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節我們對我國31個省級行政區的風能產業政策文本進行收集,其次基于政策工具的多維視角對收集到的政策進行分類,最后運用csQCA方法研究風能產業政策對于風能產業驅動發展的影響路徑。研究結果表明:一是供給型政策對風能產業發展起著基礎性作用,其中的基礎設施建設往往是發展風能產業的基本條件。二是環境型政策的法律管制、供給型政策的科技信息支持、需求型政策的貿易管制也對風能產業發展有重要作用。三是各省份政策組合有差距,可能與各省的風能產業發展水平相關,并隨之變化,各省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會偏好于某一類政策。因此,政府應出臺涉及環境、供給、需求三方面的全面型政策,并且對環境型政策傾斜往往會對風能產業發展產生更顯著的驅動效應。
我國風能產業發展政策組合驅動路徑政策建議
基于上文提出的風能產業政策路徑組合,為促進風能產業良性發展,文章提出以下具體政策建議。
1.產業政策統籌制定,提高產業效益
政府在制定風能產業政策時,需考慮系統性、整體性、互補性,讓環境型、供給型、需求型政策優勢互補,積極調配組合各種政策工具,以期達到“1+1>2”的整體效應。具體來說,應從優化風能產業發展的環境型政策出發,注重供給型政策工具,配合需求型政策工具,多管齊下驅動發展風能產業,使風能產業政策支持體系愈加完善。同時也要認識到,風能產業政策發展有兩個重要驅動因素,一是環境型政策的輻射作用,二是供給型政策的推動作用,而需求型政策的拉動作用影響有限,因此在政策制定上應有所側重。

2.環境政策創造條件,突破產業瓶頸
風能產業政策的環境型政策工具有目標規劃、金融支持、稅收優惠、法規管制。為進一步加大環境型政策的輻射作用,首先,應大力發展風能,推動多能融合發展,協同開發利用傳統能源與包括風能在內的新能源。其次,應在金融稅收方面加大優惠,由于風能產業需要較高的技術及資金支持,各省份對風能產業的金融支持及稅收優惠政策較少,無疑加高了中小企業進入壁壘,因此,需加大財稅優惠力度,合理引導企業進入風能產業鏈的各個環節,拓展產業鏈深廣度。最后,應在落實風電保障性收購制度的基礎上,建立優先發電制度,同時重點推進風力發電領域標準的研制和修訂。
3.供給政策奠定基礎,助力產業升級
風能產業政策的供給型政策有科技信息支持和基礎設施建設。從科研設備優化改造來看,聚焦風能開發與利用關鍵共性技術,優化風能產業全鏈條資源布局。一是加強風力發電整機研發,尤其是海上風電整機和大功率風電整機等;二是重點研制關鍵部件,加快提升風電關鍵部件的自主創造能力;三是建設智能電站,借助云計算、大數據等先進技術,培育智能電站一體化等項目。從基礎設施優化布局來看,基礎設施建設是風能產業政策驅動發展十分重要的力量,各省市均出臺了促進基礎設施建設的政策,本著因地制宜的原則,有序推進風能基地建設和項目建設,擴大風力發電裝機規模,優化風能開發布局,加快風能開發利用產業化進程。
4.技術應用因地制宜,拓寬產業領域
我國風能產業政策具有特殊性。由于風能產業受自然影響較大的特征,需結合地區具體情況,推進大型風電基礎設施建設,包括陸上風電基礎設施建設和海上風電基礎設施建設,為大力發展風能產業奠定基礎。對于新疆、內蒙古、甘肅等西北地區,可應用大型風電裝備進行集中式風力發電;對于浙江、福建、江蘇等沿海地區,應科學開發利用海上風電資源,可在離岸海域開發和建設風電基地;對于四川、重慶、貴州等多山地區,可因地制宜適度開發分布式風力發電。(作者:郝曉燕 翟羽佳 臧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