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的出臺,“三農”問題進入實質性解決階段,田園綜合體上升為國家戰略。2014年之后國家啟動新一輪農村土地改革,主要包括征地、經營性建設用地、宅基地三大改革,“三農”問題進入實質性解決階段,田園綜合體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主平臺與城鄉融合發展的主要抓手,將助力“三農”發展邁上新臺階。那么,如何成功打造一個田園綜合體項目呢?
田園綜合體是以農業為主導,以農民充分參與和受益為前提,是以農業合作社為主要建設主體,以農業和農村用地為載體,融合工業、旅游、創意、地產、會展、博覽、文化、商貿、娛樂等三個以上產業的相關產業與支持產業,形成多功能、復合型、創新性地域經濟綜合體。
田園綜合體的出現,是伴隨現代農業發展、新型城鎮化、休閑旅游而發展起來的“農業+文創+新農村”開發的新模式,具有功能復合性、開發園區化和主體多元化三個特征。
田園綜合體是一種大勢所趨,它是區域經濟社會和農業農村發展到較為發達新階段的產物,是中國農業新跨越的創新載體。
田園綜合體的要義是破解城鄉二元結構,激活農村土地價值。其本質是從產業、業態、主體、消費方面的“四個融合”,有三大轉變:從承接消費轉移到承接城市功能轉移;從三農問題“點式突破”到“系統解決方案”;從“沉睡的農村土地資源”到“激活的農村土地資產”。導入“新人群、新功能、新產業”,最終實現城鄉一體、城鄉融合、城鄉統籌發展。
如何獲取田園綜合體土地?
農村改革進入新時代,土地獲取解除高壓線。田園綜合體的用地主要分為國有土地、農村集體土地兩大類:國有土地大部門分布于城郊和城中村,主要通過出讓、劃撥、轉讓等方式獲取;農村集體土地主要通過租賃、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作價入股、出讓(入市)等方式獲取,廣西玉林五彩田園、貴州修文農業嘉年華、成都多利桃花源、無錫陽山鎮桃園村、山東棗莊等地已有落地案例,嘉興、重慶分別探索出“兩分兩換”模式、“地票”制度。
如何申報田園綜合體?
財政部牽頭完成農村綜合性改革和田園綜合體試點,農業農村部負責規劃制定、監督實施。全國首批17個國家級田園綜合體開始試點,第二批亟待申報,須符合“七大立項條件”:功能定位準確、基礎條件較優、生態環境友好、政策措施有力、投融資機制明確、帶動作用顯著、運行管理順暢。對于國家級、省級試點,國家提供全方位政策支持,并且從中央財政到市級財政都有明確規定的相應獎補政策。
田園綜合體有哪些新商機?
特色小鎮觸紅線,田園綜合體將擁抱國家級藍海市場。對比特色小鎮與田園綜合體:政府發文特色小鎮須“降溫”,且目前全國布局超5000個,開發競爭大;而國家正全方位支持田園綜合體,僅藍城、碧桂園、萬科、華潤等少數龍頭企業布局,投資空間大。就目前而言,田園綜合體處于無標準、無品牌、無模式的探索階段,正是企業戰略轉型的機會點,企業應搶占先機,向田園綜合體運營商、內容提供商、全產業鏈農業發展商、“田園+”新業態品牌商等轉型。
國之所向,民之所趨,“五類玩家,五大玩法”讓你成為“田園新時代”的“弄潮兒”。五類玩家包括:政府、開發類企業、金融類企業、農業類企業、內容服務商,這五類玩家如何撬動田園綜合體?
1、合作聯盟。企業通過行業聯盟或互補聯盟的方式,做大開發主體影響力,整合田園綜合體復合業態資源,順利申請國家政策。
2、雙創孵化。農業類企業聯合政府、專業合作社,通過集聚各類新型農業科技、鄉村文創機構和團體,推動鄉村業態創新,實現群眾創新創業。
3、IP植入。區域性龍頭企業想要進入田園綜合體,可通過全球抓藥,與內容類企業合作,引進國內外具有品牌知名度的成熟項目,如臺灣文創鄉村、荷蘭特色農業小鎮等,易獲得政策支持和流量導入。
4、社群拉動。項目一般位于大城市周邊,以輕帶重,通過國學踐行、民藝手工、田園農耕、養生養老等主題社群活動導入高端流量,從拉動鄉村地區振興。主要盈利設計是物業出售、物業租賃,最典型的是【成都幸福公社】案例。十年打造一個模具,通過社群營銷將老人、兒童等引進來、住下來,并營造創業環境,導入創新創業業態,讓社群落地生根,住有所居、居有所業、老有所養。
5、營銷引爆。無品牌、無區位、無人氣的地區可選擇將一個點做到極致,通過主題節慶活動強勢拉動鄉村地區的知名度,建立節慶品牌和區域品牌,形成IP,增加對投資方、開發主體的吸引力,帶動區域農民共同富裕。主要盈利設計是項目門票、文創產品、餐飲住宿的收入。
一個占地760km²、人口稀少并呈高齡化的三無地區,通過大地藝術節的策展、舉辦,集聚志愿者、農戶、藝術家以及一些非營利組織共同打造藝術作品,藝術節平均每屆為當地創造50億日元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