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長江文化創意產業園規劃總面積約151公頃。分為“一心兩軸四區”。一心,即武昌·長江文化創意設計產業園區總部。兩軸,即“長江—沙湖—楚河—東湖”生態水軸和“中南路—中北路”設計文軸。四區,即四大功能組團,分別為:東湖西岸傳媒設計產業集聚區,規劃面積約44公頃,重點發展新聞傳媒、移動終端、動漫網游等傳媒產業;世界工程設計產業集聚區,規劃面積約28公頃,重點發展工程勘察設計、工業設計、建筑設計等設計產業;楚河漢街創意生活體驗區,規劃面積約34公頃,重點發展演藝娛樂、旅游休閑、商貿服務等高端文化及關聯業態;武昌古城藝術設計產業集聚區,規劃面積約45公頃,重點發展文化旅游、藝術品創作與交易等相關產業規劃,展示千年古城文化精髓。
園區由企業法人——武昌文化旅游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管理運營,該公司與園區總部(園區管委會)實行一套班子、兩塊牌子、一體化運作。公司按照現代企業治理結構,代表區政府對園區國有資產進行運營管理,通過政策引導、平臺服務等方式,在文化創意設計項目的招商融資、規劃建設、服務保障等方面履行職責,促進園區資源整合、產業集聚和功能互補,將東湖西岸、中南中北、武昌古城、楚河漢街等四大產業聚集區有機銜接在一起。公司下設平臺運營中心,通過金融服務、技術服務、展示推廣、文化交流、企業孵化服務等五大公共服務平臺,為入駐企業提供孵化、投融資、技術、信息、產權交易、企業展示、人才培訓交流等全方位服務。
截至2014年底,園區入駐企業共1832家,其中文化企業1493余家,占園區企業總數的81.5%;實現產業總值146 億元,增加值43.2億元,稅收17.5億元;區內1家企業被文化部評為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11家企業被評為湖北省文化產業示范基地,30家企業被命名為文化創意設計重點企業。園區文化創意與工程設計深度融合,產業特色鮮明、聚集效應明顯,中鐵第四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中南電力設計院、中交第二航務工程勘察設計院、中南建筑設計院、中煤國際工程集團武漢設計研究院等龍頭企業扎堆匯集,并以武漢工程設計產業聯盟的形式組成聯合艦隊,向著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工程設計之都”全力進軍,力爭在“十三五”時期將設計產業培育成千億產業。
“五個加法”、“五大融合”釋放優勢與潛力
做好“五個加法”,凸顯“五大融合”,積極探索具有武昌元素的文化產業園區發展模式,著力釋放園區文化產業發展的優勢與潛力。
“長江+武昌”,謀定產城融合戰略
搶抓長江經濟帶建設機遇,高舉“長江文化”牌,謀定“文化武昌”戰略,推動文化產業與武昌發展深度融合,打造武漢、湖北乃至長江中游的標志性文化產業發展示范帶,使文化成為武昌的標識和特色,文化產業成為武昌的支柱產業,文化經濟成為武昌的重要經濟支撐。以武昌·長江文化創意設計產業園為載體,深化文化精髓傳承、文化內涵挖掘、文化資源整合、文化功能提升、文化園區建設,推動文化產業成為武昌城市功能轉型的引擎和經濟發展的增長極。
“文脈+水脈”,構筑功能融合空間
按照江湖水脈聯動城市文脈的思路,沿“東湖—沙湖—長江”生態水系走向,規劃布局傳媒設計、工程設計、創意體驗、藝術設計等產業功能片區,為文化項目落戶、文化企業入駐提供集聚空間,實現特色上差異競爭、功能上聯動互補、空間上融合一體。目前,園區的項目策劃、引進、建設工作進展良好,規劃總投資達到 318億元,每個功能片區都有大項目、龍頭項目和功能性項目。如:在東湖西岸傳媒設計產業集聚區,投資10億元建設的楚天 181 文化創意產業園,已完成一期、二期建設;在楚河漢街創意生活體驗區,萬達集團與弗蘭克·德貢娛樂集團斥資 42.9 億元打造的世界頂級舞臺秀—漢秀劇場,斥資 35 億元建造的全球首個室內電影主題公園—萬達電影科技樂園,已于2014年12月20日開業運營,目前銷售火爆;在世界工程設計產業集聚區和武昌古城藝術設計產業集聚區,武漢設計產業聯盟大廈、曇華林核心區改造等一批重大文化項目也正在抓緊推進之中。
“文創+設計”,彰顯產業融合特色
從政策、資金、土地、項目、服務等方面,大力引導、支持文化產業發展壯大和園區規劃建設,重點扶持文化創意和設計產業做大做強、彰顯特色、形成品牌,并取得明顯成效。一是工程設計享譽全球。全國70%的高鐵設計、70%的超高壓輸變電設計和70%的深基坑設計來自武昌;中國武漢工程設計雙年展成功舉辦兩屆,成為中國工程設計領域具有世界影響的國際博覽會。二是傳媒設計全國領先。知音傳媒、湖北日報傳媒、湖北廣電等眾多省級大型文化企業在園區內形成產業集聚效應,資產總額逾200億元,其中《知音漫客》是全國排名第一、世界排名第二的漫畫期刊。三是藝術設計中部龍頭。園區以湖北美術學院為依托,在視覺傳達設計、工業設計、環境藝術設計、服裝設計等領域不斷發展,2014年藝術設計產值超過億元。園區“文化+科技”、“藝術+技術”、“實力+魅力”的多重融合,成為華中地區文創設計產業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典范。
“政企+平臺”,放大市場融合效應
全面整合政府、企業優質資源,創新服務體系和工作機制,搭建金融服務、技術服務、展示推廣、文化交流、企業孵化服務等五大公共服務平臺,形成以市場為基礎、企業為主體、政府為保障的產業促進體系。園區聯合200多家區域銀行以及一批小貸公司、擔保公司,構建園、企、銀、保合作機制,每年舉辦對接洽談會10余場,2013年協助園區內企業獲得銀行授信38.87億元,貸款19.8億元。創辦華中地區首家渲染農場,2013年為112家企業提供線上渲染服務693次,為中小企業節省資金100余萬元。
“功能+要素”,釋放環境融合活力
秉承“文化涵養城市、環境提升品質”理念,深化對環境—文化—經濟綜合價值的全面認識,在大力保護、利用山水生態、文化遺存、歷史古跡、旅游景點等稟賦資源的同時,通過實施“四工程、兩計劃”,即生態環境整治工程、特色街區打造工程、旅游標準化城市創建工程、公共文化服務示范區創建工程和城管革命計劃、城建攻堅計劃,推動城市環境與文化產業協調配套,創造良好的功能空間和發展氛圍。
四大舉措助推文化產業發展
舉“長江旗”,探索個性化的城區轉型之路
順應國家長江經濟帶戰略,將繼續以長江文明為旗幟,借助具體項目促進長江文明資源的符號化、產業化轉化,推動武漢成為長江經濟帶的重要戰略支點。同時,以文化產業發展為先導,以武昌·長江文化創意設計產業園為載體,加快荊楚文化窗口、湖北文化支點和文化精神高地建設,為長江流域大中城市中心城區產業升級、功能轉型、品質提升做出有益探索和實踐。
打“設計牌”,塑造全球化的文創設計之都
以武漢工程設計產業聯盟為平臺,促進政府與企業、資源與產品之間的聯動融合,推進文化創意與設計產業整合,逐步形成以綜合交通、低碳建筑、水環境、地下空間、循環經濟、節能和新能源等工程設計咨詢業為重點的綠色低碳產業群。力爭到2020年,培育30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國際競爭力的龍頭文化創意設計企業,10家上市文化創意設計企業,10個國際著名設計品牌,努力推動文創設計產業成為武漢市第10個千億產業。
織“服務網”,完善精細化的支撐保障體系
從戰略布局和集群發展角度,進一步加大政策扶持、要素保障、人才準入、企業引進力度。建立新興產業引導資金,重點支持文化創意設計產業發展。發揮華中文化產權交易所在文化產權交易、文化產權投融資、文化產權登記等方面的功能優勢,健全文化產品、服務和要素市場。進一步優化線上與線下平臺建設,強化與完善公共服務平臺運營管理機制,通過資源整合、產業集聚和功能互補,促進文化創意設計與相關產業的多重融合,使園區真正成為利于文化創新、產業發展的特區。
建“項目庫”,提升區域化的文化產業能級
按照謀劃一批、實施一批、建成一批“三個一批”的要求,推動武漢設計產業聯盟大廈、武昌古城復興改造、長江藝術設計云數據中心等10余個重大產業功能項目建設和30余個重點產業關聯項目建設,直接拉動投資300億元以上,形成產業項目梯隊推進、滾動發展的良好局面,做到每年都有新項目落地開工,每年都有在建項目投入運營。
武昌·長江文化創意設計產業園
近日,武昌·長江文化創意設計產業園成功獲批國家級文化產業試驗園區,成為全省首家獲文化部命名的國家級文化產業試驗園區。
《武漢市文化產業振興計劃(2012—2016年)》,確立文化產業超倍增發展目標。提出文化產業發展“三城一環”空間布局,其中武昌文化創意城是“三城”核心區之一。《計劃》明確武漢將重點發展創意設計、傳媒出版、文化旅游等八大文化產業門類,并設立2億元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支持文化產業發展。
武昌·長江文化創意設計產業園躋身國家級,是全市文化產業發展的重大成果和突破,表明了文化是武昌第一資源、第一優勢,是推動武昌發展的第一動力、第一品牌,將有力推動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步伐。武昌將在產業與城市的融合聯動發展中探索一條新方向、新路徑,促進城市資源、文化價值和產業發展的共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