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在“新冠疫情”和“逆全球化”的沖擊下,產業園區發展面臨哪些新挑戰?
同濟大學發展研究院院長任浩表示,在雙重沖擊下,園區發展面臨“全球疫情”“全球經濟格局”“全球產業鏈重構”三個不確定性,同時也面臨“全球科技革命”“產業變革”“新時代國際開放合作”三個機遇。他認為,雙重沖擊下園區新發展呈現“四化”趨勢:園區發展模式生態化、園區運營管理融合化、園區商業模式多元化和園區產業結構高端化。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中國正面臨著“生產和貿易的實體經濟面臨重大變局,科技和產業創新呈現出加速‘革命’新局,國際力量對比步入深刻調整格局”等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的新發展格局。
問:對于產業園大面臨的問題,如何謀劃雙循環,實現更高質量?
黃群慧所長表示,中國的開發區需要全面、科學把握新發展格局的內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在于經濟循環的暢通無阻,最本質的特征是實現高水平的自立自強,更加強調自主創新。”
任浩院長指出,產業園區可以通過“謀度—預期適度”“謀促—政策促動”“謀變—產業轉變”等綜合決策進行關鍵突破;從長期來看,產業園區可以從突破“存量—前提重立”“功能—愿景重立”“智慧—理念重立”“融合—手段重立”四方面布局新發展。
在科技部火炬中心李志遠認為,中國高新區盡管面臨“新冠疫情沖擊以及全球價值鏈深度重構、全球技術封鎖升級、貿易保護主義加劇”的新危機,但經過多年的積累和發展,中國高新區在“創新、產業、人才、開發”等方面的優勢為迎接新挑戰做好了充分準備,數字經濟可能成為中國高新區走出困境的重要抓手。
問:面對挑戰,各地的園區有怎樣的探索和嘗試?
重慶市涪陵新區黨工委書記周波表示,涪陵園區的經驗是堅持“硬件不足軟件補”,推行全域企業服務專員制度,通過優化營商環境助力園區企業度過全球經濟寒冬。
上海地產閔虹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馮曉明介紹,閔行開發區實現“資源不增,經濟倍增”的秘訣在于堅持以主抓工業、吸收外資、促進出口為主,致力于發展高新技術。
華鑫置業(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林雪松說,在后疫情時代,園區經營面臨“變化”與“效率”的雙重痛點,在快速落實政府疫情防控政策的同時,園區需要更好地滿足、響應、匹配不同類型客戶的多重訴求。華鑫智慧產業社區提出運營管理智能化、企業服務精細化、經營發展數字化和產業配套特色化的應對方案。
工業園區作為制造強國建設的重要載體,是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的重要節點,后疫情時代將為國家經濟發展提供新的增長點。
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投資和技術促進辦公室(上海)主任趙曉蕾指出,在雙重沖擊背景下,工業園區的包容性和可持續性發展得到了體現。同時,工業園區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生態工業園區的內涵和建設標準是重中之重,應推動產業園區綠色轉型,改變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傳統發展模式,構筑綠色高質量發展體系,是提升中國經濟國際競爭力的必然路徑。
在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志強調,互聯網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等加速了“產業園區”向“創新家園”轉型的速度,“創新”“青年”“綠色”“智能”“精神”五大要素是產業園區破除兩難境地的利劍。利用“創新”可以實現“十元”平衡,“十元”指,商、住、產、休、流、交、醫、基、學、職利用“青年”可以打造青年人喜歡集聚的城市空間,利用“綠色”可以架構全球城市綠色設計的綜合平臺,利用“智能”可以構建智能基建在創新家園中的實際應用場景,利用“精神”可以建設幸福滿滿的歸屬家園。并強調,“創新家園”未來可以更好地匯聚青年人才、增強城市軟實力、破除兩難境地,從根本上提升產業園區品質。
問:對于園區如何在新時代新階段實現可持續發展?
周波書記認為,關鍵在于堅持走“融合創新”發展之路,通過科技與產業、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產業與城市、城市與鄉村、國內與國際等融合創新,賦能園區實現高質量發展。
馮曉明總經理表示,閔行開發區未來將進一步優化土地使用結構,以容積率、建筑密度的提高帶動經濟密度增長,實現園區長遠、可持續發展。
李志遠則指出,中國科技園區在未來的發展中要進一步“強化自主創新支撐、加快構筑現代產業體系、打造升級版創新創業生態、培育創新型市場主體、打造國內國際雙循環鏈接高地、建設綠色智慧園區、深化制度創新與管理體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