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地方有靈氣,就是我們朝圣的方向,一個地方有生活,就是我們夢寐以求的歲月。水能生奇觀,可潤萬物,在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烏審旗無定河鎮有一條條特別的河,它穿越千年邊塞烽火,在中國歷史和文化中留下了獨特的意象——蒼涼、變幻、厚重、悲壯……歷史的滄桑淹沒了坊間的繁華,而奔流不息、變幻無窮的無定河水記錄下往日的繁華。
無定河
無定河,古稱生水、朔水、奢延水。唐五代以來,因流域內植被破壞嚴重,流量不定,深淺不定,清濁無常,故有恍惚(忽)都河、黃糊涂河和無定河之名。它發源于定邊縣白于山北麓,上游叫紅柳河,流經烏審旗無定河鎮巴圖灣后稱為無定河,境內流域面積達80公里,不僅孕育著歷史滄桑,也抒寫著現今魚米之鄉的繁華。
觀景臺
大自然的定律譜寫了不尋常的奇觀,在無定河畔一條彎曲的河流,一邊黃沙累積伴著草原的偉岸孤獨張望,蒙古族長調悠長深遠;一邊黃土高坡溝壑縱橫,陜北信天游蒼勁傳唱;而中間峽谷的無定河水肆意流淌,良田美景,稻谷飄香,農家掩映,牛羊成群,魚鴨歡騰,雞犬相聞,既有北方遼闊之壯美,又有江南水鄉之靜謐。就是這樣的景象在內蒙古西南部生長,守護著歷史,迎接著希望。
果園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上世紀20年代,由法國科學家在這片大溝灣發現了“河套人”(鄂爾多斯人)文化遺址。將河套古人類出現的時間上推到至少7萬年以前,為人類多地區起源說提供了有力的佐證。在無定河碧水的滋潤下,在溝內舉目仰望,漫漫黃沙與碧波藍天交相輝映,成就出無定河鎮不一樣的發展歷程。無定河鎮憑借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和生態文明建設成效,被評為2016年“中國最美鄉鎮”。
發揮地緣潛力 夯實田園綜合體基礎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一個產業的良性發展,必然是多方參與的結果,形成發展合力,是一種共識,也為發展的可持續奠定了基礎。萬年無定河承載了草原、沙漠、黃土高坡,多種地緣相近相依,為無定河的發展奠定了厚實的基礎。
田園風光
2017年2月5日,“田園綜合體”作為鄉村新型產業發展的亮點措施被寫進中央一號文件,烏審旗無定河鎮審時度勢,依托位于“塞外小江南”無定河鎮無定河村的地緣優勢,從2012年開始,規劃土地總面積約20000畝。采用企業化運作的模式,以烏審旗無定河農牧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為載體,將農牧民現有的零散土地進行整合流轉、集中開發,打造集農事體驗、觀光旅游、休閑養生等功能于一體的農業綜合循環發展經濟平臺,實現企業與農牧民互惠共贏。
無定河鎮黨委書記王剛沿著稻田邊走邊說,推進田園綜合體建設,是踐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升華,通過土地資源整合和農牧業類目細分,調整產業結構,多元化建設鄉村經濟體,實現鄉村美、產業強、農牧民富的連鎖效應。
稻田養蟹
站在時代的潮頭,實現地區均衡發展,資源有效整合利用,是田園綜合體發展的基礎,無定河鎮制定立體生態循環農業發展規劃,在薩拉烏蘇河兩岸,緊抓綠色農產品有機認證的契機,目前該鎮2300畝水稻、8種魚類、20000畝玉米、20000畝西瓜、20000畝馬鈴薯、1000畝谷子均被認證為有機食品,全國有機食品示范鎮申報也已啟動。在談到下一步的工作時,王剛說:“要堅持市場導向,跟上消費需求升級的節奏,不斷優化種養結構,不斷提高農產品質量,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農產品的需求。同時要積極發展觀光休閑服務性產業,發展良好生態的綠色產業,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
優化種植結構 打造田園綜合體樣板
多元化種植經濟作物,多體系構建種植結構。隨著無定河鎮“田園綜合體”建設的推進,稻田示范園、蘋果示范園、葡萄采摘園、玫瑰加工園、桃杏山楂園、水產養殖園、休閑體驗園、特色養殖園8大園區也將逐步規劃實施。
“我們這里雖然小,但是小而精,我們就是想打造出一個田園綜合體的樣板來。”王剛說。
據他介紹,無定河鎮下一步將重點發展有機蘋果10000畝,有機水稻3000畝,有機玫瑰2000畝,有機葡萄1200畝,荷花100畝,鯉魚、草魚、螃蟹、甲魚等水產養殖230畝,生態散養雞、鵝,肉牛、駱駝、驢、野豬、梅花鹿、兔子等特色養殖,初步形成“農牧業生產+加工流通+休閑度假”的基礎產業鏈條。
秦冠
好酒醇香,好米留香。致富不忘鄉親,鄉情留守故鄉,黝黑的皮膚上沉淀了歲月的滄桑,一雙布鞋踏滿了家鄉泥土的芬芳,烏審旗無定河農牧業開發公司負責人梁小平站在田頭,在夕陽映襯的無定河旁,四周稻田已長出小苗,一個連一個大水塘鵝、蛙、鳥、蟲的叫聲清脆伶俐,三五成群的小螃蟹在悠閑戲水。梁小平比劃著雙手說:“公司主要以提高農牧業供給質量為主攻方向,以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為根本途徑,優化農牧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促進農牧業農牧區發展由拼資源消耗向追求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
水稻收割
塞外水鄉迎來新的發展機遇,梁小平的稻田養蟹模式,水路綠色產業帶。讓他的有機大米賣到了30元一斤,現今池塘里的荷花已經長出水面,再過一段時間荷花也將開放,離收獲的季節會更近,與他一起在這片土地耕耘的農民也將迎來新的收獲。
創建旅游體系 豐富田園綜合體內涵
審大小而圖之,酌緩急而布之,連上下而通之,衡內外而施之。思路鑄就格局,格局成就發展,無定河鎮依托“中國最美鄉鎮”的名片,與薩拉烏蘇考古遺址公園、巴圖灣AAAA級旅游景區、1949年秋后烏審旗委辦公舊址、鄂爾多斯地區第一個黨小組舊址等景區形成聯動效應,在感受自然景觀、紅色文化的同時,還能體驗濃郁的鄉土氣息。田園綜合體已成為無定河鎮鄉村休閑游的新亮點。
葡萄園和梯田果樹
推動全域鄉村旅游發展,實現旅游與農牧業有機融合,農業景觀化、村莊景區化和農莊景點化。借助無定河獨特地形地貌、良好環境資源,利用無定河村窯洞、四合院等各式各樣的民居優勢,打造集休閑垂釣、地方民俗民情、特色農家樂、漁家樂、果蔬采摘等為一體的現代休閑養生農業莊園,發展休閑養生、觀光度假旅游和莊園經濟。
歷史與現代交融,奔流不息的無定河傳唱了發展的洪流,多元體系構建的無定河鎮,承載著歷史的述說,每一個人都是美麗鄉村建設的追逐者,造夢者,走進是最美的體驗,深入是最深的情感,這就是無定河田園綜合體的初衷,守護生態發展,踐行土地力量,富裕一方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