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市始終將天府源田園綜合體項目試點作為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堅定踐行習近平總書記“兩山”理論和綠色發展理念,堅決防止把田園綜合體異化為農村房地產和農村城市綜合體,守住農業農村本底,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層組織、農戶等主導作用,建成一批集農業、生產、生活、生態同步發展的優勢項目,農業農村呈現勃勃生機。
一、 科學精準布局,力求實現“五大振興”
圍繞鄉村“五大振興”,堅持以發展紅心獼猴桃、優質糧油、綠色蔬菜、玫瑰種植等特色產業為核心,以厚植水文化、道文化、農耕文化為內涵,以突顯“六山一水三分田”生態布局和全球為數不多的“三遺之城”為涵養,以培育“田秀才”“土專家”為持續發展要素,以發揮黨建引領、基層自治為持續動能,高標準規劃建設“四園三區一中心”8 個功能組團,并以 13 公里鄉村綠道串聯生活社區、生產基地、農業景區,構建“核心引領、多點聯動”的發展空間,逐步呈現了景區化、景觀化、可進入、可參與的公園城市的鄉村表達。
二、 堅持統籌聯動,強化項目要素保障
成立以政府主要領導為組長的工作領導小組,設立正科級管委會,實體化運作田園綜合體項目建設。印發《天府源田園綜合體高效推進工作方案》《天府源田園綜合體工程質量監督管理暫行辦法》《天府源田園綜合體項目資金管理辦法》系列管理辦法和扶持政策,理清管委會與屬地鄉鎮、行業部門、平臺公司“四組關系”,突出問題導向,建立完善聯席會議制度,形成項目推進半月報機制,定期研究解決項目推進問題,構建了市級統籌、部門聯動、屬地落實的工作格局。
三、 堅持模式創新,突出共建共贏效能
緊緊圍繞“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不斷探索,構建了玫瑰花溪谷“公司 + 合作社 +農戶”模式,吸納本地大學生和鄉村種植能手打造“玫瑰花韻”雙創基地,直接帶動農戶 500 余人;拾光山丘開創實施 CEP(參與式保障體系)運作模式,帶動小農戶 200多戶,產生直接經濟效益逾 1000萬元。圣壽源省級農業龍頭企業牽頭組建蔬菜質量安全聯盟,創新“企業 + 合作社 + 種養大戶 + 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以“合格證 + 追溯碼”“合格證 + 產品直銷”“合格證 + 快檢”“合格證 + 產品 logo+企業品牌”等 4 種模式有效推行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夯實“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市”創建基礎,培育綠色食品認證 19 個。帶領圣壽等周邊 4 個社區、58 家經營主體、3000 余戶社員,發展綠色蔬菜規模化種植 1.5 萬畝,年均助農增收超過 1.7 萬元 / 戶。
四、 不變產業變“產值”,推動鄉村產業振興
始終堅持“姓農為農”,突出傳統分散種植為主的農業產業發展模式,探索市場化為主導,農業、文化、旅游“三元融合”的都市農業開發路徑。
(一)加快基礎設施建設,賦能傳統農業。3 年新建和提升高標準農田 5.5 萬畝,打造了 9000 畝圣壽源綠色蔬菜基地、6000 畝獼猴桃產業園區、3 萬畝優質糧油基地,培育圣壽源、天賜獼源、稻米家等優質農業品牌 10 余個。“都江堰獼猴桃”成功入選中國農業品牌目錄(2019)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2020 年中國農產品百強標志性品牌,天賜獼源入選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基地”名單,品牌價值增長到19.26 億元,有效提升農業效益。
(二)推動三產融合,延伸農業產業鏈。釋放“農業 + 旅游”融合效應,推進農旅產業生態、鏈條及創新的多元融合,培育引進稻米家農莊、拾光山丘休閑度假區、莫見山精品民宿等一批農事體驗、鄉村度假、精品民宿、康體養生新業態,打造“灌油”“灌米”“獼猴桃酒”等 10 余個特色旅游伴手禮。
(三)撬動市場效能,突出共建共贏。積極引導社會主體參與產業開發,創新構建“龍頭企業 + 農民合作社 + 新型農民”的新型農業經營開發主體,培育社會化產業項目 26 個,成功創建省級農產品特色優勢區,吸引新型經營主體落戶300 余家,項目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 25980 元,超全省平均水平 63%。如,天賜獼源公司通過整合獼猴桃小、散經營主體與公司合作,創建 16 個獼猴桃海關出口備案基地及國家級出口獼猴桃質量安全示范區。
五、 不變農民變“秀才”,推動鄉村人才振興
(一)深化校院地企合作,完善人才培育體系。建設農業雙創孵化中心,創建鄉村振興 e 學校,聘請各級各類專家和本土人才組建專兼職講師團隊,構建“院校 + 企業+ 農戶”合作機制,將“室內是課堂,室外是現場”有機融合,培育了黨建音樂課堂、新村民培育、有為青年培養、鄉村創業孵化等 N 個鄉村治理品牌項目,輸送了 300 余名職業農民到各農業合作社、農業公司,將 100 名職業農民培養成職業經理人,將 20 余名“田專家”推薦到更高的產業平臺。
(二)推進傳、幫、帶,不斷壯大人才隊伍。依托都江堰市四川省鄉村振興研究和人才培訓示范基地,聘請各級專家,培育新型涉農企業 10 家,專業合作社 20 家、家庭農場 21 家、職業經理人 68 人。同時,推行“以企帶農”,一生源農業公司帶領周邊農戶約 200 戶開展規范化有機農產品生產,圣壽源綠色蔬菜基地吸納 1000 余名農民就地務工,鄉韻獼猴桃專業合作社帶動周邊約 200 余戶農戶開展獼猴桃避雨大棚示范推廣。
六、 不變體制變“機制”,推動鄉村組織振興
(一)創新共贏機制,激活鄉村發展活力。項目區禹王社區將600 萬元上級財政獎補資金與集體經濟組織資金整合,在玫瑰花溪谷項目試點“補改股”模式,將補助資金作為股金量化到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與企業共同建立投資收益分配機制,集體經濟合作社實現年收益分紅 40 余萬元。
(二)推行“掃把革命”,激發基層自治能力。借鑒“柳街掃把革命”成功經驗,項目區金勝社區等動員農戶形成“院落自掃、門前同清、垃圾共制”的人居生活環境自理機制,項目所在地天馬鎮榮獲省級衛生鎮榮譽稱號。
(三)改革普惠金融,做實發展要素保障。通過“農貸通”+“政銀保”的方式,發放融資貸款 1.2億元,在全國首創農業融資履約保證保險、獼猴桃價格指數保險,在成都率先與螞蟻金服開展“智慧縣域 + 普惠金融”合作,運用“大數據 + 人工智能”技術,實現“3 分鐘申請、1 秒鐘放款、0 人工干預”的農業農村金融高效供給。
七、 不變山水變“顏值”,推動鄉村生態振興
(一)彰顯灌區體驗。著力再現“岷江水潤、茂林修竹、美田彌望、蜀風雅韻”的都江堰精華灌區田園盛景,建設 13 公里原鄉綠道,通過綠道生態體驗空間塑造,并串聯童山雷竹園區、川西林盤、玫瑰花溪谷等農旅項目,實現了生態綠道、休閑廊道、漫游通道多功能集合的網紅“打卡地”。
(二)塑造原鄉風貌。堅持不破壞原有生態植被、不改變原有水系景觀、不拆遷原有建筑遺跡的“三不原則”,引導 16 戶農戶主動參與 打造李家院子林盤聚落,植入農業生產、農事體驗、民宿康養等生產、生活、消費多元化農村新型消費場景和業態,帶動周邊吳家、資家、曹家等 6 個林盤院落 50 余戶主動開展林盤整治,該項目入列成都市2020 年“十百千”場景示范工程名單。
(三)著力人居環境整治。制定《天府源田園綜合體高標準農田提升及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方案》,實施節點打造、導視導覽、水渠疏浚、農房風貌改造等工程,實現村容“凈、美、綠”。
八、 不變生活變“內涵”,推動鄉村文化振興
(一)活化地域文脈。整理文物古跡、非物質文化、古村落等 29個,建成都江堰灌區映像展示中心和農耕博物館,充分表達水文化、農耕文化、天人合一的道文化等文化內涵,同時,發揚傳承重要非物質文化遺產“轎房嗩吶”音樂,已成功連續舉辦四屆鄉村文化節。
(二)弘揚鄉風。創新鄉賢文化,匯聚 50 余名新鄉賢,深度挖掘鄉村熟人社會蘊含的道德規范,通過送文化、送服務,以身邊人、身邊事教化村民崇德向善。
(三)打造文化場景。依托陌見山精品民宿打造,成功吸引國畫大師朱堂棣、黃英茶藝工作室等鄉村合伙人開展林盤運營,推進田園繪畫采風、田間茶藝展示等多種文化場景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