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物聯網、移動互聯網、云計算等新一輪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和深入應用,“智慧園區”建設已成為發展趨勢。近年來,我國的產業園區也向著智慧化、創新化、科技化轉變。但究竟何為“智慧園區”,如何實現“智慧”,目前國內發展情況如何,未來又將走向何處,這些問題都值得深思。
一、中國智慧園區發展格局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加速發展,世界城市尤其是較為發達的城市,飽受“城市病”的困擾。“智慧城市”這一新興詞匯應運而生。眾多發達國家將智慧城市建設作為刺激經濟發展和建立長期競爭優勢的重要戰略。在智慧城市這一先行概念的引導之下,“智慧園區”的理念也進入了公眾的視野。智慧園區是園區信息化基礎上的2.0,是智慧城市的重要表現形態,其體系結構與發展模式是智慧城市在一個小區域范圍內的縮影,既反應了智慧城市的主要體系模式與發展特征,又具備了一定不同于智慧城市的發展模式的獨特性。
從空間維度來看,目前我國已經形成“東部沿海集聚、中部沿江聯動、西部特色發展”的智慧園區空間格局。環渤海、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以其大量的園區平臺作為基礎,成為全國智慧園區建設的三大聚集區;中部沿江地區借助沿江城市群的聯動發展勢頭,大力開展智慧園區建設;廣大西部地區憑借產業轉移機遇,結合各自地域特色和園區產業發展基礎,正加緊布局智慧園區建設工程。在接下來的3-5年內,中國中西部地區智慧園區建設或將來迎來全新的建設浪潮。
二、智慧園區需求
智慧園區涉眾通常包含園區管理人員、園區服務人員、入駐企業、創業者、從業人員、商家、外部訪客7類角色。
三、智慧園區痛點診斷
1、園區運營方
痛點一:園區運營面臨諸多困難與挑戰,競爭壓力大
方案:運營信息化
以“互聯網+園區管理”為理念,結合“云、智、大、物、移”五項新技術,基于統一平臺,將園區從辦公協作到招商引資、工程項目、物業管理、產業分析、項目孵化等業務實現信息化、一體化管理。
痛點二:園區數字智能系統多,信息孤立,難全局掌控
方案:數字智能化
通過標準化的SDK接口,將智能設備及系統整合至園區內部運營平臺,對數據統一監管,實現園區管理智能化,如電子一卡通,智能停車、停車繳費、視頻監控、人臉識別、公共信息發布……數字指揮大廳等。
2、園區企業
痛點:園企服務資源少,產業鏈服務難,經濟增長慢
方案:服務平臺化
以基于云計算的公共服務平臺為載體,整合園區內外資源,為園企提供豐富、便捷的服務,協助企業之間實現資源共享,充分體現產業鏈的拉動力量,讓園區的發展動力更充沛。
3、園區公眾
痛點:園區公眾生活配套服務低,難以留住人才
方案:社區移動化
以公共服務平臺為基礎,整合園區內外資源,將園區信息化服務范圍延伸移動端,幫助園區打造工作、生活生態圈,為園區公眾提供便利的信息化服務,營造舒適的工作環境。
四、智慧園區建設所面臨的挑戰
1、智慧園區品牌影響力的提升
我國各類形態的園區數量達數千個,并且數量還在持續增加,這種供需不平衡的情況還在加劇,如何樹立園區的品牌并擴大品牌的影響力,如何高效地吸引相關行業和產業企業入駐園區,是智慧園區建設所面臨的挑戰之一。
2、園區管理服務水平的提升
強建設弱運營是當前園區的通病。如何以智慧園區為契機,推動整體園區運營管理體系的智慧化,如何提升園區整體的服務水平,是智慧園區建設面臨的又一挑戰。
3、園區經濟效益的保障
園區運營需要專業的技能,因此也需要更加專業的團隊或企業去進行全面的規劃,為園區開辟新的可持續的運營模式和盈利空間,如何更加有效地形成相關產業簇群和產業鏈簇群,從而有效提升園區及相關地區的產業結構,對區域經濟起到有效的推動。
五、智慧園區未來發展趨勢
1、信息化
智慧園區建設初期依然是以信息基礎設施、電子政務為重點。首先,智慧園區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主要沿著“寬帶、融合、泛在、安全”的方向發展,不斷夯實寬帶網絡建設。其次,智慧園區建設中非常注重公共領域管理與服務,緊緊圍繞公眾需求,加快建設面向個人用戶的社會信息服務網絡,建立惠及人人的電子政務平臺和公共服務體系。
2、互動發展
一方面,智慧園區將會朝向創新化、生態化發展。未來智慧園區建設將會更加注重高新技術、生態環保型等產業的發展,融入低碳管理理念將新的技術、管理手段、管理平臺與園區的創新結合在一起。另一方面,智慧園區建設與園區產業發展相結合。引入一批發展潛力大、市場前景好的智慧產業,逐步形成“智慧制造”到“智慧服務”一條龍園區產業格局。
3、管理融合
產業園區透過核心和關聯產業的聚集,達到產業規模效應,人才和知識聚集,生產力提升,供應鏈效率提升。未來城市發展與管理可以以智慧園區建設為牽引,拉動智慧城市建設,并將智慧園區的管理職能融入到智慧城市的管理體系建設中去,實現智慧園區管理與城市化管理的高度融合,打造極具區域影響力的“智慧化”城市管理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