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世界各國正以生命科學、材料科學、能源科學和空間科學為重點進行開發研究。其中主要領域有:新材料(含精細陶瓷、功能高分子材料、金屬材料、復合材料);現代生物技術(即生物工程.包含遺傳基因重組利用技術、細胞大量培養利用技術、生物反應器);新功能元件,如三維電路元件、生物化學檢測元件等。這些方面的研究大多與精細化工密切關聯,在各個方面推動精細化工的發展。
其中功能高分子材料和生物工程是精細化工的新領域中影響和地位最為顯著的。
一、功能高分子材料
是指具有物理功能、化學功能、電氣功能、生物化學功能、生物功能等的高分子材料,其中包括功能膜材料、導電功能材料、有機電子材料、醫用高分子材料、信息轉換與信息記錄材料等。
其中就有這樣一些重要種類:
1.功能膜
經實際應用的功能膜有電滲析膜、擴散透析膜、微孔濾膜、超濾膜、逆滲析膜和氣體分離膜等。膜材料正在向只有耐化學藥品、耐氧化、耐細菌、耐有機溶劑、耐污染、耐洗、耐壓、耐熱、
生物機體適應性和機械強度高等特性方向發展。美、日的研究處于領先地位。研究內容主要是研究高效率、高選擇性的分離膜材料,也就是要求能夠充分分離用傳統的分離方法耗能多的物質(如 無水乙醇、稀有氣體等),以及能分離理化性質非常近似和分離困難的物質(如異構體的分離)。例如從液體中分離乙醇,從石油或石腦油等有機混合物中分離各組分,分離煤氣化時的高溫、酸性 氣體等,以及能用于這些液體混合物的分離、濃縮和精制。
2.電功能材料
由于電子工業、情報和信息科學技術的發展,對導電功能材料的需要越來越多。目前,導電塑料、導電橡膠、透明導電薄膜、導電膠粘劑和導電涂料等的發展很快,并已經工業化。今后研究的重點是:開發新的導電高分子材料,以期達到具有金屬那樣高的電導率,甚至能達到超導;將研制成的導電高分子材料實用化;對導電理論深入探討等。
3.醫用高分子材料
醫用高分子材料分為體外使用的與體內使用的兩大類。體外使用的有醫療器具,這在國外己大量生產。體內使用的如人工臟器、醫用粘合劑、整形材料和心導管等。此外,還有高分子藥物和在藥物制劑上的應用等。
4.有機電子材料
作電子材料的高分子材料,主要用于絕緣材料、半導體材料、導電材料、光刻膠和封裝材料等。由于大型集成電路元件的封裝密度越來越高,故要求開發能在 300℃使用 2×104h 以上的耐熱性薄膜,要求具有更優良性能的電子元器件封裝材料,要求具有更高分辨率的新型光刻膠。
5.信息轉換與信息記錄材料
對信息技術的發展來說,十分重要的材料是光導纖維材料、各種信息記錄材料和新型傳感器用的高分子材料等。這些材料,目前國外正在大力發展中。此外,精細陶瓷的研究、開發日益受到重視。目前,主要開發的材料有:高絕緣性陶瓷,它用于集成電路的基極和放熱性絕緣基板;軟磁性陶瓷,它用于電子計算機、變壓器和磁帶錄音機;壓電性陶瓷,它用于超聲元件、電子電路
和時鐘等;誘電性陶瓷,它用于高容量電容器。
二、生物工程
生物工程(Bioengineering)是直接利用動物、植物、微生物的機體或模擬其功能而進行物質生產的技術。此處所指的物質生產、包括醫藥、農藥及食品添加劑等生物活性物質;有機化工原料及甲酵、乙醇等能源物質;糧食和飼料的生產,以及為了凈化環境而實行的物質分解。目前發達生物工程的研究、開發,主要圍繞如下幾方面進行:
1.重組DNA技術
DNA(脫氧核糖核酸)具有儲存遺傳信息的功能。生物由于 DNA的核苷酸的堿基部分的排列不同,故儲存的遺傳信息也不同,并按照此種遺傳信息生產各種物質。生物如果沒有自己的 DNA 而復制異種 DNA,那就只能按異種 DNA 的遺傳信息生產異種物質。欲使此情況實現,就要應用 DNA 重組技術。例如,把具有人干擾素(Interferon)生產能力的基因植入大腸桿菌、可使大腸桿菌獲得產生干擾素的能力。因為大腸桿菌的增殖能力非常強,所以能大量生產干擾素等有用物質。重組 DNA 技術的關鍵是宿主和載體的關系?,F正大力研究開發穩定性高、適合工業生產的宿主—載體系統。美、日、德等國已經完成了重組 DNA 基礎技術的研究,正欲應用于生產,特別是干擾素的生產。
2.生物反應器
現在,生物反應器巳進入第二代,即最大限度地利用酶反應的特異性和精密的、多階段的反應系統。正在研究、開發的生物反應器,根據其使用目的可分為兩類:通過特定的酶和底物,合成有用物質的“合成用生物反應器”,例如多肽的合成;利用特定的化合物與酶反應而進行定量或定性分析的裝置.如診斷用生物反應器,它能精確地測定血液中的糖和膽固醇等微量成分。
今后,生物工程在精細化學品領域,將會有許多新技術被開發,并用于產品的生產,且使其實現工業化。生長激素和干擾素己商品化。另外,尿激酶等醫用酶和工業用酶已經或正在實現工業化生產。再如,在精細化學品的食用色素等食品添加劑、獸藥(如疫苗、激素等)、以及石油鉆井泥漿添加劑等方面也有應用。由上述不難看出,生物工程將促進精細化工的技術水平邁向新的階段。
三、基礎理論進展
現代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和海量運算問題的進展,選鍵化學、遺傳算法等新興學科的出現使得精細化學品新品種的研究、開發將出現新的變化:從經驗式方法,走向定向分子設計階段,從而定向開發新品種。這就可以縮短時間、減少費用、提高篩選幾率,從而創造性能更優異的完全新型的品種。例如在醫藥方面,可能在防治腫瘤、心血管病、病毒性疾病、精神病等方面取得突破,從而開發出較理想的防治藥物,在提高人的智力和抗衰老方面,也將會取得進展。在農藥方面,會出現高效、無公害和無殘毒的新農藥。當然,精細化工的其他行業也將獲得突破性的進展。
發達國家精細化工企業發展策略
一、國際化
目前發達國家精細化工企業已經形成了諸多的跨國企業集團,例如始創于 1837 年,世界最大的日用消費品公司之一寶潔公司就采取了多元化的戰略,積極開拓國際市場,尤其是加強多發展中國家市場的開發?,F在寶潔公司全球雇員超過 10 萬,在全球70 多個國家設有工廠及分公司,所經營的 250 多個品牌的產品暢銷 130 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包括洗發、護發、護膚用品、化妝品、嬰兒護理產品、婦女衛生用品、醫藥、食品、飲料、織物、家居護理及個人清潔用品。
總部位于德國的勒沃庫森的拜耳公司,更是在六大洲的 200個地點建有 750 家生產廠;擁有 120,000 名員工及 350 家分支機構,幾乎遍布世界各國。高分子、醫藥保健、化工以及農業是公司的四大支柱產業。公司的產品種類超過 10,000 種,是德國最大的產業集團。
2002 年世界 500 強前 50 位的日本住友的核心企業日本住友化學公司與英國 Merisol 公司在南非薩索堡的薩索廠內建成合資項目—環氧樹脂中間體原料生產裝置,現已經開工運轉。產品是半導體封裝用環氧樹脂的中間體甲酚-線性酚醛,年產量幾千噸。生產的產品全部供住友化學公司使用。該公司還通過改擴建將其愛媛縣裝置產能增加了 1000 噸/年,使公司總產能提高至 7500 噸/年。2003 年與荷蘭蜆殼集團(Shell)簽署意向書,研究在新加坡建設新的乙烯裂煉廠的可行性,投資額,估計在 10 億美元左右。
通過這些事例,我們可以發現發達國家精細化工企業普遍采取了國際化的跨國、跨行業、跨部門的經營策略。這一方面是順應世界經濟一體化的趨勢,另一方面是通過整合上下游企業,發揮各國的比較優勢,更好的發展壯大。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生產方式也是由于發達國家精細化工企業為逃避國內日益嚴格的環保要求,而將污染轉移,降低成本的一種做法。
二、輸出技術和專利為主
發達國家精細化工企業由于自身發展的歷史長,在產品開發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對發展中國家以輸出技術為主。同時充分利用 WTO 對知識產權的保護條款,在輸出技術的同時,利用專利制度來限制發展中國家企業的發展。
世界上一些著名企業都擁有大量的專利。杜邦公司擁有 3.1萬件專利,1986 年~1996 年的 10 年間共發布專利達 5555 項。拜耳申請獲準專利共達 15.5 萬項。帝國化學工業公司擁有 15 萬項專利、3.3 萬項發明。巴斯夫公司在全球的專利總數為 7.5 萬項。美國陶氏化學擁有的專利總數達 2.9 萬多項,每年用于專利的費用為 3000 萬美元之巨。
近幾年來,國外一些著名企業為了占領中國化工產品和技術市場,并為獲得未來的發展尋求法律保障,紛紛來華申請專利。僅 1998 年,杜邦、殼牌、??松驹谥袊头謩e申請了 1124
項、860 項,343 項專利。這些跨國公司在華的專利申請,一類是圍繞自身的優勢技術領域或拳頭產品,以占領中國市場和制約中國相應的技術發展為目標;另一類是在充分研究中國石油和化工企業的專利創新構思上,或在我國創新構思的啟發下的改進或相關專利的申請,其目的是希望在這些領域獲得優勢競爭地位。
知識產權是國際貿易競爭中面臨的首要問題,按照“共同游戲規則”,發展中國家化工企業將與發達國家跨國公司打一場沒有硝煙的知識產權保衛戰,而專利與技術標準(技術壁壘)將是爭奪的焦點。
三、本土化
發達國家跨國公司在國外開展業務中,普遍在人員、原材料、品牌和公共關系中采取本土化的策略。一方面利用該國廉價的人力資源和原材料,壓縮成本,另一方面可以更好的進入該過市場,避開管制。
當然這種做法可能達到“雙贏”,但是對當地員工的差別待遇和殘酷剝削也是存在的。另外將處于產品的衰老期的產品在發展中國家傾銷,很可能嚴重挫傷該國的民族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