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河西地區瓜州縣雙塔村為例,根據村莊的資源稟賦,統籌考慮生活與生產、生態與建設等核心問題,創新發展動力,完善基本公共服務設施,提升人居環境品質,推進適宜產業發展,引導村民生產與生活方式轉變,以期為助力鄉村振興提供發展動力。
一、研究區資源概況
(一)區位特征
雙塔村隸屬瓜州縣布隆吉鄉,位于河西走廊西端疏勒河流域,雙塔水庫南側。距瓜州縣城70 km,距布隆吉鄉政府20 km,分布于葫蘆河沿岸,雙石公路穿境而過,地理位置優越,葫蘆河濕地風光優美,村莊旅游產業優勢明顯。
(二)資源現狀
1.自然資源。雙塔村四周被天然牧草地包圍,葫蘆河由南向北從村域范圍內穿過,自然水系豐富,全村土質疏松,沙礫含量高,土壤發育程度較差,呈弱堿性。地勢整體較為平坦,高程主要在1249.79~1288.01 m之間,呈南高北低,多處在葫蘆河沿岸,最高坡度為2.7%。
2.社會經濟。雙塔村主要農作物以小麥、玉米、苜蓿為主,集體經營性收入4.92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18700元。糧食作物以小麥和玉米為主,播種總面積139畝,糧食總產量80.35 t,種植特色農作物1967畝。
3.耕地資源。第三次國土調查數據顯示,雙塔村耕地約占村域國土面積的50%,總量較大,平整程度較好,但耕地質量水平較低,耕地集約水平和生產水平的提升待加強。
4.人口資源。雙塔村2020年戶籍數為158戶578人,男女比例為1.28∶1.鄉村勞動力資源總數為482人,人口老齡化顯現,人口在空間分布上呈現出聚居于雙石公路等交通干道沿線。
5.人居環境。建筑風貌較為統一,農房布局主要采用兩進式院落。公共基礎設施中供熱和燃氣設施未配備,整體生活環境較好。
(三)規劃底圖基數
規劃底圖基數是進行全域國土空間規劃的基礎,是各類基本空間要素的集合,而非單一的土地利用信息。雙塔村村域國土空間總面積465.71 hm2.其中:農林用地363.67 hm2.占比78.09%;建設用地26.03 hm2.占比5.59%;自然保護與保留用地76.01 hm2.占比16.32%。

圖1 雙塔村國土空間現狀圖
二、雙塔村村莊規劃主要內容
(一)村莊定位
根據雙石公路及葫蘆河從村莊內部穿過的區位優勢,結合上位規劃的發展要求和定位,確定雙塔村定位為依托地理及資源優勢,打造特色旅游品牌,建設以旅游服務業為主、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特色旅游型鄉村。
(二)國土空間布局規劃
根據《關于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和《甘肅省村莊規劃編制指南(試行)》等,結合“雙評價”分析結果,在實用性村莊規劃中明確“三區三線”管控邊界和要求。依據村莊發展的定位和要求,構建“三區三線”融合的村域發展格局,劃定雙塔村生態空間54.81 hm2.占全域面積的11.77%,農業空間385.58 hm2.占全域面積的82.79%,建設空間25.32 hm2.占全域面積的5.44%。

圖2 三生空間規劃圖
(三)產業發展規劃
以生態經濟為中心,根據“環境立村,農業強村,旅游富村,人居繁村”的目標,第一產業以優質農產品、生態循環農業、適度發展種養結合的生態畜牧業為主導;第二產業依托現有蜜瓜和蔬菜種植,大力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第三產業推動“農業+旅游”業態深度融合,著力打造葫蘆河集農業觀光、果蔬采摘、農家旅居、文化傳承等功能于一體的新型生態田園綜合體。
(四)人居環境提升規劃
1.建筑風貌指引。采用圍合院落式布局,創造良好的內庭院微環境。“外實內虛”的建筑特點,外墻以實體為主,主要空間集中布置。采用院落圍合的組合方式營造頂部采光的室內封閉庭院。采用U型、回字型、L型圍合院落,創造良好的內庭院微環境。垂直界面以一層平房為主,局部設置2層低層樓房。鑒于雙塔村現狀村莊格局,建筑高度以1至2層為宜。
2.公共空間景觀指引。村莊公共空間充分運用村莊各類石材及有代表性的物品,就地取材,合理利用廢棄物品,制作出具有鄉村特色的景觀小品。綠化景觀應品種適應、尺度適宜,充分利用空閑地和不宜建設地段,實施空間改造。
3.農宅及院落設計指引。改善現有前院居住,后院養殖的傳統模式,逐步引導后院養殖進行集中養殖模式,提升整體村莊居住環境。農宅白色平頂,灰色屋檐,建筑采用磚混結構形式,外墻為白色真石漆噴涂及灰色文化磚,灰色金屬門窗,盡可能采用節能環保材料。
(五)安全及防災減災規劃
按照《農村防火規范》(GB50039-2010),本次規劃以葫蘆河水系為主要消防水源,完善雙塔村消防體系。根據《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GB18036-2001)規定和《建筑物抗震設計規范》(GB50021-2001),雙塔村處于地震基本烈度7度區,工程建設按此標準設防,同時設置避震疏散場地。
(六)國土綜合整治規劃

圖3 農宅及院落設計指引示意圖
1.農用地整理。改善土地鹽堿化問題,實現開展高標準農田綜合整治項目,涵蓋雙塔村域大部分土地,整治規模為270.02 hm2.主要包括土地平整工程、灌溉與排水工程、田間道路工程、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持工程。
2.村莊建設用地整治。改善農村宅基地用地粗放,一戶多宅、閑置等問題,對建筑質量落后、居住環境差,仍有隱患存在的住宅進行規劃整改。
3.生態修復。對還未實施國土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項目的土地進行鹽堿化治理,選用耐堿作物提高村莊土地利用效率與綜合效益。推進村旁、宅旁、水旁、路旁、庭院以及村口和公共活動空間等地的綠化,增加村莊綠量。重點對葫蘆河進行河道整治,進行清淤泄洪,改造疏通河道,實現區域內水域的相連相通,避免洪水期發生泥石流等地質隱患,打造生態屏障。(作者:朱亮)