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數據顯示我國的休閑農業旅游人次高達22億,產值440億,帶動790萬人次就業。乍一看這數據喜人,形勢喜人,再一想,這組數據的真實性如何?
休閑農業是什么?有很多種解釋,這些概念混淆了觀光農業、旅游農業、觀光休閑農業、觀賞農業、觀嘗農業、體驗農業、旅游生態農業、田園農業、飯店農業、農村旅游等10余種,大部分文獻對該產業的定義也基本集中在旅游觀光這一領域。
目前市面上對于休閑農業的理解局限于通過利用農村資源,發展農村地區旅游,也就是鄉村旅游這個范疇,但其對農業的休閑功能理解并不深刻。
相對完整的、休閑農業的定義是,休閑農業是以農事活動為體驗的項目基礎,以農業為美麗的景觀,以農村為舒適的氛圍和場境,把農業和旅游業結合在一起,吸引消費者前來觀賞、品嘗、購物、勞作、體驗、休閑、度假的一種新型農業生產經營形態,圍繞“農”字做活農業旅游。
本來還沒搞明白休閑農業,2017年一號文件提出一個田園綜合體,各路媒體爭相報道,一二三產結合,還有更多專家提出了田園綜合體的標準模塊,其本質還是休閑農業。華麗的辭藻給了鄉村旅游更多的遐想,激發了投資商的投資欲望,新聞媒體近日播報,一個田園綜合體動輒幾十億,甚至上百億。很難想象在基本農田和一般農田可以種出幾十億的回報。所以說,大家對休閑農業的理解存在一定誤區。
誤區一、休閑農業重“農”輕“旅”
休閑農業行業內有個721規律,10個休閑農業項目,七個失敗,兩個慘淡,一個成功。因為很多項目上馬時缺乏商業模式的設計。農村的用地包括基本農田,一般農田,宅基地和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基本農田按照法律規定只能種糧食蔬菜或中試。一般農田允許種糧經飼作物。宅基地和集體建設用地目前還沒能直接入市。
回歸土地的本質,農田種養靠的是農產品,我國WTO以后早已進入國際化的農產品競爭,西方發達國家的低成本農產品早已讓農民的農產品無法抬頭。加上我國43%左右的農民人口比例,6億多農民都靠天靠地吃飯,看到什么價格好就種什么,跟風嚴重,周期性明顯,所以種地理論上賺錢,實際很難賺錢。
但城市化給農村土地帶來了空間經濟的機會。城市擁擠,繁忙,空氣差,食品安全等問題迫使城市居民向往農村生活。從土地產出的角度看,這時候,土地產出的不是農產品,而是整體的景觀,場景,氛圍和生活,是無形的服務。其核心是“客流”,賺的是餐飲,住宿,娛樂,門票等綜合收入。
如此,就得注意農旅的結合。游客是休閑農業的客群。
誤區二、休閑農業重“旅”輕“文”
有農有旅似乎全了,但還不夠,畢竟我們的城市化有個歷程,很多城區也都有農田,農村地區在我國太多了。光自然風光的山水還看不完,憑啥要來農業區域?——也就是說,拼完了“農”的項目后拼什么?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迪士尼。迪士尼沒到浦東以前,誰能想象川沙這個地方會有那么多游客過去玩,人們去了那里也不記得川沙這個地名,只記得上海的迪士尼。這就是文化的魅力。山水景觀為何吸引人,因為山水有其獨特的自然屬性,具備唯一性,稀缺性,不可替代性的特征。也可以稱之為資源。好的IP可以成為區別于其他休閑農業區的符號,深入游客印象。
誤區三、休閑農業重“規模”輕“選位”
一部分房地產商、開發商有錢了喜歡上規模,而忽視所處的區位。休閑農業是不可移動的產品,它產出的是體驗和服務,其成功的核心是人氣。也就是需要游客從市區到農村,這屬于人口空間移動的范疇,國外稱之為空間交互,影響其人口流動的因素,主要包括距離,交通,資金成本和時間成本。如果離開城區過遠,而其他選擇就會被替代。為此,選位很重要。
誤區四、休閑農業重“服務”輕“營銷”
有很多人以為,酒香不怕巷子深,所以不會考慮營銷問題,而且以為散客就夠了,不需要團客。任何一項投資是有成本的,尤其是資金成本。投資回報期很重要,人氣是解決收入的主要因素。顯然,營銷也同樣重要。
(注:其實這里涉及到硬幣的另一面,現在不少地發開發休閑農業或其它項目,重營銷輕服務的情況也不少,推廣文案和圖片超級牛,廣告做得震天響,到了現場一片心塞和失望的情況也不少見,所以兩種極端都不要有,平衡發展才是王道。)
綜上所述,休閑農業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但需要理性看待,更需要理論支撐,數據支撐。
財政部下發的通知表示,2017年在河北、山西等全國18個省份開展田園綜合體建設試點。田園綜合體將對農業型特色小鎮的發展給出更加具體的方向和發展路徑,并注入新活力,是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的具體政策指向,簡單來說就是補錢、補地、補機制、補固定資產,這些都是當前農村產業發展、鄉村建設的瓶頸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