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棗莊市產業發展規劃(2018—2022年)》(以下簡稱《規劃》) 頒布,《規劃》圍繞“墨子故里、創新棗莊”的戰略定位,繪制全市“產業地圖”,規劃范圍涵蓋市域范圍4564 平方公里,包括滕州市、薛城區、山亭區、市中區、嶧城區、臺兒莊區和棗莊高新區。
以制造業為基礎,打造“創新棗莊”
規劃期限為2018-2022年,在戰略定位上,《規劃》中明確指出,棗莊將以制造業為基礎,促進高端人才引進和科技創新提升,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提升制造業智能化、自動化、定制化、個性化水平,鼓勵企業、個人創新創業,在技術領域尋求突破,打造“ 創新棗莊”。
到2022年,新經濟占比年均提高1—1.5個百分點,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年均提高1個百分點以上,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24.2%,差異化、特色化的園區發展格局基本形成,輻射帶動能力大幅提升,智慧棗莊取得顯著成效,成功創建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基本建成資源型城市創新轉型持續發展示范區。
在新型行業培育壯大上,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能源新材料、醫養健康、節能環保、現代物流。并且特色化建設區(市)空間布局與發展引導,棗莊高新區突出戰略新興產業引領,打造“創智高新”;滕州市突出裝備制造業優勢基礎,打造“智造滕州”。薛城區突出現代服務業,打造“服務薛城”。山亭突出自然生態特色,打造“康養山亭”。市中區突出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示范,打造“轉型市中”。嶧城區積極響應山東構建輻射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國際物流大通道機遇,打造“開放嶧城”。臺兒莊突出文化底蘊及歷史價值,打造“文旅臺兒莊”。
三大優勢助力,三大短板制約
根據《規劃》,作為魯南“門戶城市”,棗莊處于京滬發展軸線中間位置,北接京津冀,南連長三角,既是我國東部地區的南北過渡地帶,又是沿海地區與西部內陸地區的重要結合部。隨著沿海地區向中西部地區產業轉移規模逐年增大,棗莊作為沿海淺層內陸腹地,對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集結、擴散和輻射作用日益突出。
同時,地區向中西部地區產業轉移規模逐年增大,棗莊作為沿海淺層內陸腹地,對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集結、擴散和輻射作用日益突出。而且,以臺兒莊古城為龍頭,形成了微山湖紅荷濕地、冠世榴園、 抱犢崮等的特色景區和旅游品牌。小麥、玉米、水稻、小雜糧等農業物產資源豐富。
作為我國第一個以新舊動能轉換為主題的區域發展戰略,國家將在創新、產業、財稅、金融、土地、開放、生態等重點領域給予政策扶持,有利于棗莊積極吸納聚集資金、人才等生產要素,加速項目落地,促進商品流通、產業輻射、市場拓展。
但同時,棗莊地區產業創新能力較弱,高端人才資源匱乏,國家級科研機構、研究型綜合院校仍為空白,省級研發機構不到全省總數的3%。,省級創新平臺僅占全省總數的3.6%,國家級創新平臺尚未實現“零”的突破且傳統資源型產業占比仍然較高。在產業空間布局上,集聚度弱,空間拓展無序也成為影響產業集群發展的阻礙,沒有形成各具特色、競相錯位發展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