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大力發展新型經營主體。在龍頭企業方面,著力引進、培育加工型、營銷型龍頭企業,研究制定完善農業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對引進大中型農產品加工企業、創建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予以項目配套和資金支持,全面激活廣安農業資源;在家庭農場方面,在土地流轉政策上下功夫,為農戶間土地流轉創造條件,推動農民由傳統的一家一戶生產向適度規模經營的農場主、農莊主轉變,2015年,全市新發展經營面積50畝以上的家庭農場主20個;在農民專業合作社方面,重點在規范和作用發揮上下功夫,全年引導農民新發展蔬菜、水果、生豬、農機、水產、植保等各具特色的專業合作社100戶。
二是大力培育農業新型業態。依托農業產業發展優勢區、旅游資源富集區、鄉土文化濃郁區、經濟活躍的近郊區,緊密結合全市旅游產業規劃和旅游大環線,以農業科技展示、精品農業發展、生態旅游休閑度假、農家體驗等為主要內容,規劃建設休閑農業集中區,集中連片發展個性鮮明、功能突出的各類主題農業、創意農業。爭取中、省、市政府出臺促進休閑生態農業發展的意見,在項目用地、稅收優惠、財政支持、金融信貸服務等方面加大對休閑農業的扶持,推動休閑農業加快發展。開展星級休閑農業示范創建活動,加強管理和從業人員在項目規劃、公共服務、旅游管理、市場營銷等方面的學習培訓,提高管理經營水平;引導一批生態果園(農場)向休閑農業轉型。2015年力爭建成1-3個規模較大、檔次較高、管理規范、示范帶動能力強的休閑農業企業,休閑農業示范鄉鎮10個、示范點20家,將休閑農業發展成為廣安農業的新亮點。
三是大力開創農業發展新模式。推行循環經濟模式。依托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大力發展種養加(銷)循環、林養加(銷)循環和“生態養殖+沼氣+綠色種植”循環三大循環經濟模式。2015年,種養加(銷)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在現代農業產業基地的覆蓋面分別20%,產業基地新建農村沼氣池2萬口,沼氣產業基地沼液綜合利用面積達到35萬畝,新村沼氣建設的沼液利用率達到100%。發展現代立體農業。大力發展林下種植豆科作物、蔬菜等間種、套種等種植模式,林下養殖小家禽(畜)等養殖模式,提高耕地、林地利用率。2015年,果園種養殖立體開發利用面積達到5萬畝。堅持種養配套發展。推行“1+3”共生發展模式,即將養殖小區建設與產業基地、標準農田、“千萬”工程建設融入配套,共同發展。根據水環境容量和土地承載能力,現代農業產業基地配套建設養殖小區(場),建設一個養殖小區(場)必須發展產業基地,現代農業產業基地與養殖業配套發展的結合率達到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