行,與會者回顧了毛澤東主席的軍民融合思想發展歷程,就毛澤東主席軍民融合戰略思想和習近平主席在新的歷史時期關于軍民融合的戰略思想進行了解讀和討論。同時,來自軍、地的相關領導和專家以及企業界、金融界的代表還共同見證了鳳凰創新園建設啟動儀式,并為“九三大閱兵”之后籌建的全國首個軍民融合培訓中心揭牌。
據記者了解,鳳凰創新園是為轉業干部、退伍軍人提供專業技術培訓,拓寬就業渠道,進一步推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重要示范園。
深化“軍民融合”內涵
長久以來,我國的軍民融合有著深厚的理論淵源和堅實的優良傳統,如今,在新經濟形式下,這一理念又被賦予了更深的內涵。
新中國成立之初,毛澤東同志就提出“軍民兩用”思想。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同志提出“以民養軍”。20世紀90年代,江澤民同志提出堅持“兩頭兼顧、協調發展”方針。如今,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習近平主席根據國內外新的戰略環境,繼承和發展了毛澤東主席的思想,號召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同心協力做好軍民融合深度發展這篇大文章”,賦予軍民融合這一傳統優勢以新的時代內涵,開拓性地將“軍民融合”提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將激發和凝聚起億萬軍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無窮力量,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舉措和必要途徑。
今年3月12日,習近平主席在第十二屆三中全會上首次提出要“把軍民融合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9月3日,習近平主席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大會上宣布:中國將裁減軍隊30萬。做好軍轉干部和退役士兵安置工作,對于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11月24日至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軍委改革工作會議上強調,要著眼于貫徹軍民融合發展戰略,推進跨軍地重大改革任務,推動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融合發展。
就此,鳳凰軍民融合技術創新研究院(籌)院長彭頃砡介紹,鳳凰創新園堅持“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市場運作”的基本原則,結合自身的產業優勢、資金實力、品牌影響和渠道建設,橫向拓展軍工科技應用領域,推進產業跨越發展,縱向推動軍民雙向技術轉化,實現科技成果軍民共享,并大力培養產業復合人才體系,構建軍民融合產業支撐體系,著力打造轉業干部服務平臺和軍民區域示范中心,將為做好承接軍轉干部和退役士兵安置工作,增進軍政軍民團結,為形成全要素、多領域、高效益的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格局做出積極的貢獻。
據記者了解,鳳凰創新園是在國務院和中央軍委一系列軍民融合重要舉措、軍地各級積極參與融合等重大利好背景下推出的具有軍民融合特征的創新園,為轉業干部、退伍軍人提供專業技術培訓,拓寬就業渠道,進一步推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重要示范園。
民參軍步伐明顯提速
軍民融合既是戰略工程,又是創新工程;既要有戰略思維,又要有創新思維和法治思維。
為實施好軍民融合戰略,習近平提出要在三個方面進行強化,他指出:“要強化改革創新,著力解決制約軍民融合發展的體制性障礙、結構性矛盾、政策性問題,努力形成統一領導、軍地協調、順暢高效的組織管理體系”;“要強化戰略規劃,拿出可行辦法推動規劃落實,加強督導檢查、建立問責機制,強化規劃剛性約束和執行力”;“要強化法治保障,善于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動軍民融合發展,充分發揮法律法規的規范、引導、保障作用,提高軍民融合發展法治化水平”。堅持這三個強化是實現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重要保障。
近年來,由于受各種因素制約,傳統的軍民二元結構并沒有打破,體制障礙沒有完全破除,軍民兩大系統各自為政,融合機制難以構建,從根本上解決好這些制約融合發展的矛盾問題,出路在改革,動力在創新。目前,推動軍民融合的時代背景、環境條件等都發生了深刻變化,只有解放思想、更新觀念,跟上時代步伐和變革節奏,才能加快形成深度融合的新格局。
為此,我國目前的首要問題就是抓頂層設計,把國防和軍隊建設規劃的宏觀需求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并上升到國家戰略層次。當前,一些地方軍民融合的渠道不暢通的情況還存在,部隊需求與地方資源之間還未實現互聯互通和良性互動。要健全檢查、督導和考評機制,嚴格落實責任追究制,加大檢查督導力度,軍地雙方定期對融合發展的落實情況進行聯合檢查,并依法問責。
近年來,從國家到地方都相繼頒布出臺了一系列促進軍民融合式發展的政策規定,但配套政策法規滯后、軍民技術標準不銜接、軍工領域“門檻”過高等問題仍然沒有得到很好解決,為此,必須加大法規建設力度,把軍民融合式發展納入法制化軌道,加快出臺保障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綜合性法規,對統籌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中的重大問題做出具體規范,促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工作科學化、法治化、規范化。
據記者了解,從目前民營經濟的技術條件來看,已初步具備研制生產現代信息化軍工裝備能力。尤其是在電子技術、計算機、高端制造和材料技術等方面,部分民企的技術水平已超過軍工部門,民用產品與軍用產品的通用性、兼容性不斷提高。公開資料顯示,目前取得軍品科研生產資質的單位中,傳統單位僅占32%,民口單位已占68%。其中,民營單位占比近41%,民參軍步伐明顯提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