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bbr id="8u4o4"><source id="8u4o4"></source></abbr>
    <abbr id="8u4o4"></abbr>
  • <dl id="8u4o4"></dl>
    <li id="8u4o4"><dl id="8u4o4"></dl></li>
    <code id="8u4o4"><tr id="8u4o4"></tr></code>
     
     
    規劃類政策解讀  政策解讀
    規劃類行業新聞  行業新聞
    規劃成果  規劃成果
    產業調研成果 產業調研成果
    招商策劃成果 招商策劃成果
    概念規劃成果 概念規劃成果
    地產策劃成果 地產策劃成果
    投融資顧問成果 投融資顧問成果
    園區規劃成果 園區規劃成果
    產業規劃成果 產業規劃成果
    企業戰略成果 企業戰略成果
    首頁 > 行業新聞

    中國生態農業的回顧與展望

    來源:中機院  時間:2018-04-10  點擊:1724
    中國生態農業的發展,大致經歷了傳統積累階段、起步發展階段、穩步發展階段和創新發展階段4 個階段。

    中國生態農業的回顧與展望

    引  言
     
            農業是社會發展與繁榮的基礎。經歷了從原始的刀耕火種、自給自足的個體農業到現代化農業,通過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土地利用的集約化,人類社會在農業生產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建立在以消耗大量資源和能源基礎上的現代化農業也帶來了一些嚴重弊端,并引發了包括生物多樣性喪失、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環境污染等一系列具有全球特點的生態與環境問題。
     
            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是多樣的,其中農業的發展方向與道路成為思索的焦點。人們越來越認識到農業的目標不僅要提高產量,還需提高產品質量、確保食品安全;不僅要提高土地產出率、獲得經濟利益,還應發揮生態系統的多種環境服務功能并促進農村的可持續發展。提出了有機農業、生物農業、自然農業、生態農業、復合農業、循環農業、可持續農業等概念。盡管它們的名稱和內涵不盡相同,但是都反映了適應時代變革和探索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強烈愿望。
     
    1 中國生態農業發展的簡要回顧
     
            中國生態農業的發展,大致經歷了傳統積累階段、起步發展階段、穩步發展階段和創新發展階段4 個階段。
     
    1.1傳統積累階段
     
            中國自古就有保護自然的優良傳統,在&ldquo;天人合一&rdquo;&ldquo;陰陽五行&rdquo;&ldquo;相生相克&rdquo;等樸素的生態學思想的指導下,發展了一系列寶貴的生態農業模式與技術。例如以稻魚共生、桑基魚塘為代表的農業綜合模式,和以都江堰、坎兒井為典型的傳統農業工程等。并在長期的農業實踐中積累了樸素而豐富的經驗,豐富了人與自然共榮共存的生態哲學理念,并蘊涵著值得今天借鑒的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意識。
     
    1.2起步發展階段
     
            將樸素的傳統經驗上升到科學和理論的高度是近代的事。20 世紀80 年代初,針對一些農業現代化的弊端,學術界在深入、廣泛地實際調查中,對國內農業發展道路進行了廣泛地討論,明確提出了生態農業的概念,初步闡述了生態農業的基本原理,在一些地方進行了生態農業的試點。1981 年,馬世駿先生在農業生態工程學術討論會上提出了&ldquo;整體、協調、循環、再生&rdquo;生態工程建設原理。1982 年,葉謙吉教授在銀川農業生態經濟學術討論會上發表《生態農業&mdash;&mdash;中國農業的一次綠色革命》一文,正式提出了中國的&ldquo;生態農業&rdquo;這一術語。此后,一部分高等農業院校和科研單位開始了生態農業的探索起步。
     
    1.3穩步發展階段
     
            20 世紀90 年代以來,中國學者從物質與能量、結構與功能、系統設計與效益評價等角度對典型生態農業模式進行了理論研究,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生態農業理論體系,生態農業理論與方法研究不斷深化,并受到世界范圍內的廣泛關注。1991 年5 月,馬世駿和邊疆共同擬訂了中國生態農業的基本概念:生態農業是指在經濟和環境協調發展原則下,根據生態學、生態經濟學生物和物質循環再生的原理,總結吸收各種農業生產方式的成功經驗,應用生態系統工程方法和現代科學技術建立和發展起來的合理安排農業生產的優化模式,因地制宜的農業體系。1993 年,李文華在瑞士出版了《Integrated Farming System in China》,建立了適合中國的分類系統和綜合評價體系。2001 年,李文華主編的《Agro-Ecological Farming Systems in China》對中國的傳統經驗和該領域近期的研究成果進行了全面闡述,得到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高度評價,將其列為生態學系列叢書出版,&ldquo;將中國在這方面進行的具有先鋒作用的重要工作,傳播并試用于不同的生態-地理地帶的持續農業中&rdquo;。同時,以朱有勇為代表的中國學者,在《Nature》、《PNAS》等國際知名學術期刊上發表了一系列高水平文章,揭示并驗證了中國傳統生態農業模式可持續的重要生態學機制。
     
            同時,也有一批總結性的成果陸續面世。1994 年,《中國農林復合經營》出版,對國內的傳統經驗和農林復合領域的研究成果進行了全面闡述。2003 年,近百位科研人員共同編撰的《生態農業&mdash;&mdash;中國可持續農業的理論與實踐》正式出版,從發展、原理、模式、技術、區域、管理、展望等方面,對中國生態農業進行了全面而系統地總結,獲得中國圖書獎。
     
            在此期間,國內的生態農業進入了蓬勃發展階段。1993 年由農業部等7 個部委局組成了&ldquo;全國生態農業縣建設領導小組&rdquo;,啟動了第一批51 個生態農業縣建設工作。2000 年,國家啟動了第二批50 個全國生態農業縣建設工作,同時提出在全國大力推廣和發展生態農業的任務。2002 年,農業部向全國征集到了370 種生態農業模式或技術體系,并遴選出具有代表性的10 個生態模式類型,包括北方&ldquo;四位一體&rdquo;模式、南方&ldquo;豬-沼-果(稻、菜、魚)&rdquo;模式、平原農林牧復合模式、草地生態恢復與持續利用模式、生態種植模式、生態畜牧業生產模式、生態漁業模式、丘陵山區小流域綜合治理利用型模式、設施生態農業模式和觀光生態農業模式。
     
    1.4創新發展階段
     
            中國生態農業的研究和發展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支持。2003&mdash;2017 年中國連續14 年發布以三農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要鼓勵發展生態農業,提高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2012 年,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ldquo;五位一體&rdquo;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要求&ldquo;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rdquo;,中國的生態農業也隨之進入新的階段。
     
            當前,生態農業的研究和發展強調系統性和綠色發展,充分發揮農業的多功能性,并重視農業生產中積累的傳統知識和文化。2002 年,聯合國糧農組織發起了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GIAHS)的保護工作。中國學者積極參與,從生態、文化、農史、農業、法律等多學科的角度開展了深入研究,推動了該項工作的順利進行。截至目前,全球共有17 個國家的38 個傳統農業系統被列入到GIAHS 名錄中,其中11 個在中國。2012 年3 月,農業部正式發文開展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挖掘和保護工作。目前,已批準4 批共91 個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可以說,中國生態農業經過30 多年的實踐和發展,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教訓,進一步與農村發展、農民致富和環境保護、資源高效利用融為一體的新型綜合農業體系,進入了與區域經濟、產業化和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緊密結合的新階段。
     
    2 中國生態農業的特點
     
            2007 年,習近平同志任浙江省委書記時撰文指出:&ldquo;中國人口眾多、資源緊缺、城鎮化水平較低的國情,決定了生態農業的發展既不能照搬美國、加拿大等大規模經營、大機械作業的模式,也不能采取日本、韓國等依靠補貼維持小規模農戶高收入和農產品高價格的方式。&rdquo;中國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生態農業發展道路,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從科學理論和方法看,它要求運用生態系統理論、生態經濟規律和系統科學方法,遵循&ldquo;整體、協調、循環、再生&rdquo;的基本原理,要求跨學科、多專業的綜合研究與合作。
     
            從發展目標看,它以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為基礎,以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為主攻目標,要求多目標綜合決策,從而實現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的統一。
     
            從技術特點看,它不僅要求繼承和發揚傳統農業技術的精華,注意吸收現代科學技術,而且要求對整個農業技術體系進行生態優化和技術集成,并注重現有技術的推廣。
     
            從生產結構體系看,它是一種以生物組分為核心的生物-社會-經濟復合系統,具有多種生產功能。它強調農林牧副漁大系統的結構優化和&ldquo;接口&rdquo;強化,形成生態經濟優化的具有相互促進作用的綜合農業系統。
     
            從生產管理特點看,它要求把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和農民脫貧致富結合起來,既注重各專業和行業部門專項職能的充分發揮,更強調不同層次、不同專業和不同產業部門之間地全面協作,從而建立一個協調的綜合管理體系。
     
            從發展前景看,它緊緊結合可持續發展戰略,關注文化、環境、經濟、社會等農村可持續發展的各方面,可以在現有農戶、農田水平,或流域、區域水平上實現,是具有中國特色、適應中國國情的農業可持續發展道路。
     
    3 中國生態農業取得的成績及面臨的問題
     
            得益于科技界的高度重視、各級政府的有力推動和農民的積極參與,生態農業的發展在理論研究、定位研究、工程模式、技術集成、生產管理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明顯成效,建立了中國生態學學會農業生態專業委員會、創辦了《中國生態農業學報》,在國內外發表了一批研究文章和學術專著。特別是形成了許多不同類型的生態農業模式,建立了不同規模的生態農業試點,而且各試點單位在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等方面都有很大程度的改善和提高。這些成就的取得充分顯示了生態農業理論的正確性、應用的可行性、勃勃的生機和巨大的發展潛力,集中體現了農民、科技人員和領導干部的創造力,代表了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方向。
     
            但也應當看到,國內的生態農業不論在理論研究還是在生產實踐方面,都還存在著一些需要進一步發展與完善的問題。這些問題集中表現在下面幾個方面。
     
            (1)生態農業的理論研究滯后于實踐發展。例如生態農業的概念界定至今仍然沒有取得統一,從而導致一些誤解的產生。
     
            (2)生態農業的發展缺乏堅實的技術支撐。過去生態農業的發展并沒有與之配套的、具有推廣價值的生態農業技術。特別是應重視運用新技術為生態農業的發展提供支撐。
     
            (3)生態農業的發展還需重視品牌培育和市場拓展。在生態農業發展過程中,重生產特別是糧食生產的觀念根深蒂固,對產品質量、市場開拓、市場營銷沒有給予足夠重視,更缺乏統一的產品評價標準。
     
            (4)生態農業的發展還需重視其多種功能和產業融合。現行的統計體系忽視了農業生態系統多種生態、社會和文化功能的價值。同時,國內農業的發展基本以種植業為核心,忽視了工業、商業在內的其他部門之間的聯系。生態農業的發展應重視產業融合,積極發展多種業態,以實現其多種功能的價值。
     
    4 對中國生態農業發展的幾點建議和展望
     
    4.1堅持以生態文明建設為指導
     
            在生態文明建設納入&ldquo;五位一體&rdquo;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的背景下,生態農業不僅要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建設理念,也要充分考慮農業系統中環境因素、經濟因素、政策因素、文化因素和社會因素的協調與發展,最終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目標。
     
    4.2完善基本概念,建立評價體系
     
            應統一認識,明晰生態農業系統邊界與目標,完善中國生態農業的定義與內涵,明確生態農業與非農部門的關系;建立適應于多維度、多目標、多層次生態系統的綜合分類系統;探索生態農業建設的評價體系、檢驗標準與技術規范;制訂生態農業與生產產品的標準、技術規范,為生態農業的發展與推廣打下基礎。
     
    4.3融合傳統精髓與現代高新技術
     
            首先,應重視對傳統農業模式的挖掘,如以活態性為重要特點的農業文化遺產的研究,能夠為生態農業發展提供新的思路。其次,要重視總結和推廣業已取得成效的多種多樣的生態農業技術,如沼氣和廢棄物資源綜合利用技術、病蟲害生物防治技術、立體種養技術等。同時,要重視高新技術在生態農業發展中的應用,如利用地理信息系統,逐步實現生態農業的合理布局;利用互聯網技術與農業生產、加工、銷售等產業鏈環節結合,實現農業發展科技化、智能化、信息化等。
     
    4.4實現產業融合
     
            現代生態農業應從傳統的種植業逐漸擴展到農林牧副漁的&ldquo;大農業系統&rdquo;,積極發展林下經濟、農林復合經營等模式。其次逐步改變自給性生產理念,延長農業產業鏈和價值鏈,以農產品加工為紐帶,實行產加銷一體化的一、二、三產業網絡型鏈條。此外,依托生態農業的資源優勢,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創意農等農業新業態,構建農業與二三產業交叉融合的現代產業體系。
     
    4.5拓展農業的多種功能
     
            農業的功能不單純地在于向人類提供食物,而且在傳承人類文化和維持生態環境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生態農業的發展應當重視農業的多種功能。在綠色GDP、自然資產評估等新型經濟核算體系的基礎上,逐步認識農業的非生產功能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通過發展健康養殖業、休閑觀光農業和農產品精深加工業,實現農業多種功能的經濟價值。
     
    4.6重視組織管理和政策激勵
     
            隨著市場的發展,鼓勵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產品行業協會,提高農業產業化、農戶組織化水平,有效組織分散的農戶適應市場多樣化的要求。建立科學、健全、公平的生態效益補償機制;建立生態農業產品的認證機制和監督機制,加大政策扶持,實現生態農業產品的無害化和市場化發展,形成各種部門和利益主體積極參與的多元經營機制。
     
    4.7深入開展科學研究
     
            生態學中的一些基本概念與原理,如整體性觀點、系統性方法、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原理、生態位理論、多樣性理論、穩定性理論和可持續性理論等,在以前的生態農業發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還需要進一步發展。深入開展不同生態農業類型的結構與功能的研究,利用定量分析和模擬手段,通過長期生態定位觀測進行驗證,提出適應不同地區特點的優化設計方案。
     
    4.8加強能力建設
     
            (1)決策層的能力建設,以制定促進生態農業發展的適宜政策。(2)業務人員的能力建設,使得生態農業的管理人員逐步成為掌握生態農業基本理論、方法,并具有管理技能和所涉學科的通才。(3)技術人員的能力建設,使廣大技術人員迅速獲得生態農業發展中的最新技術和知識。(4)農民的能力建設,通過示范、培訓和經驗交流,促進生態農業知識和技術的傳播。
     
    4.9推進國際合作
     
            從信息與人員交流到合作進行培訓與研討、研究與開發,都應當進一步得到發展。許多國家政府和國際組織(如聯合國糧農組織、發展計劃署、環境規劃署、教科文組織、聯合國大學、國際林業研究結構聯合會、國際農林研究中心等)都已經并將會繼續在這方面起到積極的作用。
     
    5 結  語
     
            中國的生態農業植根于中國的文化傳統和長期的實踐經驗,結合了中國的自然、社會、經濟條件,符合生態學和生態經濟學的基本理論。面對新的歷史時期,只有堅持以生態文明建設為指導,融合傳統精髓與新技術,不斷創造和提高,中國的農業才能探索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為精準扶貧和農民就業增收做出新的貢獻,為美麗中國和生態文明建設做出新的貢獻!全域土地整治擴展閱讀>>
    上一篇:中醫藥健康旅游是近年來發展較為迅速的醫療旅游
    下一篇:深化戰略性新興產業國際合作
    規劃首頁 | 業務領域 | 規劃收費標準 | 資源優勢及資質 | 咨詢業績 | 官網地圖
    Copyright 2000-2020 中機產城規劃設計研究院 版權所有 北元律師事務所提供法律支持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總部基地漢威國際廣場4區3號樓5層
    全國免費咨詢熱線:400-666-8495
    傳真:010-51667252-666
    備案號:京ICP備08008382號-3
    掃一掃關注
    中機院
    園區規劃
    產業規劃
    中機院微信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成在人线电影天堂色| 国产色无码精品视频免费| 四虎成人精品无码| 99久久无色码中文字幕| 毛片毛片免费看| 国产精品国产午夜免费福利看|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一区| 老师吸大胸校花的奶水漫画| 差差漫画在线登录入口弹窗页面| 免费欧洲毛片A级视频无风险| 99r在线播放| 日本小视频免费| 午夜影院a级片| 99热在线播放| 欧欧美18videosex性哦欧美美|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日韩成人免费视频| 四虎最新永久免费视频| 800av凹凸视频在线观看| 案件小说2阿龟婚俗验身| 免费观看黄色的网站| 黑人操日本美女|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催眠体验馆最新章节| 奇米影视777色| 巨大黑人极品videos精品| 亚洲AV无码一区东京热| 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播放 | 女娃开嫩苞经历小说|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国自产网站| h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无码熟熟妇丰满人妻啪啪软件| 免费国产a国产片高清| 骚视频在线观看| 好爽快点使劲深点好紧视频| 亚洲婷婷综合色高清在线| 车车好快的车车流水网站入口| 好男人看视频免费2019中文|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精品香蕉久久久午夜福利| 国产自国产自愉自愉免费24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