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環境景觀與產業景觀規劃研究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城市化進程也呈現出綱舉目張、深入推進的生動面貌。在城市化發展的新常態時期,“城鄉統籌”“美麗鄉村”等概念應運而生,鄉村景觀規劃設計成為鄉村建設的重要落腳點。鄉村環境景觀包括村落、建筑、農田、道路、水系、樹林等要素,在歷史軌跡中恒定發展演變而成,是鄉村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生態共合體和文化復合體。鄉村產業景觀是在環境景觀的基礎上,從產業屬性、產業功能、產業需求等角度出發對鄉村景觀進行的改造和設計,能夠實現鄉村景觀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復合和疊加。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落地實施,鄉村環境景觀與產業景觀規劃引起眾多學者的關注。
然而,縱觀近年來我國關于鄉村環境景觀與產業景觀規劃的理論研究與現實實踐,不難看出我國對于鄉村環境景觀與產業景觀規劃研究的視角還局限于景觀規劃設計表面,未能深入到特色產業構建、產業結構調整、發展模式轉變等更為核心的內容,對于環境景觀與產業景觀之間的耦合互動關系也涉及較少。鄉村環境景觀與產業景觀是鄉村生產生活的歷史記錄,也是傳承鄉土文化的重要載體。環境景觀是鄉村景觀的外延,產業景觀是鄉村景觀的內核,二者密不可分,均是鄉村產業振興的助推器和牽引機。因此,鄉村環境景觀與產業景觀規劃研究既是美麗鄉村建設亟需回答的時代之問,也是鄉村產業振興、文化振興和生態振興的共同指向。
鄉村環境景觀與產業景觀是自然與人文共同構建的互動生態,既包括清澈的溪流、挺拔的林木、路邊的青草,也包括滄桑的古廟、肅穆的祠堂及磨損的石碑。鄉村環境景觀與產業景觀規劃關乎自然風光的保留、場所文脈的延續以及農業體驗的保存。因此,鄉村環境景觀與產業景觀規劃需要遵循一些特定的設計原則。
一是原真性原則。鄉村原生態是鄉村環境景觀與產業景觀規劃的基礎,因此在設計時應注意保持原有自然景觀的完整性和多樣性。
二是融入性原則。鄉村環境景觀與產業景觀不是如法炮制、照搬照抄,景觀設計須從當地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出發,與當地的文化傳統、風土人情相契合。
三是人本性原則。這一原則的學科跨度較大,從設計學延展到人體工程學、行為學、心理學等領域。村民是鄉村的主人,鄉村景觀設計是民生工程、民本工程,也是民心工程。鄉村環境景觀與產業景觀規劃應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以村民的現實需要和未來需求為設計出發點,在規劃中嵌入村民的“被需要感”和“有價值感”。尤其在一些細節方面,如游覽線路規劃、植物色彩配置等,都要以村民的行動便宜和居住舒適為指向。
四是美觀性原則。鄉村環境景觀與產業景觀規劃要在滿足人們基本需求的基礎上,實現功能性與美觀性的統一、實用性和藝術性的統一。如,植物配置要疏密結合,注重色相搭配。
五是多樣性原則。鄉村環境景觀與產業景觀不應是“千村一面”的,而是應該力求多元化、豐富化。為此,須在造景手法、設計風格方面謀求多樣性,因地制宜打造不同的自然景觀、聚落景觀、文化景觀、生產景觀。
六是經濟性原則。鄉村是重要的經濟單元,鄉村環境景觀與產業景觀也不可避免地帶有經濟屬性。因此在對鄉村環境景觀與產業景觀進行規劃設計時,一方面要考慮建設項目的資金成本,另一方面應與鄉村產業相銜接,激發鄉村景觀的經濟潛力。
七是可持續性原則。節能環保、資源再生是鄉村景觀設計的核心理念,鄉村景觀設計必須服務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的長遠戰略。
因此,鄉村景觀規劃設計要優先選用無污染、可循環的清潔材料,并且對于設計材料的處理也應以無害化為指向。此外,景觀設計要持續發展而非轉瞬即逝,因此在設計過程中還要長遠考慮,讓景觀經得起歲月的洗禮、經得起時間的檢驗。
上述設計原則貫穿于鄉村環境景觀與產業景觀規劃的全程,是鄉村環境景觀與產業景觀設計的重要理論參考。但如何立足于美麗鄉村景觀規劃的已有成果,從鄉村環境改善和鄉村產業振興兩個方面來進行鄉村環境景觀與產業景觀規劃,以景觀規劃帶動產業振興,以產業規劃引導景觀塑造,打造“產-景-村”融合發展的美麗鄉村新模式,還須進一步探索鄉村環境景觀與產業景觀規劃的具體設計策略。
一是注重時間相承與季節連貫。景觀不是靜止的。景觀設計與建筑設計的不同之處在于,建筑設計往往是靜態的,而景觀設計卻常常需要考慮動態變化,時間的流逝和季節的更替是景觀設計的重要參考。鄉村更是如此,時間與季節帶來了春柳夏荷、秋桂冬雪等植物的形態更迭,也帶來了朝陽晨霧、落日晚霞等日色的光影變化。因此,在進行鄉村環境景觀與產業景觀規劃時,需要考慮到景觀的連續性和動態性。以湖南省長沙市光明村的景觀規劃設計為例,其根據四季景致的不同應時而變,分別打造“春之搖曳”“夏之絢爛”“秋之靜美”“冬之寧靜”四大景觀主題,令人眼前一亮。四大主題相互承接,相互呼應,春有繁花,夏有郁蔥,秋有繽紛,冬有暗香,真正做到了“一年四季皆是詩意盎然”。
二是注重空間相連與功能互斥。鄉村是一個空間地域系統,鄉村各個空間具有獨立功能特性和明顯視覺特征,鄉村環境景觀與產業景觀規劃要基于鄉村空間的整體性、分異性與結構性展開,要做到空間相連與功能互斥,即每個空間單元既要承擔各自最基本的生產、生活和生態功能。如:對于生活空間而言,建筑密度、路網密度、公共空間服務面積占比、景觀綠化率和鄰近度指數是景觀設計的重要參考;對于生產空間而言,坑塘面積占比、斑塊邊緣密度、防護林帶密度和香濃均勻度指數是景觀規劃的重要指標;對于生態空間而言,可調節水量、蔓延度指數、河岸帶完整度指數、水源涵養能力指數和景觀形態度指數是景觀塑造的重要依據。與此同時,各個空間單元要彼此依賴、相互關聯,空間單元之間不能斷裂和脫節。
三是注重產業相融與文化傳承。近年來,文化振興是鄉村建設的重要旨在。文化是鄉村的根脈和靈魂,鄉村文化景觀是鄉村的文化符號和文化載體。因此,在對鄉村環境景觀與產業景觀進行規劃設計時,必須厘清關于文化和產業之間的糾結,實現文化自信的“重溯”和“重塑”。以鄉村文化為基底,挖掘地域文化特色,提取文化元素符號,通過對鄉村文化的“土、野、俗、古”進行創意改造和創新表達,從而實現鄉村景觀對鄉村文化的顯性表達和隱性傳承。以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鐘管鎮下塘村為例,該村稻谷種植歷史悠久,以稻谷作為原材料的米酒釀造產業正在逐漸形成。兼顧鄉村環境景觀與產業景觀規劃,下塘村以“米酒文化”作為設計核心,構建“米酒文化+河港景觀+鄉村街景”的產業景觀模式。如今,酒港文化風情體驗成為當地產業發展的新起點,已建成的三園、四碼頭、五館、七坊、十二橋等特色產業景觀成為眾多游客的打卡之地,下塘村真正實現了文化活態傳承、產業賦能鄉村。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和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已經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如何構建鄉村景觀品質提升與鄉村產業結構優化的可持續發展路徑,實現鄉村環境景觀與產業景觀規劃由“千村一面”向個性鄉村升級、由靜態視覺向動態體驗升級、由文化模糊向延續文脈升級,讓村民與游客在觀賞鄉村景觀的同時記“鄉憶”、樂“鄉趣”、醉“鄉居”、享“鄉閑”、品“鄉情”,是鄉村環境景觀與產業景觀規劃研究領域亟待回應的時代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