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背景
1、產業結構動態中,呈現趨于優化的跡象。總體看來,建鄴區三次產業結構在波動中逐漸朝向合理的方向調整,三次產業比重逐漸上升,一產的比重逐漸降低。但是目前的產業結構尚不能體現出現代化新區的城市功能定位。
2、傳統產業的主體性特征明顯,新興的核心產業尚未形成。建鄴產業基礎尤其是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基礎比較薄弱,在區域中的影響力不大。現有行業多為低水平的傳統加工工業,如機械制造、服裝服飾、食品加工等,缺乏明顯的優勢主導產業,產業的自增長力、可持續能力、整體競爭力都有待進一步提高。產業的最佳結構效益沒有發揮出來。第三產業的層次也不高,服務經濟的優勢也沒有得到充分的體現,這些都有悖于河西新城區的發展定位。
3、產業組織“小、散”,難以形成具有綜合競爭力的產業鏈。
4、產業空間“北商南工”格局,布局分散導致綜合效益不高。建鄴區產業基礎較為薄弱,優勢的主導產業并不明顯,大型的主導企業比較缺乏,現代制造業、現代服務業還沒有成型,特別是近期全區的商貿服務業發展較為滯緩,商業設施亟需改造,需要進一步提高規模和檔次。一般來說,區域產業發展受到區域社會消費、資源狀況、科技水平、區域產業發展的基礎和傳統以及區際聯系與區域分工等因素的影響。目前整個建鄴區正處于產業重構與轉移的關鍵時期,面臨著其他城區無法比擬的條件。
項目思路
根據前面的分析,中機院確定建鄴新區產業發展的總體思路為:立足本區實際情況,緊緊抓住南京市沿江開發和河西新城作為南京市“一城三區”建設的重中之重的戰略契機,緊密圍繞建設經濟強區、增強本區經濟實力、滿足本區不斷增長的人口和社會發展需求的最終目標,充分利用本區資源、發揮本區優勢,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走新型工業化的道路,推進產業結構升級,著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和都市型工業,形成以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房地產業、商貿業、文化體育產業為支撐,以旅游業和都市觀光生態農業為補充的產業體系,優化產業空間布局,形成“一核三軸兩帶三中心 ”的產業空間布局。
項目目標
1、產業發展總體目標
緊緊圍繞建設城市新中心和增強本區綜合經濟競爭力,不斷加大產業培育力度,實現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爭取在“十一五”或更長一段時期內,形成以旅游業為先導,以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房地產業為主導,以食品加工、商貿業為基礎、匹配于新區的新型產業體系。
規劃期末,三次產業結構逐漸調整到:三產55%、二產40%左右;GDP達到430億元,人均GDP達到8.5萬元 左右;從產業內部結構的培育來看,著力發展現代金融等知識型服務業、高新技術(研發)與創意產業,構建知識型產業聚集的現代化新城區,努力使新區知識型產業占GDP比重的40%以上;通過產業空間的合理布局和充分發展,使建鄴新區成為南京市和南京都市圈內經濟發展有活力、產業結構水平高、經濟社會發展協調的現代化新區,進入南京第一方陣區,實現經濟強區的目標。
2、建設時序目標
近期目標(“十一五”期間)
從產業結構和經濟總量來看,第二產業的比重由2003年的69%逐漸調整到45%左右,第三產業比重逐步由2003年的25.3%逐步調整到50%左右,一產的比重將維持在5%左右。
按照超常規、跨越式的發展速度進行推算(假設人均GDP按照18%的增長速度),按照屬地統計預計的2004年底GDP為80億元,按此計算,建鄴2010年GDP將達到215億元,人均GDP達到6萬元左右。科技園入園率達80%以上,園內入駐高新技術企業20家,通過ISO9000質量體系認證的企業達30%以上。河西CBD集聚南京30%以上的涉外資源(跨國公司代表處、外國銀行、外資商業企業等)。整個新區形成個性鮮明、品位獨特,具有較強的綜合競爭力的城市新區。
從產業空間布局來看,建成新城科技園、南湖商業中心、江東門地區商業文化中心,基本建成濱江觀光帶和河西CBD,啟動南部地區建設,初步形成產業集聚效應明顯,空間分布合理,產業結構優化的產業空間布局。
遠期目標
從產業結構來看,二產比重逐漸調整到40%左右,三產比重逐漸調整到55%左右。
從經濟總量和人均GDP來看,考慮到新區持續發展的后勁較大,依然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但是由于基數的增長,相對增長速度有所下降(采用13%—15%),2015年GDP將達到430億元,人均GDP達到8.5萬元左右。科技園入園率達90%以上,河西CBD集聚南京50%以上的涉外資源。建鄴區成為高度開放,對國內外優勢企業具有吸引力的,創新資源基礎雄厚、環境支持系統建設水平較高,能夠為中小創新企業所依托并脫穎而出的,以新型產業為主的工業基地和現代服務業中心。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傳統商貿業、觀光旅游業、體育文化產業等為主體的現代都市產業群。
從產業空間布局來看,構筑與城市生態環境相適應,與城市新區定位相融合,與長江三角洲地區中心城市地位相吻合,與產業結構升級相匹配的產業布局結構,初步形成具有比較優勢、富有生機活力的“一核三軸兩帶三中心”的產業空間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