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紀50年代中后期,日本經濟迅速崛起,振興重工產業發展的政策方針促成了大規模的城市化進程急劇且無序地擴張,最終形成了以東京為中心的首都圈、以名古屋為中心的中部圈和以大阪為中心的近畿圈的三大都市圈。伴隨城市化進程的加劇,分布在都市圈內各大城市周邊的都市近郊農業被城市包圍,面積不斷縮小,形成了“都市農業”這種新型農業形態。
日本都市農業的六大類
日本的都市農業定位在特大國際化大都市的局部地區,其主要作用體現在兩大方面,即“食”與“綠”。“食”就是為市民提供生活所需的各種新鮮的農副產品,發揮農業特有的經濟功能;“綠”是指為市民營造生存所需的綠色生態環境,發揮其保持生態平衡、抗災防災等公益功能。
在日本,都市農業的形式很多,如果按照所利用的資源類型和經營形態劃分,可分為以下六大類:
①市民農園
這是由沒有農地所有權的市民承租的市區或近郊區農地而進行耕作的園地。承租者可種植花、草、蔬菜、果樹或進行庭院式經營,以享受耕種與體驗田園生活的樂趣。農地所有者將農地出租收取租金,平時尚可幫助忙于工作的市民照顧農田,收入要遠多于自己種田,因而這是一項使委受雙方皆受益的事。日本市民農園的類型較多,依據農園承租使用對象的不同,又可分為家庭農園、學童農園、高齡農園、殘疾人農園(如盲人農園)等。
②銀發族農園
這是日本專為65歲以上的退休銀發族開辟的。目的是讓高齡化社會愈益增多的銀發老人獲得心靈的安寧,獲得規律性與回歸自然相結合的健康生活,體驗耕種、收獲、享用農產品以及把產品饋贈他人的快樂,擴大人際交往,追憶往事,返老還童,達到延年益壽的效果。
③農業公園
日本于20多年前,開始建設農業公園,將農業生產場所、農產品消費場所和休閑旅游場所結合于一體。農業公園一般依土地的地形與原有農產品種類而構成其風格特色,其有以單一農產品,如水稻、果品、花卉、茶葉、桑等構成專業性的農業公園。但目前日本以綜合性的農業公園居多,一般在公園內規劃有服務區、景觀區、草原區、森林區、水果區、花卉區及活動區等,其中以果樹為主體者又可稱之為果樹公園,以花卉為主體者稱之為花卉公園,而在水果或花卉中也有以梨或蘭花為專業者,分別稱之為梨公園和蘭花公園等。
④民宿農莊
一個農家,也是一個很好的休閑度假場所,加之農場景觀優雅寧靜,更具吸引都市人口的魅力,因此許多農場都成為都市人口休閑度假的好去處,寒暑假還可以成為都市學童進行農村生活體驗的場所。在日本,農戶耕作面積比較小,但是比較突出秀麗的景色、農村文化和農副產品特色。在這些地區,農民將廢棄或多余的農舍加以改造,提供給都市休閑度假者住宿,稱之為“民宿”。“民宿”的住宿規模可容納25—60人,以當地特色食物供應早晚餐,經營以家庭為主,有的少量雇人。
⑤觀光農業
主要包括觀光農園和觀光農漁村,以及二者的結合。在都市或近郊地區,利用農業產業、各種農業設備及農村資源,做有計劃、有組織的規劃設計,并安排多種觀光、采果活動,可吸引很多城市觀光人口。
⑥體驗農業
發展體驗農業是日本都市農業的一項重要政策,日本特別注重孩童對農業的參與體驗,使其接受農耕教育。在體驗農業的規劃設計上,依據不同族群特點提供不同的體驗方式,其辦理單位遍及鄉鎮公所、農協、民間企業。
▍日本都市農業的特點
(1)靈活運用土地
日本很多都市農業用地存在于高樓大廈之間,小塊、分散型的土地利用方式是日本都市農業的主要特點之一。
(2)產業化生產
日本都市農業通過改變粗放型、兼業化的生產力式,向機械化、良種化、專業化、規模化融為一體的生產方式發展,實現了產業化生產,從而解決了經營面積過小,生產效益過低的問題。
(3)農戶向都市居民直銷
以直銷的方式向都市居民提供新鮮安全的農產品。日本直銷農戶所占比例高,生產模式也從少品種、大量生產、市場銷售,向多品種、少量生產、以直銷為主的多樣銷售方式轉變。不僅如此,日本都市農業超越原有的安全新鮮的農產品供給思路,產業鏈延長到環境保護、教育等領域,市民通過與農業、農地的接觸保持身心健康,以及地域再生都是都市農業應有的作用。
(4)保證食品安全
日本都市農業不僅僅是盈利農業,它還能保護生產者自身以及消費者的安全及健康,還能實現保全生存環境的公共功能的作用。同時為城市居民生產和提供更多的名特優、鮮活嫩的有機農副產品,從而滿足不同層次的物質消費需求。
▍日本都市農業的作用
(1)為市民提供新鮮農副產品。
由于緊靠城市,與一般農區相比,市民更關心都市內生產的農產品是否受到污染,因此在都市范圍內生產,收獲農作物,市民可以眼見為實,充滿安全感。
同時,都市農業生產還 有其明顯的地理、科技、信息優勢,因此都市農業生產的各類優質、新鮮、衛生、安全的農副產品,主要是提供給大城市,以滿足市民多層次的需求,這已經成為都市農業的主要功能 之一。其中最顯著的特點是利用各類現代化生產設施和先進技術,生產一般農區不易替代的不耐貯藏、運輸的各種新鮮綠葉菜及部分水果。
以東京都農業為例,1991 年全都蔬菜生產 總量14. 4 萬噸,其中綠葉菜4. 2 萬噸,分別占1200 萬市民年消費量的11. 1%和12.2%。 又 如大阪、東京的批發市場上經營的蔬菜中,由本府(都)生產的各類綠葉菜占相當大的比例。
由于依靠現代化的設施栽培,府(都)內農民可在較短時間內生產各種短期綠葉菜,有的地方年間收獲上市次數可達7~8 次,由此確保了新鮮農產品的供給率和市場占有率。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地區還十分重視挖掘與開發富有本地特色的農副產品,以滿足市民的各種需求。
(2)為市民提供優質生活環境,提高生活質量。
由于城市急劇擴張,都市被水門汀、建筑物所籠罩,熱島效應不斷加劇,氣候日趨惡化,因此在都市內留有一些農地空間,發展一些以林果業栽培為主的農業,既為城市增添了綠色, 增加了觀賞景點,又改善了大城市的生態環境,提高了都市人的生活質量,自有其存在的價值。
為了通過都市農業搞好都市的綠化,1974 年日本出臺了《生產綠地法》,對搞好和促進 都市農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1991 年日本又修改并出臺了《改正生產綠地法》,規定劃為市 區區域內500 平方米以上的農地,原則上不批準建設住宅、工廠,并按照一定的比例綠化。只有這樣,20 年后對農地繼承的稅收予以優惠減免。如繼承人不愿再從事農業的,可以自 由進行土地買賣。
根據《改正生產綠地法》的規定,日本三大都市圈的市街化區域內的農地生產綠地指定率為 35. 8%,其中東京與京都為 60%、大阪 47%、橫濱 44%、奈良 32%,其他縣也都在 20%。同時在整個城市范圍內,市區化區域內農地、綠地指定率明顯高于其 他一些農區。
據調查,這些法規的出臺,對保障三大都市圈內大城市都市農業的良好生態循環創造了條件,在增強水源涵養、防止沙土流失、促進城市大氣凈化以及保護野生鳥獸等方 面都取得了明顯進展。
(3)為市民提供休憩娛樂場所。
隨著物質的日益豐富,市民在從事緊張勞動之余,迫切需要使一直緊繃的心弦能夠得到休閑調整。據民意調查,都市農業在為都市人提供休憩娛樂場所方面,發揮了以下幾方面的 作用:一是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二是滿足都市人體驗農業的需要;三是能夠體驗農業、了解農業、理解農業、發展農業;四是加強市民與農民之間的交流;五是利用空余時間進行適 當的勞作,有益于增強體質;六是為孩子們提供學農基地,可以了解農業知識,熱愛農業的信心。
(4)為市民提供防災御害的生存空間。
由于城市土地少、人口多,各種建筑物毗鄰相接,加之日本是個地震多發國家,因此,如果在都市內不留部分農地,將給防災御害帶來很大的困難和問題。現有的鑲嵌在城市社區 內的農地可以增加空間,起到緩沖作用,防止大規模災害的發生和發展,通過隔離空間來減少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