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青島東方影都的盛大開業,國內影視文化基地建設的熱潮高漲,展現著中國影視產業的大發展與大繁榮景象。
回溯電影發展的百年歷史,中西方在影視文化產業發展上不盡相同。
1897年到1918年,為了擺脫愛迪生電影托拉斯的壟斷,美國東部電影制片人紛紛來到好萊塢開創基業,催生出八大影業公司,使得好萊塢發展成享譽世界的電影之都。隨著電影產業的發展,好萊塢也成為全球時尚、娛樂、科技的發源地之一。英國、日本、韓國力推在政府引導和支持下的發展模式,紛紛把電影產業作為振興經濟發展、提升國家文化競爭力的第二大產業。印度力主打造本土特色、政府政策支持和更加開放的電影市場。我國電影產業市場無論從基礎設施供給、專業技術水平、電影年產量、影片質量、市場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上,都與世界電影強國有較大的差距。
影視文化產業基地作為電影產業的重型資產,對關聯產業及衍生產業的拉動明顯。西方的影視文化基地建設配置科學,攝影棚往往簡單而實用,更多地注重在數字化場景、運動捕捉等高科技領域的投入,影視科技還被應用到影視游樂等衍生產業的開發中,拉動了旅游產業等關聯產業,形成良性的螺旋上升態勢。中國的影視基地由于技術人才缺乏,科技化水準和工業化水平不高,產業策劃和規劃前瞻性不足,建設上較注重通過硬件條件、租金、政策上打造競爭優勢,筑巢引鳳,電影衍生產業發展滯后,與內容產業比例失衡,自我造血能力不足,也較難形成良性發展的影視文化產業鏈條。
縱觀中國影視文化產業基地的發展,主要有兩種模式:一種是以老牌的電影制片廠為基礎的影視內景拍攝基地,一種是以旅游景點為基礎的具有觀光功能的影視外景拍攝基地。隨著國家中影數字制作基地的建成,影視重工業的標準被重新定義,影視基地也漸漸地與旅游景點區別開來,影視拍攝與后期制作開始成為影視產業鏈的核心產業。在全新的標準下,各地影視基地的籌劃或改造紛紛開始圍繞著核心產業進行。其中,有政府主導的產城融合模式,有影視公司主導的IP合作模式,有地產商主導的商業開發模式,有旅游主導的產業整合模式等等,各種不同的開發主體,都在各自擅長的領域發力,其終極形態都圍繞著影視文化全產業鏈的整合進行,可謂殊途同歸。
當前,影視文化產業基地建設的熱潮還在繼續,身處中國電影高速發展的好時代,適逢中國電影繁榮發展的關鍵時期,設計師們既要主動擔當文藝繁榮責任,也要把握市場趨勢,潛心創作,客觀而理性進行分析研判。要樹立全國一盤棋的思想,結合地域情況通盤考慮影視文化產業基地的規劃與建設,找準定位,找準優勢,不盲目跟風。要更多地預判國內外影視前沿技術走向,充分運用數字信息、人工智能等現代高科技技術,不斷提升影視拍攝及后期制作等現代化水平和規模生產能力,不斷適應對影視基地新功能的要求,持續提升影視文化產業基地未來的適用性和靈活性,保持核心競爭優勢。要尋找影視文化產業驅動邏輯,強化設計規劃階段的引領和支撐作用,不斷拓展影視產業鏈,調整影視基地業態構成配比,推動影視基地產業良性發展,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局面。要建立全面的設計運營協同機制,在最初的設計階段就盡量規避運營風險。要完善影視基地設計標準,提高設計質量,優化建設成本。
在影視文化產業大發展大繁榮的背景下,影視文化產業基地的建設應量身定制影視基地開發策略,以影視基地為龍頭,形成產業聯動,優化集聚資源,激發創新活力,推動影視文化產業健康良性發展,推動電影工業及科技快速發展,打響中國電影品牌,才能助力中國影視產業更好更快發展,實現從“高原”向“高峰”的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