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政協常委、大慶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民盟大慶市委主委崔強
生物技術與醫藥、農業和傳統工業的相互滲透和融合,正在使人類社會的生產方式、經濟結構和生活方式發生根本性的改變。生物醫藥是生物產業的先導和主流。生物醫藥產業兼具知識經濟和循環經濟特征,能源消耗少、污染低、知識密集、經濟和社會效益顯著,是新的“綠色經濟”增長點。加快發展生物醫藥產業是黑龍江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需要,也是黑龍江省醫藥產業繼續保持優勢地位的需要。
一、存在的問題和制約因素
生物醫藥技術研發投入嚴重不足。致使新藥開發能力弱,數量少,科技含量較低,市場占有率低,與快速增長的需求不相適應。
生物醫藥技術科研人才儲備不足。高層次生物醫藥人才外流比較嚴重,目前的生物制藥企業,雖然大都設有研發機構,但往往沒有名符其實的學術帶頭人,企業發展后勁不足。
生物醫藥技術科研成果轉化渠道不暢,產業化率偏低。由于資金投入不足,中試環節薄弱,產業化所需設備嚴重依賴進口,導致我省生物醫藥科研成果轉化率不高,產業化水平明顯落后于國內外先進水平。
企業研發意識落后,缺乏創新思維和專利保護意識。我省生物制藥企業大多屬于中、小企業,生物醫藥產品目前總體上還處于低水平重復研究,重復生產的無序競爭狀態,特別是眾多中、小企業缺乏創新思維和研發意識,科技創新后勁不足。
生物醫藥研發體制尚未與國際接軌,缺乏利用全球研發資源的機制。我省醫藥企業在這方面還沒有打破原有的觀念和體制機制束縛,尚缺乏在全球化過程中配置全球資源為我所用的機制和經驗。
二、發展生物醫藥產業的建議
1.納入政府工作日程,加大政府扶持力度。進一步擴大融資渠道,逐步建立以企業投入為主體,風險投資為補充,政府投入為引導,金融投入為放大的生物醫藥產業投入支撐體系。加大政府扶持資金集中使用力度,鼓勵和支持我省更多符合條件的醫藥企業完成境外或境內上市融資。積極培植我省生物醫藥技術產品的品牌和龍頭企業,發揮省內生物醫藥研發領域的優勢和資源,與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有規模、有實力的醫藥企業或科研單位聯合建立生物醫藥研發戰略聯盟。
2.選擇好重點研究方向和領域,在重大新藥和核心技術的研發上實現突破。學習發達國家醫藥企業成功經驗,走集中化和差異化相結合戰略,將力量集中在幾個細分市場服務上,鼓勵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立足我省實際,主要集中力量開發與我國發病率和死亡率高的疾病相關藥物及產品,產品類型包括基因重組治療類蛋白、治療性抗體藥物、基因治療類藥物、疫苗類產品、核酸及核酸類似產品、生物診斷試劑類產品及現代中藥等。
3.實施園區戰略,完善生物技術基地建設和產學研結合機制。借鑒我省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成功經驗,建設省級生物醫藥高新技術園區,并以此為平臺開展科技合作招商引企,引進國內外大資本、大企業。完善生物醫藥技術基地建設,通過政產學研金介有機結合,建立生物醫藥研發戰略聯盟,健全生物醫藥產業鏈,壯大我省生物醫藥企業規模和實力,逐步形成生物醫藥技術產業集群。加快扶持有發展前景的優勢企業,使一部分基礎好、潛力大的企業先發展起來,著力在抗癌藥、抗感染藥、心血管藥及消化系統藥等方面形成我省的特色和優勢。
4.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加速新藥科研成果產業化的進程。一方面要大力扶持龍頭企業進一步提升新藥研發的能力,開發出一批高水平生物新藥。另一方面,我省生物醫藥領域為數眾多的中小企業也擁有一批技術水平先進的試驗階段的新藥,為達到把科研成果迅速轉變為醫藥商品、縮短新藥進入市場時間、及時收回投資的目的,應在轉讓藥證和實施戰略聯盟上做出選擇。中小型醫藥生物技術公司在開發出新產品后,支持其與資金、技術、生產設備和銷售能力強大的大公司以聯盟的形式進行合作,分享各自優勢資源,以達到快速研發、規模生產并成功營銷的目的。
5.培養造就年齡結構合理、學科優勢互補的生物技術人才隊伍。建立一支教授型企業家隊伍,培養一大批具有市場意識的科學家,具有很強的技術創新能力、開發意識和團隊精神。要有既具備一定生物科技知識,熟悉市場,又善于集資和融資的管理人才。
6.大力推動生物醫藥外包產業發展,分享全球生物醫藥研發外包市場。以哈爾濱醫科大學等5個國家新藥臨床研究機構為重點,發揮其研發特色和優勢,扶持其開展承擔外包研發業務,不斷提升品牌,打造國際知名度。以哈藥集團為重點,以生物醫藥科技園區為平臺,加強與國際生物醫藥研發機構和生產企業的交流與合作,探索建立合作機制,為企業開展生物醫藥外包產業、委托外包開發和承擔外包制造創造有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