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節前夕,軍民融合軍地對接平臺啟動儀式在中關村軍民融合產業園舉行,軍委聯合參謀部、海軍、空軍、火箭軍、戰略支援部隊等13家軍隊單位,在這里掛牌成立聯絡處。輿論評價,這在機制上是一個歷史性突破。
軍地雙方把軍民融合發展納入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核心區建設,可謂關鍵的一招。僅3年多時間,就靠速度與激情趟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海淀之路”。
1
破冰 打消基層部隊的顧慮
不能“大門敞開小門緊閉”
在民營企業家季會現看來,那一天無疑是一道“分水嶺”:2014年9月5日之前,他帶著服務軍隊的激情走訪部隊,大都吃了“閉門羹”;之后,他和同事們走訪部隊,幾乎處處受歡迎。
正是那一天,在海淀區政府大力支持下,中關村核心區軍民融合產業聯盟成立,季會現當選為副理事長兼秘書長。8個總部設在轄區內的軍工集團一起加盟,另外4家考察后也迅速展開合作。
變化為何如此大?“十幾年前軍隊停止經商,去年2月又全面停止有償服務”,一位基層部隊領導坦言,“與企業打交道,我們確實有些拿捏不準。”對此,海淀區區委書記崔述強的回答耐人尋味:“戰場中有市場,市場中有國防:軍隊不經商,但不能不懂經濟;軍人不炒股,但不能不懂市場。”
軍民融合如果上有國家戰略、下無具體行動,無疑“大門敞開小門緊閉”。軍民融合產業聯盟以非官方組織+專業化運作方式,開啟“破冰”之旅,軍民融合在海淀風生水起。
2
培土 別把融合簡單化理解
堅持“先學走路再學跑步”
2016年7月4日,中關村軍民融合產業聯盟迎來空軍指揮學院空軍團級指揮班后勤專業學員。雙方圍繞軍民融合組織專場交流,拉開海淀區相關產業與軍兵種間專題對接的序幕。
此前也曾走過彎路。一次軍民融合項目對接,海淀區一位領導看了軍方名單,有些不解:部隊來人幾乎清一色分管雙擁的副職,業務部門領導極少到場。原來,大多駐軍單位以為召開雙擁座談會。這給軍地雙方以警示:真正邁開軍民融合的大步子,必須盡快告別那種簡單化理解,不能把軍民融合與傳統雙擁簡單劃等號。
“干任何事都不可能一口吃個胖子,還是先學走路再學跑步吧!”海淀區區長于軍如是說。軍地聯合行動,從梳理區內資源信息做起,建立軍民融合資源數據庫,堅持定期發布《海淀區軍民融合資源目錄》和《“軍轉民”“民參軍”技術和產品推薦目錄》。說及這些,民營企業家施永才贊嘆:“有了融合的土壤,才能長出融合的樹,結出融合的果。”
3
播種 用融合的思維看世界
民營企業家走進國防大學
在國防大學課堂上,民營企業家柳培虎第一次聽到英國《商船法》有關內容時,頓感新鮮和驚奇:新建造民船的設計必須保證“在國家處于緊急狀態時能方便、迅速地改造成適合國防需要的軍事運輸和支援船只”。
他的第一個反應便是:如果不呢?教員的回答就4個字:不予出廠。柳培虎第二個疑問接踵而至:因征用而造成的虧損怎么辦?教員的回答還是4個字:國家補償。
2015年1月18日至23日,經中關村軍民融合產業聯盟協調,40名民營企業家首次走進國防大學,接受為期一周的培訓。金一南、徐焰、李莉等一大批名師應邀登臺授課。截至去年底,這樣的培訓已舉辦3期,120多名民營企業家在這里激發“奇思妙想”,聚智“融合共享”。
而今,他們個頂個像柳培虎一樣,被業內外譽為“軍民融合高端人才”。海淀區副區長李長萍說,企業家們經過系統培訓,養成了用融合思維看世界的習慣。國防大學國防經濟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姜魯鳴評價說:“我們播下的只是一粒種子,你們的實踐才是參天大樹。”
4
收獲 “積木式”創新風頭正勁
“一體三園”提供參考答案
這真是一種令人驚訝的速度和效率:中關村軍民融合產業聯盟成立不足3年,已有200余項軍民兩用成果轉化落地,他們還與國內30多個城市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產業園已搭建包括金融、科技、社會等在內的30多個公共服務項目平臺。
實踐中,困擾各地的是軍民融合發展普遍存在三大難題。解決難題的“海淀答案”,得益于決策者們下決心創建中關村軍民融合產業園、北理工軍民融合創新園、玉泉慧谷信息安全產業園“一體三園”,這給各地提供了參考:“民參軍”熱情高、層級低,怎么辦?做產品供應商,更要做成熟技術供應商。軍工企業改革難深入,怎么辦?做平臺、武器提供商,更要做作戰能力、作戰體系提供商。產業園同質化嚴重,怎么辦?定位突出差異化,發展尋求互補性。
“長期靠規劃、中期有計劃、短期有項目,覆蓋宏觀、中觀和微觀3個不同層次。”海淀區四季青鎮黨委書記蘇國斌說,軍民融合“海淀之路”,說到底就是“積木式”創新。企業家們稱,置身其中,每家企業都像一塊積木,長短大小各有用途,穿插替補都是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