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經濟是指以低空飛行器(航空器)為支撐,以各類低空飛行活動為牽引,輻射帶動相關領域融合發展的綜合性經濟形態。由高科技戰略新興產業主導,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基于經濟發達區域城市(蘇州)發展低空經濟視角,從低空經濟內涵與特征入手,結合低空經濟發展趨勢,提出了發展低空經濟的實現路徑,初步得出了具有一定現實指導意義的結論。
一、低空經濟內涵特征
低空經濟是以低空飛行活動為核心,以無人駕駛(或有人駕駛)飛行、低空智聯網等技術組成的新質生產力與空域、市場等要素相互作用,帶動低空基礎設施、低空飛行器制造、低空運營服務和低空飛行保障等領域發展的綜合性經濟形態。體現為低空要素化、要素場景化、場景經濟化,產業鏈覆蓋廣泛、應用場景豐富,具備融合性、廣泛性,產業結構大致為上游包括原材料與核心零部件領域,中游包括低空制造、低空飛行、低空保障與綜合服務等,下游包括各種應用場景。低空經濟是蘇州搶占發展機遇、推動高質量發展、建立現代化產業體系“蘇州篇章”的重要抓手。

二、低空經濟發展趨勢
低空經濟在政策、科技、市場的驅動下,協同創新及產業應用空間巨大,發展勢頭強勁。低空經濟、人工智能、未來產業等方面的跨界融合將出現新的發展機遇,推動低空經濟發展呈現產品模塊化、技術融合化、場景多元化、服務智慧化、監管協同化、體系標準化等趨勢。
2.1 技術創新視角
低空經濟發展需要核心技術或標準及應用場景的構建與布局,蘇州要依托科研資源集聚優勢,支持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具體包括低空飛行器設計、自主控制、環保降噪、無人機安全防控及相關軟件、元器件、材料等領域關鍵技術攻關。加強高效氫能與儲能、航空電池控制、電池安全、數據鏈安全等關鍵技術攻關。加快推進無人機與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融合創新。建設高能級科創平臺,在無人駕駛、數字低空、綠色動力等領域,爭取孵化轉化一批創新成果、產品和技術以及產業化創新應用項目。強化標準研制及引領能力,積極推進參與低空經濟領域法規、標準制定和適航技術研究,在智能網聯無人技術裝備領域形成一批團體標準、行業標準、國家標準、國際標準規范的“蘇州范式”。
同時,注重低空經濟的科技創新,勇攀科技高峰,例如,要克服eVTOL商業化的避障問題、智能駕駛、航路規劃、電池技術等方面障礙(低空地貌相對復雜,需要三維的自動導航及不同應用場景的導航點和路線規劃,且起降時對電池提出了更高能量密度和更高倍率的要求),要對低空飛行快速監測系統、智能系統、航路規劃設計、電池系統進行進一步迭代,以助力eVTOL真正實現商業化落地。
2.2 產業發展視角
據工信部賽迪研究院發布的《中國低空經濟發展研究報告(2024)》,低空經濟主要包括低空經濟基礎設施、低空飛行器制造、低空運營服務和低空飛行保障四個環節。通用航空是低空經濟的主體產業,而無人機是低空經濟的主導產業。2023年,我國低空經濟規模達5059.5億元。研究機構對全國271座涉及低空經濟的城市進行評價后,最終形成低空經濟“鏈接力”指數(即不同城市在同一產業上鏈接資源的能力,指數越高則反映該區域在產業鏈上的聚集度越高、競爭力越強)30城及產業上、中、下游“鏈接力”指數30城的評價結果,較全面地反映出我國低空經濟產業發展水平及區域間差異。其中,TOP10的蘇州低空經濟“鏈接力”指數是27.10%,表現出低空經濟領域較強的競爭力;排前三的分別是北京83.49%、深圳77.28%、上海46.66%。除北京和深圳外,像上海、廣州、西安、南京、成都、珠海等城市,都憑借過去在產業鏈中的積累,在導航、飛行控制等領域形成了一定產業優勢,以及一些特色場景。低空經濟產業已經逐步形成雁陣式發展,從低空經濟企業聚集度來看,截至2023年末,深圳、北京、上海、成都、西安、武漢、廣州、南京、蘇州和長沙的低空經濟企業數量分別為325家、321家、180家、153家、145家、124家、120家、117家、75家和65家,排在全國前10位,這些都是低空經濟領域的熱點城市。
低空經濟格局已逐漸成形,2023年10月,《綠色航空制造業發展綱要(2023—2035年)》鼓勵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成渝等優勢地區設立低空經濟示范區。人民日報文章指出,到“十四五”末,我國低空經濟對國民經濟的綜合貢獻值將達到3萬億元-5萬億元。據摩根士丹利的預期,中國低空經濟將率先爆發式發展,在5年內將占據全球低空經濟總量的50%,將成為我國乃至全球的新的經濟增長極。
蘇州要憑借制造業(包括無人機及航空部件等)的雄厚基礎,打造以低空科創智造為核心的產業體系。在空天產業鏈上,蘇州已集聚近350家企業,涵蓋碳纖維等新材料、鋰電池等新能源、航空發動機、零部件及精密加工、飛控系統、智能裝備、無人機整機等領域,其中無人機整機制造類企業21家。太倉市已落戶航空器及其零部件和機載設備研發制造、低空飛行產業、低空保障產業等低空經濟產業領域企業85家,航空航天產業年產值達120億元。昆山市落位峰飛航空、航天時代飛鵬、昊翔電能、鯤鵬易飛等整機制造企業6家,上游聚集了澤志流體、蘇州游鷹、湍流數字等零部件研發設計企業近20家,國重圣堯、若宇檢具、鼎鎂新材料等材料及配套企業近30家,下游聚集了億飛航空和智云無人機、裕興發運輸、蒲公英智能等運營服務企業,初步呈現出無人機產業的研發+制造+運營+服務的集聚態勢,產業規模近30億元。2024年以來,蘇州已簽約低空經濟項目250多個,計劃總投資超730億元。其中,低空制造項目超150個,計劃總投資超500億元。
三、蘇州發展低空經濟實現路徑
蘇州作為經濟最強的地級市發展低空經濟產業基礎雄厚,產業配套齊全,科技創新能力強勁。在發展低空經濟過程中,要堅持創新驅動、開放融合、示范引領、安全發展,以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為導向,聚焦新低空裝備、新低空設施和新低空場景三大領域,打造低空經濟“蘇州模式”。蘇州發展低空經濟能級提升需要科學構建低空經濟產業發展生態+場景應用生態雙輪驅動模式,以及五個創新驅動路徑即“二(生態)+五(加快)”推進有序落實。以下是具體的實現路徑。
3.1 加快蘇州低空經濟關鍵技術(要素)創新研發
推進成立低空經濟發展議事協調機構,如低空經濟發展局或委員會。同時,推動成立低空經濟發展研究院,可以由主管部門牽頭發起,也可以由蘇州低空經濟產業鏈的鏈主(舵手)企業在資源共創邏輯下協同發起成立,開展無人機飛行試驗、物流無人機、無人機適航等標準制定以及相關研究、產業化實踐,為政府決策、產業發展和技術創新提供重要支撐。目前,eVTOL離大規模商業化運營還需要一定時間,可能是5-10年,未來幾年國內eVTOL適航認證將有所加快。蘇州在發展過程中,要引導企業學習市場上eVTOL飛行器制造目前主要企業(億航智能、沃蘭特、峰飛航空、磐拓航空、御風未來等)的發展經驗,推進適航取證主要包括三類:型號合格證(TC)、生產許可證(PC)、適航證(AC)。eVTOL商業化是一個綜合性的過程,具體而言在航空器適航驗證、城市空域和航線管理、市場的接受程度、航空器技術、城市空中交通管理等環節成熟后,eVTOL才有大面積商用的可能。
3.2 加快蘇州低空經濟基礎設施建設
蘇州要開展低空路網、低空智能網聯、低空飛行數字底座等相關基礎設施建設,加快低空物理設施層(無人機系統、數據存儲系統、地面控制系統)、低空信息基礎設施層(通信網、感知網、導航網、氣象網、算力網)、低空數字空間層(空域數字化、設施數字化、運營管理平臺)等低空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完善配套光儲充等新能源基礎設施。低空空域作為尚未充分開發的自然資源,具有巨大的經濟潛力。蘇州要通過數字化手段,將低空空域資源轉化為可量化、可評估、可利用的類似于土地使用權經濟資源。這種新型生產要素的確立將推動低空空域的深度開發、流轉和利用,為低空經濟的發展注入強勁動力,產生巨大的經濟和社會價值。加強無人機、直升機、eVTOL等起降點或通用機場建設,保障無人機起降、備降、停放、充電、運輸及個性化服務等需求。
3.3 加快蘇州低空經濟的高能級科創平臺建設
建設高能級科創平臺,孵化轉化一批創新成果、產品和技術,推動動力系統研發和規模化生產。加強航空設備材料產業發展,推進輕質高強性能金屬材料、碳纖維材料、機體復合材料和模具的研發,推動高性能復合材料等項目落地,提高無人機、eVTOL等飛行器新型復合材料占比。推進機載、任務系統和配套設備發展。結合航空應急救援、物流配送等領域裝備需求,瞄準模塊化和標準化任務系統發展趨勢,加快發展低成本小型機載航電系統,推進導航系統、制導設備、航電系統等盡快形成產業化及批量生產能力。
3.4 加快推進蘇州低空經濟產業強鏈補鏈延鏈
蘇州要促進低空經濟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之間進行技術轉移、產品配套和資源共享,緊密合作,提高全產業鏈的效率和效益。梳理蘇州低空經濟產業鏈圖譜,完善低空裝備產品譜系,開展精準招商、聯合招商,持續推進招大引強。推動產業能級躍升,引投結合加速低空經濟招商引資,整合低空經濟產業鏈上下游資源,打造特色產業園等優質產業空間,集聚產業鏈領軍企業,持續激發低空經濟活力。推進產業鏈關鍵環節項目產業化,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健全低空飛行支撐體系[5]。蘇州可以借鑒深圳低空經濟發展的經驗,因為深圳市無人機產業規模龐大,產業鏈條完備度及基礎設施建設全球領先是低空經濟發展的先驅引領者。
3.5 加快推進蘇州低空經濟科學治理制度創新
低空關鍵核心技術、重點產品研發、拓展應用場景以及推廣應用的激勵制度(獎勵或補貼)、保險制度以及容錯制度。(作者:唐德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