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低空經濟發展進程中仍面臨低空飛行航線審批周期長、操控與維護人員短缺嚴重、空地協同安全保障不足等現實困境。因此,在深入分析無人機物流發展規律的基礎上,通過建立分級分類空域準入機制、構建校企聯合培養模式、搭建智能化監管平臺等,為無人機物流在低空經濟發展中探索可持續發展路徑,對推動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無人機物流在低空經濟發展中面臨的挑戰
1.低空飛行航線審批周期長
在加快發展低空經濟的進程中,高效便捷的空域審批機制是保障無人機物流規模化運營的關鍵。目前航線審批在流程設置和周期控制方面仍需進一步優化,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無人機物流網絡的發展節奏。一方面,由于低空空域管理涉及民航、軍航等多個部門,現有審批機制在職責劃分和標準統一等方面有待完善,使得新航線從申請到獲批往往需要數月時間,即使是原有航線的微小調整也需要重新報批,這種審批流程制約了低空經濟空域資源的高效開發,使無人機物流企業在網絡布局規劃和航線優化方面投入較多的時間和人力資源,影響了配送網絡的布局進度。另一方面,現行的審批政策尚未充分體現差異化管理思路,未能根據不同場景、不同載重、不同高度設置相應的審批流程,根據民航局的數據,截至2023年底,我國民用無人機注冊數量126.7萬架,全年總飛行時間達2311萬小時,同比增長11.8%,這種快速增長的行業發展態勢對審批機制的精細化和靈活性提出了更高要求,當前無人機物流企業在季節性運力調整和航線優化方面的響應空間有待提升。
2.操控與維護人員短缺嚴重
當前,行業人才供需失衡問題日益凸顯,特別是高素質專業人才匱乏,成為制約行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無人機物流對操控人員的專業要求較高,既需要掌握無人機駕駛技術,又要了解航空氣象、空域管理等專業知識,在網絡規模快速擴張的過程中,專業人才培養速度難以匹配行業發展需求,尤其是在偏遠地區和新開發航線區域,高素質人才引進和培養面臨較大困難。另一方面,無人機日常維護和故障檢修需要具備機械、電子、軟件等多領域知識背景的復合型人才,據行業調查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持有無人機操控員執照的人數僅占無人機實名登記總量的12%左右,專業人才缺口明顯,尤其是在低空航線規劃、空域管理等復合知識領域的高端人才供需失衡,已成為制約低空經濟空域資源開發的瓶頸。在維護和檢修領域,企業普遍反映人才招聘難度大,且現有從業人員的知識結構和技能水平也難以完全適應新型無人機裝備的維護要求,在快速更新的技術環境下,維護人員的持續培訓和技能提升也面臨挑戰。
3.空地協同安全保障不足
近年來,隨著無人機物流配送網絡的快速擴張,空地協同安全保障體系建設不斷推進,技術系統支撐能力有所提升,但在基礎設施配套和系統整合等方面仍面臨諸多挑戰。一方面,城市低空空域環境復雜,建筑物密集、電力線網密布,無人機物流在穿越建筑群、避讓障礙物等方面存在較大風險,現有的空地協同設施尚未形成完整的空域監測和預警網絡,空管系統缺乏對無人機飛行軌跡的實時跟蹤和動態預警能力,特別是在突發氣象條件和復雜地形環境下,實時監測和預警機制的響應速度和準確性需要進一步優化,基礎設施建設與實際運營需求之間仍存在較大差距。另一方面,空地信息交互和數據共享機制尚不完善,2023年,在無人機物流配送規模快速擴張的背景下,空地協同指揮平臺的覆蓋率僅為30%,這導致無人機與地面設施、車輛之間的數據交互不暢,各類感知設備和通信系統之間缺乏統一的數據標準和信息接口,在配送高峰期的任務調度和應急處置方面面臨較大壓力,尤其是在惡劣天氣和突發事件情況下,跨系統的協同指揮和應急響應機制仍需加強。

二、無人機物流在低空經濟發展中的應對策略
1.建立分級分類空域準入機制
建立科學高效的空域準入機制對促進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第一,根據城市功能區劃、人口密度和無人機配送需求,將低空空域劃分為核心區、一般區和限制區,建立不同區域的空域準入標準和管理規范,制定差異化的航線規劃指導方案,通過精準施策實現空域資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為無人機物流企業提供清晰的空域使用依據和運營指引。第二,完善審批流程體系。要建立層級審批制度,明確不同空域等級對應的審批權限和審核要點,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簡化常規航線的審批程序,對于成熟航線優化調整采用簡易程序。同時設立快速審批通道,針對季節性運力調整和臨時性航線變更設置綠色通道,通過分類施策提高審批效率,滿足企業靈活調整運營方案的實際需求。
2.構建校企聯合培養模式
校企協同育人,通過多元化培養模式創新推動低空經濟人才隊伍建設。第一,完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根據無人機物流行業發展需求,優化高校相關專業課程設置,將無人機駕駛、航空氣象、空域管理等核心課程納入培養體系,構建“雙元合作、四步遞進”的人才培養模式,建立理論教學與企業實訓相結合的課程體系,依據崗位技能要求設置課程模塊。第二,深化校企協同育人機制。推動高校與無人機物流企業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標準,聯合開發實踐課程,通過企業實訓基地建設、生產環節實習和項目式教學等方式,強化學生實踐技能訓練,建立以能力考核為導向的實踐教學評價體系,實現“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目標。
3.搭建智能化監管平臺
智能化監管體系是確保無人機物流安全運行的基礎前提,也是推動低空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第一,構建數字化監管框架。完善無人機物流監管制度設計,建立統一的監管標準和技術規范,推進監管流程的數字化轉型,健全風險評估、安全預警、應急處置等環節的制度體系,通過科技賦能提升監管效能,加強跨部門協同監管機制建設,細化監管職責分工和工作流程,形成覆蓋飛行管控、運營調度、安全預警等環節的全方位監管框架,為低空經濟發展奠定制度基礎[5]。第二,整合空地協同管理資源。推動無人機運行監測、氣象信息、空域狀態等數據的互聯互通,構建多維度的數據采集和分析體系,建立空地信息實時交互機制,完善低空經濟發展所需的數據標準和接口規范,實現低空空域環境的動態感知和預警,通過多源數據融合分析提升空地協同的精準度和響應速度,優化復雜環境下的監測預警算法,加強對無人機運行狀態的實時監測和預警能力。(作者:賈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