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的碧桂園,已經毫不掩飾自身對規模的更大訴求。
2016年上半年,碧桂園合同銷售金額為1250.7億元,這是其有史以來首次在6個月時間內實現銷售破千億元。從上調國內合同銷售目標至2200億元的舉動來看,碧桂園接下來的半年時間顯然將繼續沖刺規模。
在銷售業績的大幅增長背后,碧桂園近兩年在拿地方面的表現堪稱進取。拿地方式從土地拍賣延伸到合作、并購、舊改等渠道,拿地范圍也開始覆蓋一二三四線各級城市。
而碧桂園過往最為擅長的大盤模式,在這輪規模沖刺中看起來依然是楊國強排兵布陣的重要戰術。繼馬來西亞占地面積達20平方公里的森林城市后,碧桂園現在正有意在中心城市周邊開展定位為“科技創新智慧生態小鎮”的大盤。
近日,碧桂園集團副總裁朱劍敏向外透露,碧桂園計劃在一些中心城市周邊開拓科技創新智慧生態小鎮項目。首個項目將率先落地深圳周邊地區,項目占地面積將達2平方米公里,計劃投資超過300億元。
新大盤運動:300億產業造城
“碧桂園將在一些中心城市周邊開始嘗試做科技創新智慧生態小鎮,向科技、產業結合等方向進行探索”。朱劍敏此前曾向包括觀點地產新媒體在內的媒體表示,碧桂園科技創新智慧生態小鎮將落地深圳周邊的莞惠區域。
根據碧桂園一段尚未公開的視頻介紹,指該項目占地約2平方公里,計劃總投資額超過300億元,將打造為年產值450億元、年稅收40億元,就業人口超過8萬人的科技創新智慧生態小鎮。
按照碧桂園的設想,科技創新智慧生態小鎮將依托軌道城建,重點開發智慧城市、移動互聯、生命健康、綠色節能環保、企業孵化與總部辦公六個功能板塊,并在小鎮內打造云數據中心、生物醫藥總部等新興科技項目,以及會展中心、科技交易中心等產業配套和國際教育中心、醫療中心、人才公寓等生活配套。
此種定位之下,碧桂園“科技小鎮”的產品形態無形中似乎仍舊帶著“超級大盤”的模式痕跡。在承接高新科技產業轉移需求的同時,瞄準著中心城市外溢的居住市場空間。
有分析人士認為,借由中心城市產業轉移的浪潮,碧桂園的科技創新智慧生態小鎮或許正是其大盤模式落地的新突破口。
事實上,碧桂園最近以來在海外的兩大項目,都已經在嘗試產業地產。
碧桂園在馬來西亞打造的超級項目森林城市,除了龐大的住宅體量,其定位也包括引入八大產業的產城一體化概念。據碧桂園介紹,在5月與深圳鹽田港集團和力寶集團簽署合作諒解備忘錄的印尼-深圳工業園項目中,碧桂園將主要配建住宅及商業部分。
將目光放在國內,碧桂園似乎已經將帶著產業地產概念的超級大盤拓展瞄準一線等重點城市。
沖刺規模的碧桂園,拿地策略的變化日益明顯。曾經被喻為三四線郊區霸主的碧桂園,正在將“升級版”的大盤模式復制到中心城市的周邊。與之相反的是,其三四線項目正在拋棄大盤模式,向核心地段、小體量的定位調整。
一線邊緣與縣域核心
截至2016年6月30日止六個月,碧桂園共實現合同銷售金額約1250.7億元;合同銷售建筑面積約1564萬平方米。公布2016年上半年銷售數據的同時,碧桂園宣布將2016年國內合同銷售目標從1680億元上調至2200億元。
在銷售業績的大幅增長背后,碧桂園拿地方面的表現極為進取。據觀點地產新媒體了解,截至2016年5月底,今年碧桂園新獲取土地149宗,預期建筑面積約為3783萬平方米,土地總代價約為578億元(含少數股東權益)。
碧桂園副總裁朱劍敏近日接受觀點地產新媒體采訪時表示,碧桂園在2015年度業績會上公布的2016年500億元拿地預算實際指現金方面的支出。而截至2016年5月底,今年碧桂園新獲取土地的土地總代價約為578億元,其中現金支出約380億元。
這意味著在下半年,碧桂園依然擁有一定的現金支出預算進一步擴張土地儲備。
從拿地策略來看,碧桂園仍然堅持對三四五線城市的重點方向,甚至還希望將觸角延伸至更多縣域城市。
“未來5-8年,或許每一座縣城里都有碧桂園”,朱劍敏曾表示,碧桂園希望擴大縣域層面的發展。“現在碧桂園拿地不再是郊區動輒上千畝的地塊,更多是幾百畝的地,而且拿地標準是地市、縣城具有最好的教育等綜合配套的核心地塊,以打造出碧桂園的精品項目 ”。
這種策略已經體現在碧桂園今年的拿地結果上。2016年首5個月,按照土地面積劃分,碧桂園新增土儲中44%位于三四線目標三四線,25%位于三四線目標一線,6%位于三四線目標二線,僅有25%位于一線目標和二線目標。
但在一線城市,碧桂園的拓展面臨的挑戰和考驗依然嚴峻,高昂的地價成本之于碧桂園仍一道難以忽視的門檻。以北京為例,碧桂園至今仍未能進駐主城區。
碧桂園聯席總裁朱榮斌就曾表示,一線城市拿地代價高風險大,相較于公開市場的爭奪,碧桂園更傾向于通過合作、并購等渠道或與產業結合的方式獲取項目。
科技創新生態智慧小鎮,或許正承載著碧桂園在一線城市邊緣再演大盤模式的任務。
據觀點地產新媒體了解,碧桂園預計將在8月進一步披露產業地產規劃。基于對體量的需要,碧桂園科技創新生態智慧小鎮將更傾向于深圳、武漢等中心城市的周邊區域拓展。在落地方式上,亦不排除以合作形式推進小鎮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