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記者從全省現代農業園區提質增效推進會上了解到,陜西省現代農業園區健康發展、規范運行,園區建設取得新的突破。數量快速增長,建設規模擴張,比較效益不斷提升。336個省級農業園區增加值達179.5億元,占到全省農業增加值的10.5%,園區平均利潤1079萬元,投入產出比5.6∶1,已成為陜西省效益最好的農業經營方式。
2015年,省人大在全國率先出臺地方性法規條例,賦予了園區建設發展的法律保障。省政府兩次下發指導性文件,調動各地出臺28項扶持政策,強化了園區建設的政策支撐。中省及時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列支28.1億元投入園區建設,這是我省農業發展中史無前例的力度。市縣整合18.8億元進行配套扶持,撬動企業、工商、金融資本投入403億元,構建多元投入機制,推動園區建設快速發展。
經過多年發展,陜西省農業園區的示范引領效應不斷顯現。依托產業基礎,突出優質安全,做大產業板塊,形成聚集效應,建成特色優勢產業基地210.5萬畝,“三品一標”認證面積占產業基地的42%,形成了特色優勢產業聚集的基地。省級園區平均經營規模6590畝,園區流轉土地占到全省流轉總面積的41%。園區引導技術、資本、人才、管理等生產要素重新組合,促進公共資源在城鄉間均衡配置、生產要素在城鄉間自由流動,推動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有效融合,工商、金融資本注入園區的資金占比達到77.2%。
目前,省級園區引進示范新技術新品種1600余個,自主培育新品種58個,研發新技術210項,依托園區實訓基地培育職業農民4550人,園區已成為科技集成創新示范的平臺。依托企業、合作社開發建設園區的比重達到85.7%,帶動180萬戶農民參與園區建設和產品開發,培育園區自有品牌285個,42%的園區產品通過超市直供、加工轉化、電子商務等渠道銷售,成為打造一二三產深度融合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