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濟南市政府新聞辦召開“大力深化項目建設 全面推進高質量發展”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第十一場(市生態環境局專場)。據悉,今年,濟南市將立足于生態環境保護全局工作,從環保裝備制造、大氣污染防治等11個方面著手,深入挖掘謀劃項目,建立生態環境保護項目庫。同時,支持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創建國家氣候適應型城市試點。加大環保智慧監管執法力度,大力提高科技監管支撐能力,非現場執法比例達到40%以上。
地表水國控斷面優良水體比例
連續3年保持100%
去年,我市生態環境質量總體向好,全市PM 2.5濃度為全省7個傳輸通道城市最優,3項指標全部達到省考核目標。地表水國控斷面優良水體比例連續3年保持100%,水質指數連續兩年全省第一。土壤環境質量穩中向好,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
生態文明示范創建成果顯著。截至2023年底,全市累計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7個、國家“兩山”實踐創新基地2個、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2個、省級“兩山”實踐創新基地9個、山東省生態文明強縣3個,創建成果總數居全省前列。
生態環境安全形勢保持穩定。開展環境應急能力培訓,不斷提高風險防控意識和水平。聚焦“一廢一庫一品一重”(危險廢物、尾礦庫、廢棄危險化學品、重金屬)和化工園區、飲用水源地等重點領域,開展環境風險隱患排查整治。組織開展環境應急演練,提高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置能力,筑牢環境安全底線。
去年累計完成
1158個重點項目環評
去年,我市靠前服務保障重大項目,建立重點項目“四個一”(一個專班、一本臺賬、“一對一”對接、一套提速流程)環評審批服務保障工作機制,全年累計保障526個建設項目總量指標需求,累計完成1158個重點項目環評。持續提質增效、壓縮審批時限,項目環評手續辦結時限較法定時限平均縮短三分之二以上。
與此同時,去年我市環保產業加快發展,推動建設“一基地、多體系”的綜合性生態環保產業集群,形成涵蓋環保制造業、環境服務業、綜合利用業、生態產業、清潔生產產業等五大領域的生態環保產業發展體系,加快打造黃河流域特色生態環保產業集群。推進生態工業園區創建,2023年以來,明水經濟技術開發區、萊蕪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萊蕪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山東商河經濟開發區、濟北經濟開發區、濟南槐蔭經濟開發區、濟南經濟開發區、濟南臨港經濟開發區等8家園區相繼獲批開建。順利完成新一輪“四減四增”三年行動15項目標指標和94項重點任務,全市產業、能源、交通運輸、農業投入與用地結構持續優化。在2023年開展的省對各市新一輪“四減四增”年度評估中,我市獲評優秀等次。碳監測評估試點走在全國前列。積極參與全國碳市場交易,完成碳排放權交易12筆、交易配額260.8萬噸。國家低碳城市試點評估獲得最高優良等次,8個區縣入選省近零碳試點示范創建名單。
今年加大環保智慧監管力度
提高非現場執法比例
今年,我市將緊緊圍繞改善環境質量,保障環境安全,服務高質量發展這一目標,以各項生態環境保護任務為基礎,科學謀劃有經濟效益的環保裝備制造業項目和能夠減排污染物、有環境效益的治理項目。立足于生態環境保護全局工作,從環保裝備制造、大氣污染防治、碳減排、水污染防治、噪聲污染防治、固體廢物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生態環境恢復與保護、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環境風險隱患整治、環境管理水平提升等11個方面著手,深入挖掘謀劃項目,建立生態環境保護項目庫。持續深入打好藍天保衛戰,推進實施重污染天氣消除、臭氧污染防治和柴油貨車污染治理三個攻堅戰;持續深入打好碧水保衛戰,協調推進“兩個清零、一個提標”工作;持續深入打好凈土保衛戰,加強地下水污染防治。持續做好農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體治理,助力建設新時代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值得關注的是,我市將抓好第二輪“四減四增”終期評估,緊盯產業布局優化調整、煤炭消費等重要領域,謀劃第三輪行動。持續推進各類試點示范,支持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創建國家氣候適應型城市試點;持續推動碳排放強度下降,完成省級下達的年度目標;嚴控準入關口,落實新上“兩高”建設項目碳排放減量替代要求。做強環保產業,創新環保產業發展模式,組織開展環境醫院、環保管家、省級EOD試點推薦申報。深入推進生態工業園區創建,幫助指導正在創建的園區完善規劃報告,鼓勵尚未啟動創建的園區盡快組織謀劃。強化環評審批服務和要素保障,緊盯2024年度重大項目、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項目等,扎實做好重點項目服務保障。加大環保智慧監管執法力度,大力提高科技監管支撐能力,發揮大數據、智慧監管平臺作用,不斷提升生態環境執法信息化、智慧化、精細化水平,非現場執法比例達到40%以上,實現統籌兼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