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bbr id="8u4o4"><source id="8u4o4"></source></abbr>
    <abbr id="8u4o4"></abbr>
  • <dl id="8u4o4"></dl>
    <li id="8u4o4"><dl id="8u4o4"></dl></li>
    <code id="8u4o4"><tr id="8u4o4"></tr></code>
    首頁 > 訪談錄專訪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董戰峰:推進綠色低碳發展,能源、工業、交通和建筑等行業首當其沖

    專訪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董戰峰:推進綠色低碳發展,能源、工業、交通和建筑等行業首當其沖

    來源:原創  時間:2024-03-13  點擊: 819次
    近日,就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碳達峰十大行動”,提升碳排放核算核查能力、全國碳排放市場擴圍、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建設等問題,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生態環境管理與政策研究所所長董戰峰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專訪。

    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推進綠色低碳發展。其中,具體工作目標包括三個大方向:推動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經濟、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


    在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方面,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扎實開展“碳達峰十大行動”。提升碳排放統計核算核查能力,建立碳足跡管理體系,擴大全國碳市場行業覆蓋范圍。


    近日,就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碳達峰十大行動”,提升碳排放核算核查能力、全國碳排放市場擴圍、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建設等問題,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生態環境管理與政策研究所所長董戰峰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專訪。


    “提升碳排放統計核算核查能力是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的關鍵環節。從當前碳排放的情況來看,能源、工業、交通和建筑等行業是碳排放的主要來源,因此這些行業首當其沖需要提升碳排放統計核算核查能力。”董戰峰向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


    董戰峰認為,在機制、技術、政策、實施等各方面保障完善的情況下,優化實現“雙碳”目標的路徑和方式,把握好節奏和力度,才能保證持續推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綠色低碳轉型,保證有計劃分步驟扎實開展“碳達峰十大行動”,才能確保如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優化實現“雙碳”目標的路徑和方式

    《21世紀》:在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方面,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扎實開展“碳達峰十大行動”。目前,我國“碳達峰十大行動”推進情況如何?


    董戰峰:“碳達峰十大行動”是指中國政府為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而制定的一系列行動計劃,包括能源綠色低碳轉型行動、節能減排行動、工業領域碳達峰行動、城鄉建設碳達峰行動、交通運輸綠色低碳行動、循環經濟助力降碳行動、綠色低碳科技創新行動、碳匯能力鞏固提升行動、綠色低碳全民行動、各地區梯次有序碳達峰行動等。


    目前來說,“碳達峰十大行動”穩步推進,進展顯著。


    一是能源綠色低碳轉型行動成效明顯。非化石能源開發利用加快,風電、太陽能電、氫能加快建設,水電、核電穩步建設;化石能源清潔高效開發利用取得積極進展,煤炭油氣清潔高效開發利用持續深化,終端用能清潔替代加快實施;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穩步推進,跨省區電力資源配置能力穩步增強,電力系統靈活調節能力也明顯提升;能源轉型支撐保障不斷加強,從政策、技術再到體制持續推進、創新、深化。


    二是節能降碳增效行動、工業領域碳達峰行動、循環經濟助力降碳行動、綠色低碳全民行動等穩步扎實推進,都有一定的成果成效。如許多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產業轉型在政府支持下轉型成功;農業秸稈循環利用、工業固廢、廢水等循環經濟穩步推進;各部門積極開展節能減碳活動,讓節能減排深入人心。


    三是國資央企努力在碳達峰行動中發揮示范引領作用,把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納入國資央企發展全局,持續強化組織實施,壓緊壓實企業主體責任,推動企業節能降碳重點工程落實落地,形成可操作、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做法,引領帶動全社會綠色低碳轉型和高質量發展。


    四是各地區認真謀劃周密部署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協調各行各業,做好“雙碳”基礎工作,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建立健全統籌協調機制,結合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積極謀劃、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各項工作。總的看,31個省(區、市)均已成立省級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編制完成本地區碳達峰實施方案,有序推進能源結構優化和產業結構調整,推動重點領域綠色低碳發展水平持續提升,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實現良好開局。


    《21世紀》:在你看來,我國“碳達峰十大行動”下一步應如何推進?


    董戰峰:為了扎實開展“碳達峰十大行動”,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加強機制保障,建立“雙碳”科技創新部際協調機制和國家碳中和科技專家委員會,同時持續推進科研體制機制改革,釋放創新活力,營造適宜碳達峰碳中和科技發展的創新環境。


    二是技術保障,加強碳中和技術跟蹤監測,重點關注碳中和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投入,通過科技考核評價機制促進技術優選與迭代。加強技術成果的產權保護,推進完善國家科技知識產權相關法律法規建設,推動建立低碳技術侵權行為信息記錄并納入全國公共信用共享平臺。


    三是完善政策保障,建立統一規范的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健全法律法規標準、完善經濟政策和市場化機制。


    四是加強能源管理和節能工作,建立完善的能源管理體系,制定科學的節能計劃和目標,加強能源監測和數據分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同時,加強節能宣傳和教育,提高公眾的節能意識和參與度。


    五是加強國際合作和交流,加強與國際社會的合作和交流,學習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和技術,共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挑戰。同時,積極參與全球氣候治理,推動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


    六是鼓勵社會參與和監督,鼓勵社會各界積極參與碳達峰行動,加強社會監督和輿論監督,推動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良好氛圍。同時,建立健全的信息公開和反饋機制,及時回應社會關切和問題。


    在機制、技術、政策、實施等各方面保障完善的情況下,優化實現“雙碳”目標的路徑和方式,把握好節奏和力度,才能保證持續推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綠色低碳轉型,保證有計劃分步驟扎實開展“碳達峰十大行動”,確保如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建立碳足跡管理體系需要牽頭部門

    《21世紀》: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提升碳排放統計核算核查能力。你認為哪些行業首當其沖?如何做好能力提升工作?


    董戰峰:提升碳排放統計核算核查能力是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的關鍵環節。從當前碳排放的情況來看,能源、工業、交通和建筑等行業是碳排放的主要來源,因此這些行業首當其沖需要提升碳排放統計核算核查能力。


    具體來說,能源行業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傳統能源以及可再生能源領域,其碳排放量巨大,需要加強碳排放的監測和核算。工業行業包括鋼鐵、有色、化工、建材等高耗能行業,這些行業的碳排放量也相當可觀,需要加強碳排放的管理和控制。交通和建筑行業則是城市碳排放的主要來源之一,隨著城市化和交通擁堵的加劇,這些行業的碳排放量也在不斷增加。


    為了提升碳排放統計核算核查能力,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建立完善的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制定統一的碳排放核算標準和方法,建立全面覆蓋各行業、各地區的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確保數據的準確性和可比性。


    其次,加強碳排放監測和數據分析能力。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如遙感、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加強對碳排放的實時監測和數據分析,提高數據的時效性和精度。


    再次,強化碳排放核查和監管能力。加強對企業和機構的碳排放核查和監管,建立獎懲機制,對碳排放超標的企業和機構進行處罰,對表現優秀的給予獎勵。


    最后,加強碳排放管理和人才培養。建立健全的碳排放管理制度和人才培養機制,加強對碳排放管理人才的培養和引進,提高碳排放管理的專業化水平。


    綜上所述,提升碳排放統計核算核查能力需要政府、企業和機構共同努力,建立完善的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加強碳排放監測和數據分析能力,強化碳排放核查和監管能力,加強碳排放管理和人才培養,為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提供有力支撐。


    《21世紀》: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建立碳足跡管理體系,你覺得碳足跡管理體系應該具備什么標準,如何推動工作開展,牽頭方應該是誰?


    董戰峰:碳足跡管理體系是評估和管理產品、服務或組織在整個生命周期內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的一種體系。建立這樣一個體系有助于企業和組織理解其碳排放情況,從而制定有效的減排策略。以下是碳足跡管理體系應具備的一些標準:


    全面性:體系應涵蓋所有相關的溫室氣體排放源,包括直接排放(如燃燒化石燃料)和間接排放(如購買的電力和熱力)。


    準確性:數據收集、處理和報告的方法應科學、準確,以確保碳足跡的真實性和可靠性。


    透明性:體系應公開透明,允許外部驗證和監督,以增強其信譽和公信力。


    一致性:應采用國際或國內公認的碳足跡核算方法和標準,以確保不同組織之間的可比性。


    適應性:體系應具備靈活性,能夠適應不同行業、地區和組織的特點和需求。


    持續改進:體系應鼓勵持續改進,通過定期審查和更新,不斷提高碳足跡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碳足跡管理體系的建設和推進涉及多個部門和多個層面,因此需要一個具備全局視野和協調能力的牽頭部門。這個牽頭部門可以是政府中的一個高級別機構,如國家發展改革委或生態環境部,它們能夠確保政策的一致性并調動各方資源。在牽頭部門的統籌下,推進碳足跡管理體系的工作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制定總體規劃和政策框架:牽頭部門需要聯合相關部門,如工業和信息化部、住房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等,制定碳足跡管理體系的總體規劃和政策框架,明確目標、原則、任務和時間表。


    建立標準和規范:制定統一的碳足跡核算標準和規范,確保數據的準確性和可比性。這包括確定核算邊界、排放因子、數據來源等,并推動相關標準的國際對接。


    加強數據收集和監測:建立完善的數據收集和監測體系,包括企業報告、第三方核查和政府監管等,確保數據的真實性和完整性。


    推廣試點示范:選擇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企業或地區進行試點示范,探索碳足跡管理的有效模式和實踐經驗,為全面推廣打下基礎。


    加強宣傳和培訓:通過媒體宣傳、教育培訓等方式,提高公眾和企業的碳足跡意識和管理能力,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良好氛圍。


    建立合作與交流機制:加強與國際組織和主要經濟體的合作與交流,學習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和技術,推動我國碳足跡管理體系的不斷發展。


    在推進過程中,牽頭部門需要發揮統籌協調作用,建立跨部門的工作機制和協作平臺,定期召開會議研究解決重大問題,推動各項工作的落實。同時,還需要加強與地方政府的溝通和協作,確保政策的一致性和有效實施。


    此外,為了確保碳足跡管理體系的持續推進和不斷完善,還需要建立評估和反饋機制,定期對碳足跡管理工作進行評估和審查,及時發現問題并采取改進措施。同時,還需要鼓勵企業和公眾積極參與碳足跡管理工作,共同推動綠色低碳發展。


    生態產品價值需制定統一核算標準

    《21世紀》: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建設的下一步重點工作方向有哪些?


    董戰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建設的下一步重點工作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核算體系。這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基礎,需要制定統一的核算標準和方法,明確核算原則、內容和程序,以確保生態產品價值的科學準確評估。


    二是推動生態產品供需精準對接。通過建立生態產品信息平臺、舉辦生態產品推介會等方式,促進生態產品的供需對接,幫助消費者了解并購買到優質的生態產品。


    三是完善生態產品保護補償機制。對提供生態產品的地區、企業和個人給予合理的經濟補償,以激勵其繼續保護和提供生態產品。同時,建立生態產品損害賠償制度,對破壞生態產品的行為進行懲罰。


    四是加強生態產品品牌建設。選擇省、市、縣等不同層面開展試點示范、提煉產業模式,探索不同類型生態產品市場化路徑。通過培育生態產品品牌,提高生態產品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增強其在市場上的競爭力。


    五是創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模式。探索多元化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如發展生態旅游、開展生態產品眾籌等。EOD 模式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有效途徑,EOD 模式通過產業鏈延伸、組合開發、聯合經營等方式,推動公益性較強的生態環境治理與收益較好的關聯產業有效融合、增值反哺、統籌推進、一體化實施、可持續經營,以生態環境治理提升關聯產業收益,實現生態環境治理外部經濟性內部化的創新性項目組織實施方式。


    《21世紀》:各市場主體如何參與其中?


    董戰峰:各市場主體可以通過以下方式參與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建設:


    政府:一是部門間要形成整體合力。由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統籌協調,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統計局等部門統籌開展生態產品調查監測和價值評價等工作,農業農村部、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等部門統籌推動生態產品經營開發,財政部、生態環境部等部門推動健全生態產品保護補償機制,財政部、銀保監會、人民銀行等部門加大綠色金融支持力度等。二是地方積極開展實踐探索。地方要結合地方實際,重點在生態產品價值核算、供需精準對接、可持續經營開發、保護補償、評估考核等方面開展實踐探索。


    企業:積極開發和提供生態產品,加強生態產品的品牌建設和營銷推廣,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新模式和新路徑。同時,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履行企業社會責任。


    社會組織和公眾:積極參與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活動,如購買生態產品、參與生態旅游等。同時,加強生態環保宣傳和教育,提高公眾的環保意識和參與度。


    總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建設需要政府、企業和社會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參與。通過建立健全的核算體系、推動供需精準對接、完善保護補償機制、加強品牌建設和創新實現模式等措施,推動生態產品價值的有效轉化和利用。


    上一篇: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同志就《海南自由貿易港鼓勵類產業目錄(2024年本)》答記者問
    下一篇:關于2023年度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審計查出問題整改情況報告
    規劃首頁 | 業務領域 | 規劃收費標準 | 資源優勢及資質 | 咨詢業績 | 官網地圖
    Copyright 2000-2020 中機產城規劃設計研究院 版權所有 北元律師事務所提供法律支持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總部基地漢威國際廣場4區3號樓5層
    全國免費咨詢熱線:400-666-8495
    傳真:010-51667252-666
    備案號:京ICP備08008382號-3
    掃一掃關注
    中機院
    園區規劃
    產業規劃
    中機院微信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史上最新中文字幕| 揄拍成人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深爱在线| 亚洲欧美国产中文| 91香蕉视频下载导航| 欧美黑人巨大3dvideo| 在线a毛片免费视频观看| 亚洲精品午夜国产va久久成人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 亚洲免费视频网| 免费看污成人午夜网站| 最近中字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女人高潮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电影免费动漫| 高清欧美性猛交xxxx黑人猛交 | 色先锋影音资源| 成人深夜福利在线播放不卡| 午夜亚洲av日韩av无码大全| 《溢出》by沈糯在线阅读| 男孩子和男孩子做到哭泰国| 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洲美洲无码精品VA| 羞羞视频在线观看入口| 旧里番洗濯屋1一2集无删减|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小说| 久久中文精品无码中文字幕| 美团外卖猛男男同38分钟| 女仆的味道hd中字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午夜久久久伊人| 一二三四视频中文字幕在线看| 最近最好最新2018中文字幕免费| 国产国语videosex| 中国一级毛片录像| 熟妇人妻不卡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欧美日韩| 久久福利视频导航| 美女张开双腿让男生捅| 在线观看精品一区|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草草影院私人免费入口| 女人是男人的未来你的皮肤很柔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