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綠電資源豐富,在綠氫產業發展上具有顯著優勢,大力發展氫能產業對于更好地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有效地促進新能源消納、在“雙碳”背景下搶占發展先機進而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和未來產業具有重要意義。綜合分析各方面的情況,氫能產業已成為內蒙古必須搶占的新領域、新賽道,應著重抓好六個方面的工作。
一、進一步優化氫能產業布局
發展綠氫產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只有科學謀劃布局,才能有序推進、不打亂仗。因此,要綜合考慮氫能產業發展的各個關鍵因素,結合已有的發展基礎,做好內蒙古統一的規劃設計。在目標設定上,遵循發展規律,保持歷史耐心,既適度超前,又不脫離實際;在項目設置上,注重與風光資源稟賦、土地資源狀況、水資源承載力、電網接入條件、用氫場景分布等相匹配,聚合競爭優勢;在實施時序上,注重與綠氫的市場需求、技術進步水平、設備迭代速度等相適應,把握好節奏和力度,防止“一哄而上”、低水平同質化發展;在產業環節上,注重制備、儲存、運輸、應用及裝備制造等相互銜接,使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協同聯動。
二、把氫能作為科技“突圍”的重點領域
解決“綠氫貴、裝備貴”“成本高、效率低”等制約氫能發展的關鍵問題,根本上要靠科技進步,誰率先取得關鍵技術突破,誰就能贏得發展先機。一是要把氫能的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作為實施科技“突圍”工程的重點領域,把氫能科研人才作為實施“英才興蒙”工程人才引育的重點對象,把氫能科研項目作為科技經費的重點投向,盡可能地為氫能領域科技創新創造優越條件;二是由科技、能源等部門會同重點企業,梳理氫能產業鏈在關鍵核心技術方面的需求,按照以需求定項目的原則,系統化地部署氫能產業各主要環節的科技重大專項,采取“賽馬制”“揭榜掛帥”等形式,組織開展科技創新;三是加強科研,統籌校院企、產學研等各方力量,發揮好懷柔實驗室內蒙古基地、大青山實驗室等研究機構的作用,加大力度引入高水平的科研團隊,組建高能級創新聯合體或氫能研究機構,圍繞高效率風光發電、寬功率波動適應性制氫等技術工藝和質子交換膜、抗氫脆管道、高端催化劑、碳紙等關鍵材料開展集中攻關,著力解決“卡脖子”問題;四是要把氫能裝備制造作為氫能產業發展的重點,加強氫能“制儲輸用”相關裝備制造新技術的研發,帶動內蒙古現代裝備制造業實現多元化、高質量發展。

三、抓好綠氫制備項目和輸氫管道建設
一方面,穩步推動綠氫制備項目。綠氫制備是綠氫產業鏈的起點,也是整個產業發展的基礎。針對當前綠氫市場不旺、企業生存困難的問題,需要給予企業和項目建設一定的政策扶持。對于已建成的綠氫制備項目,要“扶上馬,送一程”,幫助其擺脫當前的困境。相關企業都希望對“年上網電量不超過年總發電量的20%”的政策在具體執行時按年實際發電量把握。對于新建的綠氫制備項目,盡量采取風光制氫、風光氫儲、風光氫儲氨醇等一體化建設模式,從而在穩定用電、就近轉化、節省儲運等方面降低成本。在各風光制氫項目中,采取風電和光伏組合供電、配備儲電和儲氫設備的制綠氫成本最低。同時,輸氫管道的建設成本約為輸電線路的3倍,風光制氫一體化項目距離用氫場景較遠,制氫端應當就近用氫場景,盡量做到只輸電不輸氫,建設成本就會大幅下降。另一方面,扎實推進輸氫管道規劃建設。管道是長距離、大規模輸氫最經濟、最可行的方式,未來內蒙古綠氫外送主要依托輸氫管道。因此,應加快編制綠氫管道建設發展規劃,結合綠氫制備項目布局、區內綠氫應用場景分布、區外潛在的綠氫銷售市場、未來綠氫市場需求預期等,充分論證輸氫管道的主線、支線和出口布局,排好優先序,指導內蒙古管道建設科學、有序地開展。當前,內蒙古要大力推進商都縣至京津冀地區、達茂旗至包頭市區兩條輸氫管道建設,加快前期工作進程,爭取早開工、早建成、早運行,打造示范樣板,積累建設和運營經驗。同時,內蒙古要盡早著手研究編制加氫站建設規劃,有序推進建設工作,其中站內制氫具有省去運輸環節成本、儲氫量小而相對安全等優勢,油氣電氫一體化能源站具有綜合成本較低、加注充裝方便、易于集中管理等特點,這兩種建設模式應在規劃中重點考慮。
四、大力開拓區外和區內兩個綠氫市場
綠電需要消納,綠氫同樣需要消納。一方面,要積極發展區外綠氫市場。對于內蒙古來說,綠氫外輸是將來綠氫消納的主渠道,必須超前謀劃“蒙氫外送”“西氫東送”。當前的重點是,充分利用京蒙協作機制,深入開拓京津冀地區綠氫市場;加強內蒙古與駐區央企的協商合作,用好中央定點幫扶機制,爭取能源、化工、電力類央企深度參與內蒙古綠氫項目建設和優先使用內蒙古綠氫資源;加強內蒙古與周邊省份的交流與合作,發掘好潛在的綠氫市場。另一方面,要積極培育區內綠氫市場。事實上,內蒙古在能源利用上完全可以直接使用綠電,把綠氫作為燃料使用的意義不是很強,其在區內的用途應當以原料為主。當前,內蒙古應重點做好兩方面的工作。一是加緊謀劃水泥、鋼鐵、電解鋁行業清潔能源尤其是綠氫的替代工作。國家在把電力行業納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基礎上,即將覆蓋到水泥、鋼鐵、電解鋁等行業,今后還會逐步擴大。作為水泥、鋼鐵、電解鋁生產大區,內蒙古理應提前謀劃做好應對工作。二是積極推動冶金、化工行業使用綠氫。相關資料顯示,全國工業領域用氫量占總用氫量的80%以上①;鋼鐵行業碳排放量約占總碳排放量的15%②,主要源于生產過程的制氫環節;合成氨、合成甲醇和石油煉化三類化工工藝碳排放量約占化工行業的45%③,同樣主要源于生產過程的制氫環節。內蒙古用氫狀況也大體如此,在冶金、化工行業進行綠氫替代十分必要。此外,應積極在交通領域固定線路推廣氫能重卡、公交、環衛車等氫能車輛,在電力和建筑領域探索氫能備用電源、氫能分布式發電、氫能熱電聯供和煤電摻綠氨、天然氣摻綠氫等方面的綠氫應用。
五、集中打造氫能產業先行區
當前,氫能產業爆發的臨界點尚未到來,沒有形成較為成熟可行的產業模式,技術迭代升級和設備更新較快,暫不具備大規模鋪開的客觀條件。同時,氫能產業縱貫“制儲輸用”等多個環節,橫跨能源、交通、工業等多個領域,只有全環節、全領域試驗示范,才能看到氫能產業發展的整體效果。因此,在氫能產業發展初期,應選擇基礎條件好、市場空間足的呼包鄂等優勢地區全域先行先試,推動綠氫產業全鏈條發展,從完善政策、規則、標準體系到加強輸氫管道、加氫站等基礎設施建設,從綠氫的制備、儲存、輸送到在工業、交通、電力等行業應用,從技術研發到氫能裝備制造,從項目審批管理到安全監管進行全方位的探索實踐,在氫能產業的技術、模式、市場等方面相對成熟后逐步推開,努力把“盆景”變成“森林”。
六、完善推動氫能產業發展制度機制
內蒙古把氫能作為一條重點產業鏈進行打造,需要充分發揮產業鏈工作機制的作用,加強對氫能產業發展的統籌,細化有關部門的職責,完善相關政策、規則和標準,解決好工作中遇到的困難。特別是要完善氫能產業政策體系,強化政策協同配套,探索施行減免并網型風光制氫一體化項目容量電費、給予綠氫制備和使用補助、摻綠氫部分不計用能指標、加氫站享受充換電站電價優惠、減免氫能車輛高速公路通行費等措施,使氫能產業發展渡過起步階段的艱難期,為今后大規模發展氫能產業打下堅實基礎。(作者:張赫,田潔,曹友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