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收低賣業主難以為繼
2010年12月20日,羅甸縣油桐加工業主莫顯明盡管在這一個趕場天收了2.5萬公斤油桐籽,卻仍是一臉愁云:“除去加工成本,連薄利都難得找。”他說,這兩年的市場桐油賣不起價,油桐籽收購價又降不下來,中間商大多沒得賺。
桐油市場價何以走低?據專家分析,我國桐油成品每年大致有30%出口,國內桐油主要用于油墨、特種紙張、防水材料以及電子工業集成板等的生產加工。近年來,國內開發豆油替代桐油,開始有擠壓桐油運用空間的趨勢。但無論是用途的廣泛性還是耐用性方面,桐油都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
羅甸縣油桐種植歷史悠久。上世紀上半葉,油桐就已經成為該縣向外輸出的主要農業特產。之后,由于價格穩定,管理成本低,加上政府補貼,該縣油桐種植面積逐年擴大。2000年,全縣桐油樹種植發展達到37萬畝,產量1920萬公斤,出售桐油4799噸,上交利稅1000多萬元,一舉成為我省重要的油桐生產基地。油桐種植與早熟蔬菜一道,成為該縣農民收入的支柱產業。與此同時,油桐種植發展和產品熱銷帶動了桐油加工業的發展,鼎盛時期該縣擁有80多家桐油加工企業,年加工能力達到5000多噸,引入省外廣西天峨、樂業以及省內望謨等縣大量油桐籽的流入。
后期由于收購價的大幅度波動,嚴重挫傷了農民發展油桐的積極性,不少農民認為油桐發展不劃算而逐漸放棄對桐林的管護,任其自生自滅,更有甚者還發生了毀桐改種的現象。油桐面積和產量的嚴重滑坡,使桐油加工企業遭受重創,全縣桐油加工企業由原來的80多家銳減到現在的10家。(www.PolymerCN.net|NO.74859)
為恢復油桐產業,羅甸出臺了一系列鞏固和壯大油桐產業的措施和對策,結合農村扶貧項目、生態工程建設、信貸扶持等鼓勵桐農種植,改造低效油桐林,促進了桐林快速增長。2007年羅甸縣將油桐產業列為該縣十大產業之一,采取領導集團承包的方式明確目標、落實責任、加快發展。當年,桐籽價格漲到3.4元/公斤,市場價格帶動了農戶的生產積極性。2008年,該縣提出采取連片種植、大戶承包、貸款扶持、每畝補助30元等激勵機制鼓勵農民種植油桐。目前,該縣種植面積已達62萬畝,其中,成林油桐41萬畝,新造21萬畝。
如今,該縣更提出“十二五”期間將油桐產業打造成省級龍頭企業,形成以桐油為主,桐粕為輔的油桐產業加工鏈的目標。
加工能力過剩呼喚擴大種植
油桐不僅是一項生態工程,更是一項惠農、強農、富縣產業。該縣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使人看到了這一產業的發展希望所在。但存在的諸多問題和困難仍需要落實,給予關愛。目前該縣現有的41萬余畝成林油桐大都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種植的,已有30年左右樹齡,至少有一半以上樹種已老化,期間也很少更新,新造的21萬畝油桐需要5年才產果,8年后進入豐產期,加上紫莖澤蘭草的入侵,產量不足850萬公斤。現該縣有油桐加工企業10家,年加工能力1200萬公斤,本地產850萬公斤,這需要外部流入350萬公斤以上才能滿足加工企業的生產需要。
另外,由于油桐產量少,加工企業之間競相抬價,致使加工成本增高,給企業增加了經營壓力。
針對存在問題,業內人士認為,一是組建油桐加工企業集團,穩定價格,引進新技術,促進油桐深加工,延長產業鏈,增強企業邊際收益;二是建立消滅有害生物的長效機制;三是采取公司+農戶、大戶+農戶等方式促進油桐種植規模,實現油桐產業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