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典型都市圈特色產業縣——湖南省醴陵市為例,總結了其規劃視角、發展方式、營城路徑、治理方式的轉變趨勢,提出區域協同、增存并重、產業升級、人本導向、品質特色等方面的規劃策略,為都市圈特色產業縣的國土空間規劃提供參考。
規劃理念的轉變
從縣域視角向區域視角轉變。醴陵市位于長株潭都市圈,其規劃首先要突出區域協同發展,跳出縣域視角,從長株潭、湘贛邊的視角研究審視其發展定位、產業功能、重大設施布局等,形成區域高度一體化的區域經濟新格局。
從增量主導向增存并重轉變。在縣域有限增量規模的前提下,優化空間要素布局,實現縣城的可持續發展是規劃的重點。規劃的理念應從增量擴張轉向增存并重、調整重構,從重規模轉向重品質,探索內涵式、集約型、綠色化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從人工環境向自然生態轉變。進入國土空間規劃時代后,我國的規劃體系從“城市優先”向“全域全要素”統籌轉變,規劃理念從“重人工、輕自然”到“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轉變,開始更多地考慮城市的生態價值。
從空間規模向品質特色轉變。相比大城市,縣城實現品質化、特色化發展尤為重要。因此,需要在規劃中保護和利用自然生態資源、彰顯本土歷史文化特色,改善人居環境品質,塑造品質化、特色化的小城活力和魅力,打造生態宜居、獨具特色、富有活力的精致城市。
規劃的策略和要點
強化區域協同,全面融入都市圈。對于都市圈和鄰近大城市周邊的縣城來講,融入區域一體化發展是國土空間規劃的重中之重。一是產業同鏈。從城市群、都市圈層面,明確發展戰略、產業功能定位,與鄰近大城市形成功能互補、產業協同的衛星縣城。二是交通同城。加強縣城與都市圈鄰近大城市的重大交通樞紐、交通線路的無縫對接和共享,形成半小時通勤圈。三是設施同城。建立與大城市統一標準的公共服務設施和市政設施體系,導入大城市優質的公共服務資源,提高縣城的吸引力和輻射力。
堅持底線思維,注重生態價值轉化。國土空間規劃需堅持底線思維,科學劃定“三區三線”,錨固城市發展建設的底盤,注重生態價值轉化,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提升資源的價值和城市整體效益,帶動城市新經濟發展。
突出特色發展,做強特色優勢產業。產業是縣城發展的根基。縣城的產業發展不是追求“大而全”,而是力求“專而精”“特而強”。作為都市圈的特色產業縣城,其產業發展應關注兩個方面:一是完善和提升產業公共服務平臺,以產業鏈的思維促進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二是促進產業集聚,在縣域范圍內加強整合產業用地資源,集約高效利用資源,促進產城融合和產業集群化、特色化發展。
關注民生福祉,提升城市品質活力。體現以人為本是國土空間規劃的基本要求和核心價值。因此,應完善和提升公共服務質量水平,聚焦人本體驗,組織公共空間和場所營造,并從人的體驗和視角出發,創造人性化的空間場景。同時,改善人居環境,提高空間品質、塑造城市特色。
醴陵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實踐
緊扣“長株潭、湘贛邊”國家戰略,構建區域協同發展新格局。
一是構建區域一體化空間發展戰略。在空間發展層面,按照長株潭都市圈“一心一水、兩圈七軸”的網絡型空間結構引領,重點強化“株醴融城”,加快構建株醴都市圈,形成區域功能互補、產業協作的一體化發展新格局。規劃從株醴都市圈層面,以株洲主城區、醴陵主城區兩個重要發展節點為依托,形成“一主一輔三走廊”的株醴融城空間結構,通過株洲和醴陵共同打造“株醴新城”產業新區,作為融入長株潭一體化的先導區和啟動區。
二是構建長株潭、湘贛邊一體化交通網絡。強化醴陵高鐵站的樞紐地位,根據長株潭區域規劃,布局長株醴城際鐵路、瀏醴城際鐵路和醴婁城際鐵路,強化長株潭都市圈與醴陵方向的聯系,構建長株潭都市圈“一環五射多支”的城際軌道網絡,形成半小時商務圈;規劃瀏醴貨運鐵路的建設,共同構建長株潭都市圈“一環多射”普鐵網絡,強化貨運功能。完善區域高速網絡一體化,規劃婁醴高速,以及醴婁高速延伸至瀏陽、萍鄉市,織補都市圈外圍高、快速路網體系,加快醴陵融入都市圈發展。
三是構建株醴同城化的設施配置標準。建立株醴同城化統一標準的公共服務設施體系,協同設施布局,實現市政基礎設施統籌建設。同時,建立區域一體化自然生態公園體系,共同守護生態安全格局。
突出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優化市域空間保護開發格局。一是堅持底線思維,高標準構建空間底盤。“三線”是國土空間規劃的基礎性和關鍵性內容,也是落實國土空間規劃剛性管控的核心。堅持底線思維,先布棋盤再落子,科學劃定“三區三線”。二是尊重自然地理特征,優化市域空間格局。
根據醴陵市域自然資源稟賦、交通區位、產業特征、人文特色等,構建“一核兩軸、一廊六區”的市域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總體格局。
三是按照增存并重的理念,構建城區差異化發展策略。按照區域協同、城鄉融合發展要求,中心城區層面實施“西進、東擴、北拓、南控、中優”分區差異化發展戰略,實施從增量發展到增存并重的內涵式、集約型發展模式轉變。
強化傳統優勢產業、引入新興產業,促進產業全面轉型升級。
一是做強優勢,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縣城的產業發展首先應聚焦自身特色優勢產業,延伸產業鏈、完善產業配套,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結合國土空間規劃要素保障助推產業項目落地。做強醴陵陶瓷優勢,加快轉型升級,煥發產業新活力是產業發展的首要方面。利用千年瓷都的產業優勢和釉下五彩陶瓷特色,構建高附加值的全產業鏈,拓展先進陶瓷新領域,打造千億陶瓷產業集群。
二是加快培育,研判新興產業導向。醴陵主導產業仍以傳統優勢產業為主。規劃借勢區域資源,加快培育新興產業,提升經濟新動能,重點聚焦長株潭、湘贛邊萬億級別先進制造業,發揮醴陵交通區位優勢,梯度承接軌道交通、工程機械、汽車零部件等配套企業,在株醴新城打造長株潭先進制造業承載區,并與陶瓷等優勢產業進行融合發展,帶動縣域產業全面轉型升級。
三是促進集聚,構建“一谷一城一園”產業園區。規劃通過整合產業資源,促進產業集聚,在中心城區打造“陶瓷谷”產業核心平臺,作為引領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示范區和主戰場,在長株潭、湘贛邊區域一體化優先發展戰略方向上重點打造株醴新城、東富工業園,總體沿區域發展戰略軸線構建“一谷一城一園”產業集群。
聚焦人的多元需求,提升空間品質、塑造城市特色。
一是立足多樣人群需求,構建城鄉一體的公共服務設施。縣城的公共服務水平與大城市及城鄉差距大,且公共服務設施標準單一,未考慮不同人群需求。規劃按照以人為本的城鎮化要求,秉承開門編規劃的原則,利用融媒體開展了“線上 + 線下”問卷調研,并利用大數據分析識別人口分布特點與需求,完善和提升教育、醫療、體育、社會福利等公共服務設施配套,以老年關愛型、青年向往型、兒童友好型、鄉村示范型為目標,提供全年齡段的公共服務保障支撐,構建醴陵市級、街道(鄉鎮)、社區(村)三級市域城鄉一體公共服務體系,形成城鄉生活圈。
二是注重人的體驗參與,營造詩意棲居的空間場景。規劃從人的體驗和人性化的尺度出發,營造有別于大城市的“小而特、聚而合、精而美”空間場景;結合“百園綠城”目標,構建“美醴瀟湘”的綠道空間場景;打造以“千年瓷都,五彩醴陵”為文化品牌,傳承千年陶瓷文化、歷史文化、紅色文化為內涵的“瓷城古韻”人文空間場景;按照產城融合理念,促進陶瓷產業轉型升級,以“中國(醴陵)陶瓷谷”為核心的宜居宜業宜游的產業社區空間場景;結合片區開發,以 15 分鐘生活圈打造生態宜居、綠色低碳的高尚社區生活場景。
三是傳承山水人文智慧,塑造城市特色。城市的特色主要體現于自然山水、歷史人文和時代風貌。其一是山水營城。借鑒中國傳統營城智慧,根據典籍記載的“建安為枕,玉山為屏”,研究還原千年古城的空間邏輯,形成坐西北、朝東南,“背山面水、負陰抱陽、四靈俱全”的完整山水格局。同時依托城市“九山一水”藍綠空間,完善綠地斑塊、基質廊道等生態要素建設,構建城區藍綠交織的生態基底,營造“1+4+11+N”公園城市體系。其二是文化融城。通過挖掘、梳理、整合醴陵境內的文物古跡、非物質遺產等,構建“一核四帶多節點”多元活力的文化骨架,保護和恢復傳統歷史街巷、重要文化節點,形成歷史文化、陶瓷文化、民俗文化、書院文化四大主題文化展示帶。其三是活力靚城。引導功能產業、文化景觀、生活服務等活力功能向藍綠空間集聚,形成“藍—綠—紅”融合的城市活力骨架,提升整個區域空間要素的綜合價值和活力魅力。(作者:彭劍波 張文 譚志紅 唐常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