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背景
昆明市地處滇池盆地北端,云貴高原中部,地勢北高南低緩緩傾斜。盆地受南北斷裂帶地質構造的影響,山脈和湖泊呈南北向展布。城市三面靠山,南濱滇池,具有依山面水的良好自然環境。為了抓住西部大開發,把云南建設成民族文化大省、旅游經濟強省和國際大通道的發展機遇,進一步改善城市生態環境質量,貫徹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為此昆明市規劃院以創建生態城市為長遠目標,以創建國家園林城市為起點,根據國務院批準的《昆明城市總體規劃(1996-2010)》確定的框架,修編了《昆明城市綠地系統規劃》。
項目思路
一、規劃構思
更新觀念,開拓視野。近期建設以創建國家園林城市為目標,遠期圍繞創建生態城市的大目標,合理規劃布局昆明城市綠地系統,堅持“以人為本”,以改善城市生態環境、人居環境和投資環境為主要目標,為昆明城市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空間布局
為統籌解決城市規劃區內綠地建設、環境保護與城市發展的矛盾,根據昆明城市用地發展條件及特點,規劃從區域——滇池流域——主城三個層次,構架昆明城市的綠地系統。
1、昆明區域綠地系統總體格局
在昆明區域范圍內,從生態環境保護的角度出發,充分利用昆明區域的地貌特點,結合城郊旅游業、農業的發展,在區域內建立以水源保護區、自然風景區、各類大中型公園、農田、林地等為主的面狀綠地;在主要河流、公路、鐵路等沿線開辟帶狀綠地;完善城、鎮、村內部的綠地系統,形成區域的點狀綠地。將國土綠化與城市綠地系統緊密聯系,逐步建立多層次、多類型“點、線、面”相結合的城鄉一體的綠化網絡。
2、滇池流域綠地系統總體格局
規劃將整個流域范圍劃分為風景絕對保護區、風景協調區、城鎮建設區、水源涵養區。風景絕對保護區以滇池水面為中心,沿岸形成灘涂綠化、濕地灌木、防護林帶相結合的以自然綠化為主的環湖綠化帶;風景協調區是城鎮建設區與絕對保護區之間的過渡地帶,對其中人工建設活動加以嚴格限制,形成高綠地率的區域;城鎮建設區控制發展規模,加強區內的綠化系統建設,保證該區的綠地率在30%以上;水源涵養區內實行封山育林,恢復山林植被,嚴格限制工業發展,積極發展高效生態農業,使流域內丘陵地區的森林覆蓋率達65%,平地地區的森林覆蓋率達20%以上。
3、昆明主城綠地系統總體格局
從昆明自然生態環境出發,充分利用其得天獨厚的“三面環山,一面臨水”的自然風貌特色,塑造主城外圍的綠色生態空間,同時以水道、綠道組成的綠色廊道為紐帶,與主城區的公園、游園、專用綠地等綠地斑塊串聯起來,共同構成主城區“生態基質——綠色廊道——綠地斑塊”的生態綠地系統的格局,從而有效避免主城“攤大餅”式無序蔓延,為形成合理的城市發展框架提供生態依據。
生態基質:形成“依山傍水,一圈四楔”的良好生態背景。
綠色廊道系統:形成“一軸兩環,四籬五線”的綠色網絡。
綠地斑塊系統:由城郊八片風景公園,9個市級公園,16個區級公園及若干居住區級公園、街頭綠地廣場、小游園、專用綠地共同構成“八片九園、珠落玉盤”的格局。
創新與特色
突破了常規的綠地系統規劃模式,運用景觀生態學原理(即:通過景觀空間格局和景觀元素形狀的設計,維護各種生態過程的健康和安全,使生態系統得以持續發展,并能最大限度滿足人類居住、休憩和娛樂的需要)。從昆明宏觀自然生態環境出發,充分利用“三面環山、一面臨水”的自然特征,塑造主城外圍綠色生態空間,建構主城“生態基質——綠色廊道——綠色斑塊”的生態綠地系統和格局,為建設有特色的山水園林城市,提供生態依據。在此基礎上做了兩套近期建設方案,進行對比研究,安排項目,估算資金。并制定出實施項目的具體措施,使規劃具有科學性、連續性和較強的可操作性。
項目效果
根據《昆明城市綠地系統規劃——近期建設規劃》,現已建成的項目有“盤龍江北段濱河綠化、西園路(丹霞路口——昆畹路)、青年路(金碧路口——東風路)、穿云路的道路綠化”,以及正在建設中的“真慶文化廣場”。
通過這些項目的實施,加強了城市濱河綠化、道路綠化、公共綠地的建設,使城市綠化景觀有了一定改善。同時實施中注重城市綠化品質的提高,通過大樹進城,增加了城區綠量的豐厚度。已取得一定的環境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