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初,中山市深中合作創新區啟動區和萬畝農田特色農業生態區EOD項目(以下稱“中山EOD項目”)成功入選國家EOD項目庫,這是廣東省第一個生態治理和城鄉融合發展相結合的EOD項目。
從這個被譽為“灣區之眼”的重磅項目中,可以窺見中山火炬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的“引領力”——
抓住省級改革創新實驗區建設和全面統籌民眾街道發展的重大利好,火炬開發區正充分發揮全市“東承”戰略的橋頭堡和主陣地作用,扎實開展產業興區行動、科創強核行動、城鄉提質行動、環境美化行動、強基固本行動和改革攻堅行動,奮力書寫“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下稱“百千萬工程”)的時代新篇章。
產業為王當好創新驅動發展“排頭兵”
這個夏季,火炬開發區企業發展熱度不斷攀升:全區4家企業今年獲評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累計上榜數量位居全市第一;創新藥“明星企業”康方生物上半年錄得利潤約23億元,實現首次盈利;新能源龍頭企業明陽集團發布進軍世界500強戰略書,開啟下一個三十年的創業新征程。
火炬開發區企業顯現的蓬勃活力和雄厚實力,折射出火炬開發區制造業保持規模化增長的同時,也在悄然升級,尋找更“高”、更“先進”的新增長點。
根據中山“百千萬工程”施工圖,火炬開發區要聚焦“高”“新”產業定位,打造成為中山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標桿、中山創新發展的主引擎。為此,火炬開發區堅持走好“引外強內”的產業轉型之路。
“引外”即招引頭部創新平臺。中國檢科院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長春理工大學中山研究院等創新平臺相繼落地;18人申報科技領域國家重大人才工程項目,占全市2/3;歷經11年成功獲批藥品進口口岸。
“強內”即加快傳統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對標深圳“20+8”產業體系著力打造健康醫藥、智能裝備、光電信息、檢驗檢測、數字創意、都市農業“3+3”現代化產業體系。
在中山“3·30全球招商大會”上,火炬開發區簽約數量和投資總額均穩居全市第一。深中(火炬)產業一體化推介會簽訂合作意向項目共計38個,意向投資總額超530億。
不斷夯實制造業家底,做實做強做優實體經濟,關鍵在于擦亮“火炬服務”。
火炬速度,在于打造最高的服務效率——火炬開發區將項目動工前多個事項“合并跑一次”,并聯審批率提升至50%,實現“拿地即動工”。全市首宗“帶設計方案出讓”建設用地、首宗混合產業用地建設項目相繼落地。
火炬熱度,在于當好有技術含量的“店小二”——火炬開發區為企業量身打造“炬政策”政策支持平臺、“炬金融”政銀企對接平臺、“炬優品”火炬精品供需平臺、“炬空間”產業發展資源平臺,為企業發展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務。
火炬力度,在于打造最強的空間保障——今年以來,火炬開發區低效工業園改造共拆除整理用地面積約1068畝。依托民眾街道土地資源優勢,全力打造深中合作創新區約26000畝,今年已完成土地整備任務超4000畝。此外,灣西智谷已同步完成土地整備180畝,尼特、朗斯、特普等11個項目成功實現供地掛牌,合共用地441.1畝,投資總額約56.06億元。
面向未來,火炬開發區將力爭2023年實現GDP增速超6%,全力以赴完成300億元的招商引資目標。力爭到2027年,全區高新技術企業超過630家,躋身國家高新區35強,實現“再造一個新火炬”的目標。
能級提升打造臨灣濱海城市新標桿
“走過來10分鐘就到了,再也不用兒子開車一個多小時送我去機場。”近日,火炬開發區城市候機樓正式啟用,家住附近的任阿姨在“家門口”完成登機手續、行李托運,坐上了直達機場的首班專線大巴。
深中通道通車在即,火炬開發區正大力建設內聯外通綜合交通網絡,支持配合建設途經火炬開發區的中山至深圳跨市公交線路,強化火炬開發區與民眾街道過江通道建設。同時,加快民眾街道六大片區開發建設,推動“四好農村路”提檔升級和村(社區)內道路建設,重點改擴建一批老舊村(社區)道路,暢通城鄉交通“毛細血管”。
交通的進化與改變,是火炬開發區著力提升城市品質的縮影。當前,火炬開發區正利用全面統籌民眾街道的發展機遇,加快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美生態體系以及優質均衡發展供給的公共服務體系,奮力蹚出“百千萬工程”的新路子。
城市面貌方面,火炬開發區圍繞火炬中心區、灣西智谷、“一江兩岸”、民眾嶺南水鄉等重點片區,建設“一江兩岸”生態綠廊,塑造良好現代城市風貌,打造市場化國際化現代化臨灣濱海城市標桿。
著力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堅戰”,火炬開發區30條河涌未達標水體整治工程整體進度74.1%。下一步,火炬開發區將實現各工程的系統銜接、同步推進,確保“治一片成一片、治一條成一條”,實現河涌水質“長治久清”。
民生福祉是發展的落腳點。在教育方面,火炬開發區深入推進中小學教師“縣管校聘”管理改革,構建“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體育特色品牌,推動區域基礎教育資源均衡化;在醫療方面,加快創建三甲醫院和成為東部區域醫療中心,加快民眾醫院新院建設,推進民眾醫院創建二甲醫院。
城市品質的提升釋放源源不斷的“吸金力”。近日,火炬開發區面向社會民間資本重點推介南中城際火炬站TOD綜合開發項目、火炬新能源產業園等6個優質項目,一幅產城融合高質量發展的畫卷正在火炬開發區徐徐展開。
嶺南水鄉繪就城鄉融合新圖景
落戶民眾街道的中山EOD項目總投資23.58億元,將推動深中合作創新區水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加快區域綠色發展。這是火炬開發區踐行新發展理念,高水平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一次重要行動。
如何將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的“短板”變成“潛力板”?在全面推進“百千萬工程”的路線圖中,城鄉融合蘊藏廣闊前景。
今年6月,“岐水流芳”鄉村振興示范帶民眾啟動段全面動工。其中,首批項目正是聚焦完善提升沙仔村、接源村、上網村和浪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以此為契機,火炬開發區以文旅融合為抓手,推動美麗鄉村串珠成鏈,讓村民在家門口吃上“文旅飯”——
依托優美的生態環境優勢,火炬開發區正圍繞“一江兩岸”,打造濱江天際線、環灣臨海岸線和高品質休閑活力綠廊線“三線”景觀,建設大型嶺南水鄉特色公園、水鄉文化廣場和水鄉連片示范帶,策劃嶺南水鄉文化旅游節。同時,火炬開發區以“岐水流芳”示范帶沙仔、浪網片示范段建設為契機,利用新建村“萬畝農田”建設項目,搭建新型農業生態區,打造嶺南水鄉醉美綠洲。
鄉村振興,既要有環境的“面子”,更要有產業的“里子”。發揮國家級高新區產業發展的優勢,火炬開發區特色農業產業園將建設自動化、數字化生產線,以石岐乳鴿、脆肉鯇等中山特色預制菜為主打產品,打造國內預制菜智慧央廚標桿,預計可滿足日均30萬人次的食材供應。
同時,火炬開發區還設立產業扶持資金項目,盤活有經濟實體的社區,分紅收益提留部分以及閑置資金,通過國資平臺歸集整合,統一進行保本增值管理,實現全區各村集體資產的穩步增長。
新的征程,新的出發。火炬開發區堅定實施“百千萬工程”,努力將“施工圖”變“實景畫”,爭創一流的氛圍正在快速升溫。這片熱土到處都是舞臺,到處都是機遇,到處都是熱火朝天的場面。
數讀
2023年上半年,火炬開發區工業投資同比增長67.2%,工業技改投資同比增長37.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7.7%
2023年以來,火炬開發區新增經營主體近5000戶,目前共有經營主體超4.6萬戶(含企業2.2萬家,個體工商戶近2.4萬戶),同比增長9.2%
火炬開發區集聚了全市近五成的國家級研發機構、近九成的省級新型研發機構、超六成的省級工程實驗室、100%的省創新團隊、超七成的市創新團隊
力爭到2027年,全區高新技術企業超過630家,躋身國家高新區35強
創新案例
大環村的“活化”之路
華佗山南麓,小隱涌蜿蜒而過,大環村就坐落在依山傍水之處。比肩而立的舊僑房于灰調中散發著時光的質感,再轉角,又邂逅一座黑白風格的徽式民宅。看似步步出奇,連貫起來卻也相映成趣,自成一派。
擔任火炬開發區攝影協會常務副會長多年,曾旻雨對大環村的發展變遷保持著持久的觀察習慣和用影像記錄的熱情。翻出老照片,他說,最近5年間,大環村變化很大。村口牌坊一側,為“粵樂宗師”呂文成建起了紀念館;不遠處,“飛將軍”張惠長的故居已得到修繕。他的鏡頭里,還有近代航空女杰歐陽英的故居、獨具特色的紅藍碉樓,以及保存良好的各式僑房。基礎設施升級之后,大環村一年比一年靚。
“大環村現存34棟碉樓。在火炬開發區,數量上雖不是最多,但要論碉樓的精美、碉樓的故事,大環絕對有代表性。”大環村黨支部書記呂加明表示,鼎鼎大名的藍碉樓、紅碉樓,還有松鶴樓、自衛樓、東卡等,都是值得細細研究品鑒的碉樓樣本。
曾旻雨認為,“硬件”只是載體,文化才是村子的靈魂。只有挖掘、保護、開發好大環村豐富的人文資源,才能抓住鄉村振興的“牛鼻子”。
這也在大環村的未來計劃中。2022年,大環村完成了一期項目的建設,村里綜合環境得到了大幅提升。越來越多的游客走進村子,給村子實施新計劃帶來了信心。今年5月,大環村啟動了二期項目建設,在加快硬件建設的同時,重點對文化資源進行挖掘和開發。
作為中山市環五桂山“香山古韻”示范帶重大文旅項目之一,大環村將主要圍繞“基礎服務設施提升”“呂文成粵樂主題文化街建設”“華佗山公園提升”三大板塊規劃子項目共49個,通過精品村建設項目活化造血,打造“大環粵樂”及紅色文旅品牌。屆時,一個以“文化內核+碉樓載體+生態基底”的傳統村落將躍然眼前,在時光的流轉中不斷煥發活力和生機。
一線實踐
舞動新能源“龍頭”
明陽開啟新征程
近日,由明陽智慧能源集團股份公司(下稱“明陽集團”)自主研發設計的全球首臺“導管架風機+網箱”風漁融合一體化裝備MyAC-JS05下線,打破了能源裝備與漁業裝備之間的“次元壁”,推進了能源行業與深遠海漁業的“夢幻聯動”。
在今年明陽集團的30周年大會上,于一年前動工的明陽集團新會議大樓投入使用。“我們將在夢想開始的地方延續新的夢想!”明陽集團董事長張傳衛喊出了口號。
三十年時間,明陽集團從萬元起步,站上了競逐“世界500強企業”的舞臺。在海上風電領域,明陽建筑起自己的“護城河”:2022年度,明陽集團憑借在海上風電市場的優異表現,位居新簽訂單總量榜首,其毛利率、凈利率分別為23.2%、16.4%,也高于行業平均水平。
十余年前,當國外專家認為中國研發不出適用于臺風區域的風機時,明陽智能毅然決然挑戰“不可能”,從了解臺風到研究臺風,再到設計抗臺風機,最終將不可能變為可能,并掌握了可以抵抗十八級臺風的核心技術。
乘風破浪間,海上風電裝備制造業也成為廣東在新能源領域的優勢產業。向海而生的明陽,走出了一條自主創新的“國產路”。在風機大型化的趨勢下,頭部企業將擁有更大的發展優勢。
“深藍”產業正在向更大的藍海進軍。2022年,明陽海外營收增長超600%,成為首個進軍歐洲、日本市場的中國整機廠商。在國際市場開拓上,明陽不斷取得海外訂單和產值的新突破。
風電“出海”,正當其時。三十而立的明陽集團,已經在新能源領域開啟了更加宏大的布局。據悉,今年年底,明陽將推出單機容量18兆瓦以上的海上漂浮式風機,將深遠海能源開發推進到100公里以外,為全球風電行業作出明陽貢獻。
從火炬開發區出發,明陽集團能否引領中山新能源產業更上一層樓?張傳衛的回答是明確的:“明陽在綠色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賽道上做了10年的準備和布局,已經具備了產業、技術、人才和資本的條件。在中山這塊‘福地’,我也有一個夢想,希望能成為企業走出中山、敢為人先、走向全球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