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后,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要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必須以改善需求結構、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推進城鎮化為重點。”其中產業結構優化是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核心,文章將著重探討在產業結構調整中政府所能起到的作用和其采取的一些主要政策。
1 產業結構調整的趨勢和機理
一些研究經濟發展的學者從理論和實證方面都論述了產業結構調整的趨勢和機理。配第—克拉克等人得出如下結論: 隨著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勞動力首先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移動,當人均收入隨著經濟增長而提高時,勞動力流向進而轉向第三產業,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最終都呈現出三、二、一的狀況。錢納里還分析了不同產業結構占主導地位時期,各要素貢獻的變動趨勢。在產業結構的初期階段,呈現的是一、二、三的結構,工業中以初級產品生產加工為主,勞動力的要素貢獻明顯。第二階段,生產結構以由初級產品向制造業的快速轉移為特點,同時生產率增長對產出增長的貢獻也增加了。第三階段,服務業在國民生產總值和就業中的比重都明顯增加,經濟增長的主要貢獻來自全要素生產率,但其與工業化的關聯度減少,而與整個經濟其他部門的關聯度增加。
產業結構發展規律表明: 產業結構的內在變化有其自身規律性。但若完全依靠市場的力量自發實現產業結構的調整,可能需要的時間較長,有時還會喪失寶貴的機遇。并且產業結構調整的一些高新技術行業,有較大的正外部性,市場均衡水平會低于最優水平,因此也需要政府的彌補,引導該領域生產要素的流入。但產業結構中又不能完全依靠政府的力量行政命令式調整,要牢牢把握住“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原則。
2 改革開放后我國的產業結構調整
( 1) 1979—1988 年,初始調整期。農業、輕工業比重逐漸增加,1983 年以后高速增長,輕工業增長大大高于重工業。
( 2) 1989—1992 年,治理整頓期。目的是增加農產品生產以及基礎產業的供給能力,許多短缺消費品的生產迅速擴大。
( 3) 1993—1997 年,調控轉向期。1992 年以來經濟持續過熱,投資導向又傾向重工業。進行宏觀經濟調整,進入由依靠要素投入轉變為依靠結構調整來推動的新階段。
( 4) 1998—2002 年,結構深入調整期。中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需求總量和需求結構都發生了很大變化,而且出現了買方市場。由于國際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轉移,中國經濟面臨著新的戰略機遇。
( 5) 2003—2012 年,隨著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我國的產業結構調整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更加以人為本。
( 6) 2013 年至今,進入新常態下的結構調整。20 世紀80—90 年代,隨著我國產業高度化過程,卻始終沒有形成開發能力。包括中國在內的一些亞洲國家經濟增長的源泉主要是生產要素投入的增加而非生產效率的提高。一旦經濟增長速度下降,在高速增長條件下隱藏的結構性矛盾就會浮出水面。
3 政府在產業結構調整中的作用點
( 1) 發展中國家存在著明顯的市場不完善性,有可能使得企業的生產行為并不完全是基于現有技術可能性; 價格體系的不完善,導致資源消耗成本、環境污染成本沒有完全納入市場價格體系之中。
( 2) 大國存在規模經濟。大國與小國因存在規模大小的區別,因此在發展上可以采取不同的模式。大國發揮國內市場規模經濟的優勢,可以進行產業內分工,對初始狀況下的比較優勢進行動態調整。
( 3) 外部性的存在。高新技術行業往往是不完全競爭的,單純靠市場自發的力量,發展中國家很難邁向技術前沿。高新技術同時還具有高風險性和外部經濟,其學習效應、外溢效應的存在,往往也會使得投資者的利益受到阻礙。因此,政府需要彌補這些外部效應。
( 4) 產業政策具有信息交流、信息導向功能和資本市場誘導。產業政策可以在制定、執行過程中起到示范、傳遞信息的作用,從而形成一種間接的協調機制。
4 今后我國產業結構調整中政府的主要著力點
( 1) 發展戰略的確定。合理的貿易政策和戰略應該是進口替代和出口導向的有機結合。世界銀行曾研究得出過結論,在除了香港地區以外的8 個表現良好的亞洲經濟實體中,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 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政府都基于國際環境和本國實際制定了發展戰略和產業政策。
( 2) 市場、微觀主體作用的發揮。一是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改善企業經營環境,最大程度激發出企業的動力和活力。二是推進產權制度改革,以制度、法律來保障企業家、職業經理人的合法利益; 推進職工持股、參股的試點,調動職工的主人翁精神。三是建立健全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要推進要素市場的價格形成機制,實現城鄉之間、區域之間要素的平等交換。四是進一步加強產、學、研合作,科技創新是主體,完善創新的市場化機制。
( 3) 正確選擇特定時期的戰略產業。在選擇戰略產業時,要注意滿足傳統的三條原則: 需求彈性值高、勞動生產率增長潛力大和有利于擴大就業的產業。要牢牢緊跟新科技革命的趨勢,把握未來潛在需求。
( 4) 產業結構調整與引進科技進步緊密結合。一方面政府要為地區或國家高技術產業確定發展的方向,表明政府對基本規律的認識和把握,并且能結合自身的條件和所具備的能力加以應用并推廣; 另一方面在基本完成趕超任務后,甚至在趕超的過程中就需要不斷地進行創新活動,包括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這時創新主體開始趨向多元化。
( 5) 提高勞動者素質。可以借鑒德國的經驗,讓職業教育是在職業學校和企業同時進行。職業培訓盡可能地聯系實際并成為企業及管理部門的重要部分,職業培訓一周中3 ~ 4 天在企業進行,1 ~ 2 天在職業學校進行。企業培訓采取生產性勞動的方式,以減少費用和提高學習的目的性。培訓一旦結束,受培訓者就可以馬上從事一門專業技術操作。職業學校培訓主要是從專業理論方面來促進和補足,專業課程為重點,大約為60%,普通教育為40%。
( 6) 在分析政府的產業政策效果時,需注意以下三方面: ①考慮政府的產業結構調整政策干預是否有擠出效應?福利效果能否得以檢驗? ②政府也是由一個個官員組成的,其也存在不完全信息和適度理性,因此政府提供的政策不可能是完美無缺的,需要有動態調整和應急機制。③政府在不同階段扮演的角色會有所側重。初期,更注重對要素的吸引和配置;后期會更注重對外部性的調整。但總體產業政策發揮作用,都需要市場公平競爭、經濟秩序正常運轉。(作者:梁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