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游覽活動雖古已有之,但那不過是商賈、政要、學儒、僧侶等人士的個體活動,向他們提供食宿、運送的店家也是各自分散的單項業務,并未形成彼此銜接的招徠、組織、行宿食購等配套接待網絡。由某類企業有組織的從事統客運、住宿、餐飲、游覽、療養等系列系列服務,從而形成為一種產業經濟,則是在近代市場經濟發展和世界政治經濟文化體系形成之后出現的。近代旅游業發端于19世紀中葉的西歐,然后向北美、東亞擴展。經過近百年的發展,初步形成了由歐美一批由旅行商、飯店、車船公司等組成的旅游企業。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近百年中,旅游業在彼起此伏的的經濟危機、社會沖突、戰爭與革命中緩慢發展。這是國際旅游業的初步發展階段,也可稱為傳統旅游業。
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和平與發展成為世界發展的主流,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社會經濟迅速發展,物資與非物資交流日趨頻繁,自由旅行與自主休閑成為公認的人權內容。在這種背景下,傳統旅游業逐步向現代旅游業提升。
現代旅游業是對傳統旅游業的繼承、創新和提升,但又具有與傳統旅游業所沒有的新特征、新業態、新功能。
一、旅游資源
傳統旅游業主要依托自然生態資源和歷史文化資源,而現代旅游業更注重挖掘當代各種社會資源(工業、農業、文化、科技、教育、康體、重大節事、現代科技成就、軍事工程等等),依托整個現代城鄉環境,依托日新月異的現代科技無限創造,不斷地擴大旅游供給的品種和質量。社會旅游資源以現代社會、經濟、文化和科技軍事成果為旅游吸引物,其核心是人,即人的生活、人的風情、人的精神、人的創造,因而可以不斷創造、不斷挖掘、不斷利用、永無窮盡的。傳統旅游資源觀的有限論觀念應該重新審視。社會資源無限論為旅游的可持續發展開辟了無限廣闊的前景。
二、旅游產品
傳統旅游業主要提供觀光、度假和康體健身等休閑娛樂等產品,通常被認定為生活性服務產品。現代旅游業進一步擴展到公務、商務、會議、展覽、人才培訓和企業擴廣等產品,具有生產性服務的功能。以工業旅游為例,既有為旅游者提供觀光、休閑、增智、娛樂等生活性服務的功能,又有為工礦企業宣傳企業形象、培育企業品牌、擴大企業社會影響的生產性服務的功能。
三、客源市場
傳統旅游業的市場半徑較短,主要在國內和周邊鄰近地區,而現代旅游業進一步擴展到全球。每年有八、九億次人次的國際游客在世界各地進行跨洲、跨國旅游活動。傳統旅游業的市場群體有限,主要是貴族、富商和名流等社會上層富裕階層。隨著社會福利的普及、公民帶薪休假制度的建立,休閑權被國際公認為人權的內容之一,旅游休閑已從少數群體的奢侈性消費成為大眾化的文明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四、科技支撐
傳統旅游業主要依托近代以蒸汽機發明使用為標志的第一次產業革命成果(火車、汽車、輪船等)、以電氣發明使用為標志的第二次產業革命的成果(電話、傳真等),而現代旅游業則是在以數字電子為標志的第三次產業革命成果的基礎上,廣泛地吸收、利用現代科技的各方面成果,從而使旅游的生產、營銷、服務和管理等各個領域發生革命性的變革,極地旅游、太空旅游、海底旅游、虛擬景觀和網絡營銷、網上預定與結算等電子商務形式等層出不窮。
五、旅游企業
從近代歐美出現旅游服務業以來,旅游業一直在市場經濟基礎上以企業作為經營主體。傳統旅游企業一般在國內或洲內從事經營活動,由旅行社、賓館旅店、餐飲店、商店、娛樂機構和運輸公司等不同類型的企業各自承擔相應的旅游服務環節,形成招徠、組織、客運、觀光、住宿、餐飲、娛樂、購物等旅游服務鏈。在科技現代化、經濟全球化、區域一體化深度推進的背景下,現代旅游業逐步形成了跨地區、跨國家、跨洲界、跨行業(旅行商、飯店、航空公司、游船公司、娛樂公司、度假村等)的全球性旅游集團,產生了一大批各有專長、各具特色的著名國際、國家旅游品牌企業。在這些著名旅游集團的主導下,形成了由批發、代理、零售組成的全球性旅游產銷體系。
六、產業隊伍
傳統旅游業主要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就業門檻相對較低。現代旅游業以高新科技為支撐、知識經濟為依托,擁有一支優秀的企業家隊伍、高素質的管理團隊、各種技術專長的專家群體以及訓練有素的員工隊伍。像迪斯尼這樣的全球性休閑娛樂、旅游度假品牌,無疑集合著一支從策劃創意、設計制作、經營管理和市場營銷各方面的專家和高素質的員工隊伍。在世界范圍內,旅游已經成為重要的就業渠道(約占就業總量的1/9),旅游從業者已成為一支重要的產業隊伍。
七、產業形態
傳統旅游業主要由客運、風景、住宿、餐飲、等行業組成,配套的有通訊、購物、娛樂、康療等行些,產業構成較為簡單。現代旅游業由于其地域延伸、規模擴張和產品深化,與國民經濟的眾多產業具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它以行、游、住、食、購、娛為核心,由旅游服務行業和與該行業直接、間接相關的一、二、三產業共同構成的旅游產業,由眾多行業鏈(或行業群)組成的產業集合體。有些行業和部門,由于旅游業發展的巨大需求,已形成某些相對獨立的分支行業,如旅游教育業、旅游咨詢業、旅游廣告業、旅游農業等。
八、與自然環境關系
傳統旅游業依托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優美奇特的自然風光,側重對自然生態環境的利用開發,更多地對自然生態環境的“索取”。現代旅游業在依托生態環境和自然風光的同時,更注重對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培育和優化,主張開發綠色產品、推廣綠色經營,提倡綠色消費、開展綠色宣傳,提高旅游管理者、經營者、旅游者和旅游目的地居民的環境意識、生態意識和綠色旅游意識,建立綠色旅游管理體制,日益成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產業。
九、政府引導
歐美國家傳統旅游業一般從國內旅游起步,主要利用原有的風景園林、文化博覽和體育醫療等觀光休閑、娛樂康體資源,依托日趨完善的交通客運、郵電通訊、商業服務設施和相關的商法體系,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中自然發展,政府對旅游行業的行政干預較少。發展中國家旅游業大多從接待入境游客起步,交通客運、郵電通訊、商業服務設施和相關消費法規又很不完善,為了處理和協調接待入境游客中面臨的眾多問題,在發展旅游業的初期政府采取較多的行政干預措施,甚至直接開發旅游接待設施、經營旅游企業。隨著現代旅游業的普遍、深入發展,市場經濟的發育與成熟,越來越多的國家設立了專門的旅游行政管理機構,對引導旅游業的發展列入政府的職能范圍。同時,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旅游管理分權化趨向,政府主管機構與旅游行業組織及企業之間 “公私合作伙伴”關系的形成,國有旅游企業民營化或國有民營的趨勢,旅游行業組織規范、協調、自律和服務功能的強化,政府對旅游業的管理方式也不斷改變。政府逐步從直接開發、經營和管轄具體的旅游服務運行中退出,而主要采取政策指導、社會協調、信息引導和法律規范手段,規范市場秩序、推進市場促銷、提升產業素質。
十、國際協調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旅游業的國際聯系與協調主要由旅游企業自發進行,各國政府間的官方協調微乎其微。1946年在倫敦召開的首屆國家旅游組織國際大會基礎上成立的世界旅游組織(WTO),1969年正成被聯合國大會批準,現今已有139個國家、6個區域性和350個公司會員,其成員遍及全球,在協調各國政府旅游政策、制定旅游規范標準、促進各國旅游合作等方面開展了卓有成效的活動。還有國際研究機構世界旅行旅游理事會(WTTC),區域性的國際合作組有歐洲旅游委員會(ETC)、亞太旅游協會(PATA)、東盟貿易和旅游委員會(ASEAN-TTC)和拉丁美洲旅游組織聯盟(CTOLA)等,還有各旅游服務行業(航空、飯店、旅行社、度假村等)的世界性和區域性的國際旅游商組織,國際協調逐步加強,旅游經濟的全球國際化、區域一體化程度越來越高。
總之,現代旅游業的實質是傳統旅游業的現代化,其國際背景是科技現代化、經濟全球化、區域一體化和文化多元化,其國內基礎是經濟現代化、社會城市化、服務體驗化和休閑大眾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